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新生儿护理学手册
- 张玉侠
- 14字
- 2021-04-01 16:22:38
第二章 新生儿产时的护理与转运
第一节 宫内至宫外的过渡
一、胎儿向新生儿过渡的关键
胎儿从母体获取氧气和营养素。某些营养素不足时,胎盘会根据胎儿需要从母体无偿输送给胎儿,这也是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保护胎儿的一种本能。随着分娩的进展,脐带的中断,母体的保护机制逐步丧失,胎儿各系统为适应独立生存将发生一系列转变。
(一)胎儿呼吸系统的转变 1.胎儿向新生儿过渡中呼吸系统的变化
①气体代谢由胎盘完成转为由新生儿肺来完成;②完成胎儿液体肺向气体肺的过渡;③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
2.首次呼吸触发
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建立的条件包括:①发育完善的呼吸系统;②健全成熟的呼吸中枢;③足够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良好的肺顺应性;④低的气道阻力,肺液及时清除;⑤足够的刺激。
(二)胎儿循环向新生儿循环的过渡
胎儿出生前依赖胎盘进行气体交换和代谢产物的排泄,从母体分离后,胎儿的循环系统必须调节过渡到新生儿循环,将未经氧合的血液输送到肺进行氧合。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启动,受脐带断开和肺血管床阻力的影响。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脐血管搏动停止,胎儿胎盘循环中断,体循环阻力上升,肺循环阻力下降,使动脉导管的分流量明显下降。加上前列腺素的作用,生后4~12小时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生后1年左右完成解剖学关闭。体循环阻力上升,肺循环阻力下降,使左心房压力上升,右心房因胎盘循环中断,回心血量减少,压力下降,生后数分钟卵圆孔功能性关闭。
(三)胎儿至新生儿过渡的体温调节
胎儿浸在子宫内温度较恒定的温暖羊水中,处于适中温度环境。出生后该保护机制失效,且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姿势伸展,体表暴露面积大,无自主保护能力,散热多。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体温不升等相关并发症。故根据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选择合适的适中温度(中性温度)非常重要。
二、宫内宫外过渡时可能出现的新生儿危急重症
无论是母体还是胎儿,应对分娩这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均有一系列的保护机制,但分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分娩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母体精神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分娩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适应,胎儿才能顺利分娩过渡到新生儿。任何一个或以上因素发生异常,均可能使分娩进展受阻,导致新生儿适应不佳甚至发生意外。
1.新生儿窒息
慢性宫内缺氧的胎儿不能经受子宫收缩时母体胎盘及胎儿胎盘两个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严重宫内缺氧或酸中毒,继发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出生后第一口呼吸未处理好、未做好初步快速评估及初步处理致新生儿窒息。
2.新生儿失血性贫血或休克
妊娠期或分娩期胎盘血管合体膜有破损时,可发生胎儿胎盘输血和/或胎儿母体输血;前置血管破裂,绒毛膜血管瘤导致母胎输血或双胎间急性输血综合征。除免疫性贫血外,新生儿贫血还可见于产伤造成的大量颅内出血、肝脾出血、帽状筋膜下出血等。严重时胎儿或新生儿可发生失血性休克或死亡。
3.产伤
包括产伤性颅内出血,神经、肌肉、骨骼、内脏、软组织损伤等。轻者可以恢复,重者可留有终生残疾或死亡。
4.产程中感染
如胎膜早破、产程长、过多医疗干预等,可造成绒毛膜羊膜炎及胎儿宫内感染,致出生后窒息或败血症、呼吸系统感染等。
5.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
是指胎儿或新生儿在各种因素(感染、缺氧、创伤等)刺激下产生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可对胎儿各器官功能造成损伤。胎儿在炎症反应初期不出现明显的炎症体征,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呈亚临床状态,常需到近足月以后才表现症状。
三、新生儿分娩后的即时护理
(一)保暖
应立即擦干新生儿并用预热的毯子包裹,也可将新生儿置于母亲怀抱中实施肌肤接触,又可以用母亲的体温保暖。头部保暖尤为重要,给新生儿戴帽。最好将新生儿置于事先预热、铺无菌巾的自控式辐射床内保暖和处理,对于体重<1 500g、孕周<28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将头部以下躯干和四肢放在灭菌的塑料袋内置于辐射保暖台上(图2-1-1),但注意避免医源性高温,因会引发呼吸抑制。
图2-1-1 早产儿塑料薄膜包裹
(二)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
务必保证每一次分娩均有能熟练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人员在场,可及时有效的施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分娩中,胎肩娩出前助产者用手将新生儿口咽、鼻中的分泌物挤出。娩出后置新生儿头轻度仰伸位(图2-1-2),用洗耳球或吸管(8F或10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图2-1-3)。应限制吸引时间(10秒)、吸引深度和吸引压力(负压不超过100mmHg即13.3kPa),避免过度导致喉痉挛和迷走神经性心动过缓并使自主呼吸出现延迟。当确认呼吸道通畅而仍未啼哭时,用手拍打或手指轻弹新生儿足底后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人工呼吸。
图2-1-2 新生儿正确和错误的头部姿势
图2-1-3 清理分泌物
(三)处理脐带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中要求,因对新生儿有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延迟脐带结扎对新生儿有益,可以增加新生儿期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清铁的储备,减少贫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母儿风险,故建议在正常情况下大约3分钟结扎,至少45秒,新生儿窒息需复苏者则应生后立即结扎脐带。
(四)身份识别
脐带处理后助产士用左手托着新生儿头部及背部,用右手夹持新生儿双足将新生儿托起,让产妇观察其性别和一般情况,之后采取新生儿足印和母亲拇指印于新生儿出生记录单上,并分别在左右足系上代表新生儿身份的腕带,腕带上清晰标注母亲姓名、住院号、婴儿性别、出生日期,多胎者以A/B/C类推标识。腕带松紧合适,避免对婴儿不必要的伤害。
(五)常规处理
1.立即体检,检查有无严重畸形、有无产伤,包括皮肤损伤。如有产伤,应给予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
2.生后肌注维生素K 1 0.5~1mg,早产儿酌情连用3天,预防出血性疾病。
3.对HBsAg阴性的母亲,新生儿出生后接种10µg乙型肝炎疫苗针,全程共接种3针,按照出生时、1个月、6个月程序接种。要求在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单用乙肝疫苗针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对HBsAg阳性的母亲,应在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针,剂量应大于100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µg乙肝疫苗针。
4.协助建立早期亲子关系,生后1小时内建立母婴肌肤接触,并做好早吸吮。早接触和早吸吮可引起泌乳反射,促进乳汁分泌,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
胎儿向新生儿安全过渡离不开人性化的产程服务,以孕产妇及胎婴儿为主体,给予生理、心理、精神的全方位支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提高助产技术,减少机械性产伤。做好新生儿出生后的初步评估及初步处理,为出生头几天的新生儿提供充足营养、适宜环境,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及诱发持续胎儿循环的危险因素。对出生时有合并症的新生儿,应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测、治疗,直到生命体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