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天下贵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1]
[译文] 道是万物的荫庇。它是善良人的宝物,也是不善良人的保护。好听的话可以换来尊敬,漂亮的行为可以影响人。人要是不善良,哪里是可以抛弃的?所以,树立天子,设置王公大臣,虽然有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仪式,不如进献此道。古代的人之所以重视道,难道不是因为道可以追求而得、有罪可借以免除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贵重。
[释文] “道者万物之奥”,“奥”,河上公解为“万物之藏”,[2]王弼解为“庇荫”,[3]意思差不多,因为道无所不容,故而万物皆可借此深藏其中,得到保护。二十五章所谓“道大”,三十四章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皆为此意。于此可知,老子所说的“道”,既是实在,又是境域,作为境域的道,无所不容。“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是善良之人的宝物,而不善良之人也赖之以保全,因为道无弃物,道无遗物,好人坏人都可以凭借它的庇佑,这也表明道无限的容量。“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4]这两句话乃是对于前面句子的解释,“美言”为赞美之言,犹如八十一章所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如《庄子》所说“溢美”之言,夸大的好听的话。“美行”为漂亮的举动,如投人所好的行为,影响他人的判断。[5]故此,接下来说到了“人之不善”。尽管如此,道也不弃。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前面说的是个人,后面说到国家。对于国家来说,虽有天子、三公的秩序尊严,又有拱璧、驷马的辉煌仪式,还不如向国家进献此道。最后两句说为何自古至今人们要遵从道的原因:一是道可以追求而得;二是道可以免人的罪。这二者都是制度和礼仪文明做不到的。第一个方面为人的主动追求,善人追求而能得道;第二个方面为不善之人虽不能得道,但只要遵从道,也能免罪。所以,道应当为天下所贵重。
[1] 这里采取王弼本,但又依据《淮南子》和帛书本作了更正,如“美言可以市”,“市”字后加了“尊”字,“行可以加人”前加上了“美”字,“不曰以求得”更正为“不曰求以得”。河上公本写为:“何不日以求得。”傅奕本写为:“道者,万物之奥也”,“美言可以于市,尊言可以加于人”,“不如进此道也”,“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帛书本写为:“虽有共之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
[2] 《老子河上公章句》:“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3] 王弼《老子注》:“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朱谦之《老子校释》:“彭耜《释文》曰“‘奥,李乌报切。言道体无外而万物资给于奥中。’”(第252页)《隋书·经籍志》曰:“‘道者,蓋为万物之奥’,即本此。合此二义,则道为万物之奥,即为万物之温煖处也。”
[4] 《淮南子》书中“道应训”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朱谦之《老子校释》:“此文以‘美言’与‘美行’对文,又‘尊’‘人’二字,尊,《文部》,人,《真部》,此文、真通韵,宜从《淮南》。”这里据以更正为“美行可以加人”。(第254页)
[5] 《老子河上公章句》:“美言者,独可于市耳。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加,别也。人有尊贵之行,可以别异于凡人,未足以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