第一章 十二段锦功法的源流与特点
十二段锦功法的源流
“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常用来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事物。“段”是节的意思。十二段锦是十二节优美流畅的健身功法,属于古代导引术,共有十二段动作,功法设计自然流畅、优美大方,犹如一幅精美华贵、连绵不断的画卷。
“十二段锦”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徐文弼编辑的《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十二段锦与八段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十二段锦原名为“八段锦导引疗法”,正是从八段锦中发展出来的。
“八段锦”最早见于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并且称其为“长生安乐法”,但《夷坚志》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南宋初年道教学者曾訸在《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也有记载:“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一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择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阕,简而备,且易行。普劝遵修,同证道果。”词中“普劝遵修,同证道果”这句话突出了八段锦能够使人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神奇功效,更为八段锦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传说中,八仙是道教修行成仙之人,深受民众喜爱。身为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是著名丹道养生家,汉钟离不仅擅长内丹,还创编了动静结合的八段锦法。吕洞宾将其修炼之法书于石壁上,后被《修真十书》收载,是我国现存文献中八段锦法的最早记载,十分珍贵。《修真十书》主要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几十种重要的气功和内丹著作,在其第十九卷中收录了钟离八段锦。
明代以后,养生家们纷纷重视“钟离八段锦法”,多种养生文集都将其收入。在保持歌诀与内容没有变化的基础之上,各个养生家对它的命名却各不相同。铁峰居士《保生心鉴》将其称为“导引八图”,朱权在《活人心法》中将其称为“八段锦导引法”,高濂《遵生八笺》中将其命名为“八段锦导引法图”,胡文焕《类修要诀》则名为“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虽然养生家们对其命名不同,但我们通过名字可以看出,“导引”一词一直贯穿始终,也体现了八段锦的精髓之所在。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十二段锦在钟离八段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如果非要找到改编者或创始人的话,那就是著名养生家徐文弼。“钟离八段锦法”本有8张图谱,徐文弼将其增加到12张,并且对歌诀和解释也有所改动,并且将改动之后的功法命名为“十二段锦”,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寿世传真》一书的记载。十二段锦的功法内容基本保持了“钟离八段锦法”的原貌。下面我们将两种功法加以对比,看看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修真十书·钟离八段锦法》的歌诀为: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浑。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痴不能迪。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徐文弼将《修真十书·钟离八段锦法》歌诀的最后两句改为“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另外,歌诀也做了部分改动,如“搅水浑”变为“搅水津”;“逆水上”变为“神水至”;“搬运讫”变“搬运毕”;“发火遍烧身”变“想发火烧身”。
除了歌诀有所改变之外,徐文弼也对歌诀进行了更加详尽的阐释。那么,让我们看看最重要的一点,由八段锦变为十二段锦,都增加了哪些图谱呢?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制的《十二段锦》一书,十二段锦较钟离八段锦相比,增加的图谱有以下几张:
(1)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2)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3)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4)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5)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除此之外,将第五段左右单关辘轳、第六段双关辘轳两张图谱合并成一张图谱。
因此总数上,十二段锦较八段锦增加了4张图谱。
由此,十二段锦正式诞生,并且在民间流传开来。与八段锦相比,十二段锦最大的特色就是全部动作均采用坐式,并且与动功八段锦不同的是,十二段锦讲究动静结合。十二式中包括动功和静功两大部分,动功有鸣天鼓、摩后精门、攀足等;静功包括入静、冥心、存想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到了咸丰年间,潘爵在徐文弼的“十二段锦”功法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完善,增加了“分行外功诀”,但是歌诀及图谱与徐文弼相同,并把它法收入自己编撰的《卫生要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制的《十二段锦》一书内容,潘爵增加的“分行外功诀”主要分为心功、身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手功、足功、肩功、背功、腹功、腰功、肾功等功法类型。
从诸多养生家对十二段锦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出,这套功法也一定是人们所喜爱的健身运动。近代流传的十二段锦主要为《内功图说》。《内功图说》是清朝光绪七年王祖源改编的潘蔚之书,虽然名字变化,但内容并没有变化。《内功图说》的出版影响广泛,使十二段锦得以广为流传。
十二段锦功法的特点
了解了十二段锦的功法源流之后,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十二段锦的动作均以坐式为主,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吗?事实上,十二段锦虽然以坐式为主,却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全套功法共由十二段动作组成,分为动功和静功。静功包括入静、冥想等,动功锻炼内容包括坐式运用及自我按摩。练习时呼吸、导引、意念相互配合,长期锻炼能够改善身体机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1.意形相随,动息相合
我们常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精神萎靡、面色枯黄、双目无光、反应迟钝……见到这样的人,我们都会避而远之,他们的生命能量并不充沛,精气神不足。如果在生活中见到另外一种人,精神饱满、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的人,我们往往会多于他们接触、交流,因为他们能量充足,充满生命的活力。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对他的健康状况会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祖先也懂得身心互相作用之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阴阳理论以及经络理论都注重精神活动与身体活动的互相作用。
十二段锦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形相随,动息相合。
意形相随,就是在功法练习过程中运用意识来引导身体,使得精神与身体完美结合,达到最佳效果。所谓“意”,就是意识、意念或精神,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暗示等多种内容,是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正常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涌现出来。比如,现在的你虽然在看本书,但可能头脑中还在想着未完成的工作,或者计划明天的出游,又或者在考虑十二段锦到底会不会有效果?
现在人工作压力大,往往处于身心不能和谐统一的状态。十二段锦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练习十二段锦的过程中,功法要求通过“意守”,有意识地将思维与练习内容紧密结合,当你的精神专注于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某一个动作上的时候,就能够有效地排除大脑里的想法,心里的念头和各种情绪的干扰,安定心神。所以,古人将意守称为调心、凝神、存神等,并认为,意守能够引起人体气机的运行,畅通有关经络,防治相关疾病,促进脏腑功能的提高。
具体来说,十二段锦要求我们的精神、意念随着形体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心随身走,意随形走。比如第三式“微撼天柱”和第四式“掌抱昆仑”两式,都要求意守大椎穴,这样能够使练习者集中精神,精神内敛。意守不一定是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或穴位,比如,“托天按顶”和“俯身攀足”两式就要求意守动作要领,而不是具体的部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意守讲究精神集中,身心合一,但我们要注意意守也需适度。过于专注容易引起头痛、胸闷、腹胀等现象,会导致气滞血瘀,这就与我们练习功法的初衷相违背了。
动息相合,是指在练习时,要用呼吸与动作协调配合,并且动作要为呼吸服务,动作应该符合内气的运行规律。《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曰:“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气,呬以解极。”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另外,在十二段锦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种类的呼吸要求不同动作配合。
比如,练习“前抚脘腹”一式时,要求逆腹式呼吸,并要配合提肛呼吸。这一式要求呼吸细、匀、深、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应柔和缓慢、匀速连贯以配合呼吸。练习过程中,向上摩运时吸气,向下摩运时呼气,能够按摩肝、脾、胃等内脏,促进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调节改善植物性神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
2.动静相间,形神共养
动静相间,形神共养是十二段锦的又一大特色。十二段锦分为动功与静功两种锻炼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符合阴阳相长的哲学理论;而形神共养,是指人的身心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在练习十二段锦时我们应注意达到身心结合的完美状态。
虽然十二段锦全部动作都为坐式,却有“动功”和“静功”之分。
静功是指在练习时身体位置保持不动的功法。从外形上看,身体似乎没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部却一刻也没有停息。不仅是意念活跃,人体的脏腑机能也受意念活动而影响,不断地进行调整、运动,也就是“形静而内神动”,即“静中有动”。
动功是指在练习时,身体位置不断发生运动变化的功法。从外形上,我们的身体在不断运动,只要你能做到心念集中,精神活动就会保持在相对宁静的状态,也就是“形动而神静”,即“动中有静”。
动功和静功分工不同,目的也不同。静功虽然也能够塑造形体,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气息达到颐养心神的作用。通过静功培育真气,才能调整气血运行,并且调节脏腑的气机,使得身体各部位统一协调、平衡步调,和谐发展;动功则在保持精神宁静的同时,通过身体的运动,调和气血,舒筋壮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身由“神”与“形”组成。神就是心所主的神志,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性格、情感等活动。而形,指人的物质形体,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生命的主宰,应该清静内守,不应躁动耗费;形则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没有了形,神也无法存在。古人认为:“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所以,中国传统养生理论非常重视“形神共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物质与精神都要重视,养生就是养神养形,“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黄帝内经》中最基础的养生法就是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法。注意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等。同时,也强调养“神”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秧……”这里强调了心的重要作用。心主神,强调心也就是强调神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在练习十二段锦时,也要注意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一方面要“以静养神”另一方面则要“以动养形”,注意动静、神形要相得益彰,才能达到调养精神、锻炼筋骨的健身作用。
3.强调伸展,注重按摩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现代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的确如此,人体孕育与自然之中,也要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只有常常运动伸展,才能让身体各部位保持活力,而不至于“腐”“蠹”。
十二段锦源自古代的导引术,也秉承了这一观念。那么,什么是导引呢?导引就是练习者以自身力量引动肢体所作俯、仰、屈、伸等运动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同时,导引也要配以吐纳和按摩,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说,伸展、吐纳和按摩是十二段锦的三要素。
十二段锦的功法设计均针对肢体伸展而来,通过身体向各个方向的拉伸、旋转,使得肌肉、骨骼以及韧带等组织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滑润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柔筋健骨、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显著功效。另外,各种拉伸动作也能够使人体经络畅通,气机通畅,并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在注重肢体拉伸的过程中,十二段锦也注重吐纳与动作的配合。《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身。”又说:“吹呵呼吸,吐故纳新。”这些都强调了呼吸吐纳的重要性,人体吐出浊气,呼入清气才能更好进行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使十二段锦具有更好的健身效果。
十二段锦来源于经络学说,这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按摩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使身体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我们在练习时要注重对身体特定部位的按摩。
很多人以为养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实养生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个小小的动作,常常坚持就能取得惊人的效果。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是最长寿的皇帝之一,终年八十八岁。他不仅能够指点江山,具有雄才大略,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乾隆曾经总结出十六字养生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下面让我们看看那些是“十常法”,这也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精华部分。养生“十常法”包括“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强、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腿常伸、肛常提”。
这十种方法蕴含了古老智慧的结晶,现代人却常常忽视这些简单易行的保健之法。比如,现代的年轻人都喜欢追求时尚,为了有一口漂亮美白的牙齿,不惜花重金进行牙齿美容。其实,中医理论认为“齿为肾之余”,经常叩齿可以壮骨固齿,只要常常坚持,自然能有一口坚固漂亮的好牙。与之相联系的是“津常咽”。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乃是琼浆玉液,常咽唾液可以内安五脏。“腹宜常摩”也有一定道理,主要是通过对腹部及其经络的刺激,对相关脏腑产生影响,能够起到疏肝理气和温补脾肾的作用。
十二段锦将这些养生之法都纳入了功法之中。比如第二式为“叩齿鸣鼓”,将扣齿与鸣天鼓相结合;第八式为“背摩精门”,主要按摩背部穴位;第九式“前抚脘腹”通过对腹部脏器的按摩进行调理;第十二式“鼓漱吞津”则体现了“津常咽”的保健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