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认知地图效应:思维越具象,越容易成为高效学习者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常要借助于地图。它会告诉我们每一个地方有什么,每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位置之间的交通方式。看了地图,我们才能对一个地区有概览式的认识。

认知地图效应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不断加深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就会在脑子里形成像地图一样的认知地图,它会启发我们获得哪些知识、某些知识如何相关、以何种方式来获得知识。

这种具象化的思维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说古罗马的政治家、演讲家西塞罗,就曾经用“记忆宫殿法”来记忆自己的演讲内容。

现代的认知地图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他在白鼠穿越迷宫的实验中发现:小白鼠并不是依靠在迷宫中机械性的试错来走出迷宫的,而是在脑中形成了地图,所以即使没有经过迷宫中喂食电击的奖惩,它们的脑中也有模糊的印象,而这些奖惩只是加深了小老鼠的印象。

人类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就拿很多人望而生畏的英语来说,英语绝不是机械性地背会单词和熟悉句式就可以了——当然,这足以使你在考试中拿到不低的分数。然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最基本的逻辑有语法,隐藏的逻辑则有各种生活化的表达和语感。

当你学习得足够深入,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地图一样互相连结的知识图谱。如果有人问你该怎么学习英语,你会告诉他该怎样记单词,对语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听力和习惯性表达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而不是只停留在牢记单词的层面,或如何使用介词搭配……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现,掌握一门外语的人在学习第二门外语时要相对容易一点儿,这就是因为在他的大脑中,对学习语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地图——他对学习的“路径”已然了然于胸,不存在“摸黑”“抓瞎”的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认知地图效应对我们的启发则是在学习中要善于构建结构性的知识图谱,以及要找对方法。

从心理学层面上看,在大脑中构建知识图谱就相当于在地图上确定正确的比例关系,你需要把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即孔子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也是学习的最紧要关节。

你会发现,当我们上学时,教科书在知识分类上就做得非常周到。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观察总结,进而产生创意、创新。例如,共享单车红极一时,市面上就曾出现了许多“共享”名义的商业模式——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在“吃鸡”游戏火爆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了各种不同内涵的吃鸡游戏,除了最初的枪战形式,还有传统的mmorpg形式、武侠形式、卡通轻娱形式……

这些基于微创新的新模式可以说与原作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创新者正是通过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进行创新和改良。

认知地图效应对我们的另一个启发就是要找对方法,而绝不能闷头学习。

如果长时间不得要领、脑子里一片混沌,那未必说明你不适合学这种东西,而很可能是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是能够节节突破、触类旁通的。

认知地图效应告诉了我们学习的一种模式,以及启发我们一些学习方法。如果你善于利用它,就能够使自己的学习“顺利成章”、有章可循。其实,思维导图就是基于认知地图理念扩展出的学习方法。在遇到思维混乱、找不到突破方向的时候,我们不妨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把要学的知识、要做的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林林总总都分析一遍,让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埃里克·克罗克斯(Eric Krokos)等人做了一个实验,想弄清VR设备是否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结果他们发现,使用VR设备把材料在空间中加以展示,被试者者的回忆正确率为90.48%;而在使用台式机时,这一数字仅为78.57%。可见,人类对空间的感知的确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记忆力的这种特性,让大脑发挥更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