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韵

一、什么是韵

在诗词之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作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即使是民歌也会押韵。

一首诗有没有押韵,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但是“什么是韵”,说起来就很复杂了。在古代,对“韵”的理解非常复杂,但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拼音和字母,对于韵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古代诗词中所谓“韵”,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大致相同。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个汉字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如“工”字拼成ɡōnɡ,其中ɡ是声母,ōnɡ是韵母。要注意: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后面。再看“冬”dōnɡ,“同”tónɡ,“龙”lónɡ,“综”zōnɡ,“聪”cōnɡ等字的拼音,会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onɡ,所以,将它们称为同韵字。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隶属于不同的韵,即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说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词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这样会使诗歌具备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既顺耳又动听,借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其为“韵脚”。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ɑ、e、o前面常会出现i、u、ü等介母,共同构成韵母,如iɑ、uɑ、uɑi、iɑo、iɑn、uɑn、üɑn、iɑnɡ、uɑnɡ、ie、üe、ionɡ、uenɡ等。在上述这些韵母中,i、u、ü就叫作韵头,其余部分叫作韵腹和韵尾。凡韵腹和韵尾相同的,都可视为同韵,所以,enɡ和inɡ同韵,ie和üe同韵,en、in、un同韵。

试看下面的例子:

出郊

王安石

江南曲

李益

时代不同,语言有了不同的发展,很多字的读音也有了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读一些古诗的时候,会觉得诗中的韵并不十分谐和。

我们今天读这首《江南曲》会觉得这首诗并没有押韵,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期”和“儿”没有相同的韵母。但是在古代,“儿”的读音类似于今天上海话中的ní,所以“期”和“儿”有相同的韵母,就是押韵了。

古人作诗都会依照韵书来押韵。几乎每个朝廷都会颁布韵书,即所谓“官韵”。“官韵”所列之韵皆与各代通行口语基本一致,所以各代诗人作诗仿照各代通行的韵书押韵,就会十分便利。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古诗,或在写作旧体诗时依照旧时韵书来押韵,但是要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区别的这个常识。

作诗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当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时,就会出现一种优美的回环乐感。但是诗中的每一句都押韵,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韵脚过于密集,就会使全诗显得呆板。

例如:

沈园

陆游

这首诗中“哀”、“台”和“来”三字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ɑi。“绿”字不押韵,因为“绿”字拼起来是lǜ,它的韵母是ü,跟“哀”、“台”、“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必押韵的。

二、诗韵的发展

1.经王力先生考证,在《诗经》时代,古韵分十一类、二十九部;到了《楚辞》时代,古韵分为三十部。

2.南朝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并创立“四声八病”之说,六朝以前并无此说法。如今,古四声的“调值”已不可考。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就是从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

3.隋朝,陆法言编纂《切韵》一书。全书共五卷,分二百零六韵,以当时的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地方音,为唐、宋韵书的始祖。但原书已佚,具体分韵已不可考。近几十年来,几种唐代写本的韵书陆续被发现。专家考定,《切韵》应分为一百九十三韵。

4.唐初科举考试,采用律韵,对押韵作出严格规定和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称“八韵律赋”。押韵、词序、平仄均有相关的规定,字数也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唐代,孙愐编有《唐韵》一书,原书已佚。近年发现残卷,经专家考证,《唐韵》应为《切韵》的“增字加注”之作。

5.唐初,许敬宗奏议,将《切韵》之中部分邻近的韵部合并,以免分韵太细,产生作诗太过拘束的弊病。

6.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将隋朝《切韵》扩编为《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至二百零六韵,是历代韵书中分韵最多的一种,收字二万六千余个。此书现有数个不同版本,是现存汉语音韵学著作中时代最早、最具研究中古语言价值的著作。此后出现的韵书在韵目和删改方面,皆以此为基础。

7.北宋仁宗景祐四年,即1037年,礼部编《礼部韵略》,共二百零六韵,与《广韵》相同。此韵书完全为科举考试之用。

8.金宣宗元光二年,即1223年,负责印书的官员王文郁刊印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其韵部合并为一百零六个,与前代韵书相比,大为简便、实用。自此,后代韵书基本以此韵目为标准。因金朝负责印书的官员叫作“平水书籍”,故此韵书名为“平水”,这也是《平水韵》之称谓的正源。

9.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即1252年,平水人刘渊以王文郁《平水韵》为原本,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将原本中一个韵部进行分韵,共一百零七韵,但原书已佚。

10.元初,阴时夫编《韵府群玉》;黄公绍、熊忠编《古今韵会举要》,均师法《平水韵》。

11.元末,泰定元年,即1324年,周德昌编纂《中原音韵》。周德昌是元代散曲家、音韵学家,擅长乐府,精于音律,通习北曲。他指出:“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中原音韵》共十九韵部,分平、上、去声。此书为北音韵书的开端,是研究“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参考资料。

12.明末清初,《十三辙》出现。它实行“阴阳上去”统押,并不分四声,对韵辙有大刀阔斧的合并,将分韵减少最低,只分“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十三个名目。《十三辙》主要记录了北方官话地区的语言系统,在北方戏曲、曲艺界中被广泛使用,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影响。

13.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旨编纂《佩文韵府》。书中按《平水韵》一零六韵排列,共收入一万零二百余字,每字有解释、词语、摘句、书例等条目。《佩文韵府》文字浩繁,原书共二百一十二卷,一万八千页,1983年出版的影印本进行缩编后仍有四千七百八十五页。

《佩文韵府》的出现大大巩固了“平水韵”的地位,清代至今的诗人、词人均依照“平水韵”来作诗、填词。

因《佩文韵府》不便携带,时人另编《佩文诗韵》、《诗韵珠玑》、《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这些韵书在分韵、收字上与《佩文韵府》相同,但在所收词语、书例、字数上各有差别,便于购买和携带。

14.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中华新韵》,共分十八韵部。此书将“十三辙”中同韵字过宽的几类,如“波歌”、“支齐”、“庚东”等进行了适当分离,从而增加五个韵部。书中对韵目的名称也有所变更,总的和谐度有所提高。在押韵效果上,这可谓是一种合理的改造。因此,《中华新韵》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旧诗韵共存、并用,百花齐放。

三、诗韵的标准:《广韵》音系

《广韵》是中国古代标注汉字读音的书籍,其中保留了很多汉字的古音,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书籍。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五卷,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也是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此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一部重要韵书,可谓是宋代以前音韵的集大成者。此书原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参考资料。

《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切韵》由隋朝陆法言编撰,成书于仁寿元年,即601年。参与该书编撰的还有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等知名学者和文人。《切韵》原书已佚,据专家考证,全书共一百九十三韵,并按四声分五卷,其〇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韵,共收一万一千字左右。

唐代,《切韵》发展为《唐韵》,除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基本无变化。《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全书分二百零六韵,较《切韵》增十三韵,增加的韵没有改变语音体系,只是将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

《广韵》共收单字26194字,比《切韵》多一倍;注文191692字,比《切韵》多若干倍,可见《广韵》注文引证之丰富。

从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起,到《唐韵》,韵书内容逐渐丰富,注释也逐渐加多,并且引文都附有出处,从此韵书开始具有一般辞书、字典的性质和功用。到《广韵》,这种体制已经成型。

《广韵》可以算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同音字典。现存《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较好,涵芬楼影印黎氏覆宋刊本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