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 温儒敏
- 3443字
- 2021-03-27 00:12:40
一 辑课标与课改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1]前言
这次课标的修订,尽量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推行,同时试用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新的教材,也就是所谓新课程实验,或称“课改”,自推广起,至今已有十年了。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实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反复学习,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努力坚持正确的方向,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是始终比较关注的: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实验稿的试行,可以说举步维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在课改中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是能面向全体学生的。
什么是语文?很难下定义。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学、文化,等等。这次课标的研制和修订也没有做概念论述式的定义,而是从课程性质角度做简明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体现在这里。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这次课标的研制和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这一切不应当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课标如何表述“能力训练”问题,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这次课标修订在课程目标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更明确强调语文课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发展个性,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落实到教学上,则有更具体的分学段的要求。和实验稿比较,课标的定稿有一些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字表。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学生的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一现状,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课标列出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背诵古诗文135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对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也有数量要求。
四是写作教学。“课标”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五是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这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次修订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不要照搬大学那一套,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强调系统性,注意随文学习。
六是关于教材。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
这次语文课标的研制与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目标是要尽量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课标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通过评审,即将正式颁布,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学习领会课标的内容,修订组又组织专家编写了这本“课标解读”。对课标所论及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都会尽量结合实际做出阐说。课标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有些只能从原则上提出要求或建议,不可能展开具体论述,“课标解读”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补充。但课标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并非个人的学术专著,即使是参加课标研制和修订工作的成员,对课标的理解与阐说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结论。所以在课标的学习贯彻过程中,还是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去丰富对课标的理解,只有紧密结合实际,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2012年1月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温儒敏、巢宗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