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化简介
1.1.1 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化生产工具(智能化生产工具又称信息化生产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等功能)等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与智能化生产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被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过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下6个要素的支撑: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1.1.2 信息化的内涵和层次
1.1.2.1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与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1所示。
1.1.2.2 信息化的层次
1.产品信息化
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产品所含各类信息的比重日益增大,所含物质比重日益降低,即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智能化元器件,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图1-1 信息化的内涵
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
3.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
4.国民经济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营销等领域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4个经济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5.社会生活信息化
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的过程。当社会生活极大程度实现信息化以后,人们将会进入信息社会。
1.1.3 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等‘金’字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路展开的。总体而言,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进程共经历了4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推进阶段、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以下重点介绍高速发展阶段,即2002年至今。
2002年是政府信息化建设逐渐由概念变成现实,由含混转为清晰的一年,国家开始不断培养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
2002年7月3日,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组织了上百位专家研究电子政务,并且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框架,将政府信息化建设纳入一个全新的整体发展体系。
国家对政府信息化的空前重视,为未来一段时间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为政府和企业搭起了共同发展的平台。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类政府机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备,网络建设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已有长足的进展,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如税务、工商、海关、公安等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