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语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文字产生之前,最原始的诗歌就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便创作了诗歌,如鲁迅先生所说:“其中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从集体劳动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就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淮南子》一书中,关于诗歌起源有这样的描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表明:我们祖先劳动时呼喝的有节奏的号子,在其中加入一些词语或者有趣的话,就变成了最原始的诗歌。由此可见,诗歌是为了适应劳动节奏而产生的,而且与原始先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等密切相关。《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与情感的。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诗歌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口头表达方式。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写道:“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意为,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由于最初时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字,原始歌谣都是口头传唱,所以今天所见的劳动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这些劳动歌谣大多保存在《礼记》、《周易》、《山海经》、《吴越春秋》、《艺文类聚》、《风雅逸篇》、《风雅广逸》以及《诗记·古逸》等典籍里,虽因时代久远,其真伪已难分辨,但仍可看出原始劳动歌谣的整体风貌。这些古老的劳动歌谣,是诗歌起源于劳动的有力证据。

诗歌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和娱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期的诗歌常伴随着歌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原始社会时期,有一个部落名叫“葛天氏”,这个部落每次进行祭祀活动时,都会找三个人出来,拿着牛尾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唱出八段歌词。现在这八段歌词已经失传,但大致的内容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段远古时代的歌词:“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段诗歌的大概意思是:把竹子砍断,做成弹弓,再把泥丸当成子弹,射向要擒获的猎物。

我们祖先在劳动中的这些即兴创作,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诗歌,而它们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诗、舞、乐三者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整个诗歌发展史中。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诗歌虽然从歌舞中独立出来,但是,诗歌的创作以及格律的要求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音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