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五言绝句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一、诗体简介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被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并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在南北朝末期就已经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而且诗题已称为“绝”。但从总体上来说,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语言和表现手法有很高要求,因此创作难度也更大。张谦宜曾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概括五绝。

五言绝句是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传世,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清新优柔而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诗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诗体格律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不论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多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诗人按古诗的做法写成“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已经是格律上接近完美的近体诗。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句数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

2.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五言绝句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五言绝句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3.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基本句式。

关于对仗问题。绝句通常也要求对仗,但要求不如律诗那样严格。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不作明确要求;在绝句中,一、二句对仗时,三、四句就不要求对仗,如沈如筠《闺怨》;三、四句对仗时,一、二句就不要求对仗,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有时全诗不用对仗也是可以的,如王维《相思》。

三、平仄句型

基本句型: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平仄仄

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1.甲型起句式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如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2.乙型起句式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3.丙型起句式

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王涯《闺人赠远》: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4.丁型起句式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