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科技虫草研究概要
- 楼良水
- 1123字
- 2021-03-29 05:52:09
2.7 大虫草(蝉花)
中文学名:蝉花(Isaria cicadae Miquel),俗称大虫草、蝉蛹草、蝉茸、冠蝉、胡蝉、蜩、螗蜩、唐蜩,是蝉若虫感染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后形成的虫生真菌。属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真菌界,棒束孢属(Isaria)子囊菌门(Ascomycotion)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的虫生真菌。在全世界已经发现的虫草中,蝉花是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的,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分枝开花,花粉为乳黄色,也称为“蝉花孢子粉”,简单地说就是“种子”,具有繁殖功能。其形成过程是,蝉的幼虫在蝉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当气候环境适宜时,吸收虫体的营养转化成菌丝体,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据而只剩下一个躯壳。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又从营养阶段逐渐转化为有性阶段,具有繁殖功能的“蝉花孢子粉”渐从顶端分枝“发芽”,形似花朵,故而称为蝉花。分布区域为我国长江以南,以及欧美、日本等地。
蝉花
自然界中具备这三层结构和携带有饱满的蝉花孢子粉的极品金蝉花是非常罕见的。菌核形状为长肾形,微弯曲,长约2.5~3.5 cm,直径1~1.4 cm,形似蝉的幼虫。虫体头部具1~2枚棒状子座,也称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状,分枝或不分枝,长3~7 cm,直径3~4 mm,原生态蛋清色,干燥后乳白色,也有的为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粉状蝉花孢子粉,形似花朵。
蝉花为蝉若虫感染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后形成的虫生真菌。该菌于1838年由米克尔(Miquel)定名为蝉棒束孢霉(Isaria cicadae)。此后出现多种同物异名,如蝉草(Cordyceps cicadae)、基生棒束孢(Isaria basili)、辛克莱球壳孢(Sphaeria sinclairii)等。蝉拟青霉的有性阶段,被认为是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大蝉草俗名独角龙,子座棒状或角状,单生或丛生,褐色。在自然界广为分布的是蝉拟青霉(蝉花),大蝉草稀少。
人工培养的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和腺苷0.05%,这与天然虫草相似,但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这比天然虫草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天然虫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蝉花含肝糖、虫草酸、多种生物碱及麦角甾醇等。日本从虫体部分分离出碱溶性蝉花多糖,为β-(1→3)-葡聚糖。蝉花含有大量甲壳质和氮等,其功能有降低横纹肌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寒;无毒。
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其所寄生的虫体。
中药化学成分:大蝉草果实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组成。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蝉拟青霉寄生在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是与正品虫草相类似的虫草;而原产于横断山脉、天目山脉感染虫体为竹蝉的野生蝉花,称为金蝉花或大蝉草(见百度文库吕迪《金蝉花》)。蝉花的历史记载比虫草早800年,但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野生金蝉花更稀奇珍贵,这限制了蝉花的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