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大都会送孩子去兴趣班。在兴趣班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会非常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假如一个钢琴老师对孩子说:“你弹得不错,但是某个地方音不准,你再弹一遍。”孩子会努力再弹,但是如果每次老师都这么说,孩子就会很快感到沮丧,对演奏表示出厌恶。
这种随着奖励递减而导致态度渐趋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转向积极的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直白一点儿说,就是人们对自己期望的、正面的、积极东西总是越来越多——哪怕总量不变。就像古代寓言故事所说的,朝三暮四给人的心理感觉,要胜过朝四暮三。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四组,分别对每一组被试者进行不同的“言语攻势”,第一组,持续不断地赞美某人;第二组,持续不断地批评某人;第三组,先进行赞美再进行批评;第四组,先进行批评再进行赞美,然后观察被试者的态度。实验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试者某对第三组最反感,而对第四组最有好感。
阿伦森效应生效的关键因素在于带给人的挫折感不同。当一个人得到积极评价再得到消极评价时,他心中的落差较大,挫折感也更显著,这就使人们不能接受。
在开头的例子中,钢琴老师并不是没有肯定孩子的表现,在老师眼里,孩子总体的表现是在进步的,但是,老师的表述和要求使孩子觉得否定不断来袭,导致了孩子在心理上的不悦。老师心理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总体上是在表扬孩子的,孩子却看起来没有受到鼓舞,反而更低落了?这就是阿伦森效应的效力。
在工作中,类似情况发生得也很多。有些领导,在确认要表扬、提升某优秀员工时,会额外地关注他、敲打他。本意上领导认为这是特殊的赏识,但是,这种发生在简单的赞美后的持续批评,往往使员工格外的郁闷。员工心理会产生严重的落差。
反之,优秀的领导总会注意说话的方式,即使是在批评后,他们也会进一步地回旋,俗话说“打一巴掌给一颗枣子”。当员工犯错误时,他们会进行严厉的批评,但是在批评后,会解释员工在这件事上的错误是多么的不应该、不像是他这么优秀的人该犯的错误、如果努力改正,在工作上将会有更大的进步云云。
还有一种典型的现象证实了阿伦森效应的巨大影响,那就是夫妻、情侣、朋友之间的“冷战”。我们经常会发现,双方的冷战会急遽消耗双方的爱与信任。反而是吵吵闹闹、磕磕绊绊的夫妻会走得更远。在间歇性的吵闹中,双方之间也存在经常性的甜蜜,这样的波动构成了鸡毛蒜皮、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但是一旦发生冷战,之前的甜蜜看起来就像是为今天的冷漠做的铺垫,过去的甜蜜看起来分外刺眼;双方之间不再有良好的沟通,整个过程就像阿伦森实验中的第三组的情形,由正面转向持续的负面,最后产生不可弥补的裂痕。
这就是阿伦森效应,虽然看起来很寻常也很细微,只是一个简单的沟通技巧,但是它对我们的沟通却大有裨益。有时,我们会发现不知不觉就被对方“心理拉黑”了,甚至明明觉得我们是在赞扬对方,但对方却一脸不悦,这时,我们就不妨使用阿伦森效应对照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自己表达赞美的方式出现了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