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特色[1]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

这套新编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和以往各个出版社包括人教版教材有所不同,是“部编教材”。中央考虑三科教材包括思想品德、历史和语文的意识形态属性强,社会影响大,决定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三科教材。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中央对三科教材编写是非常重视的。这套语文教材编写从2012年2月启动,由教育部聘任总主编,并从全国调集60多位专家、编辑和一线老师组成编写组。三年来,编写工作始终得到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前后经过十多轮评审,一遍一遍修改完善,最终通过中央领导的审查,一年级和七年级的4册终于可以投入试教了,计划2016年秋季在全国铺开使用。在目前教材仍然存在多个版本的情况下,部编教材将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最终有可能成为统编教材。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这套部编语文教材的特点,并对教材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和既有的一些版本的教材比较,部编语文教材有许多新的改进和创新。

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结合,是努力做好价值观的“整体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而不是穿靴戴帽。“整体”是指全部,让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内容,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并自然地体现在课文选择、习题设计等方面。比如,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这次设计做了很大改进。课前先布置预习,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并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要求学生上课之前先问问自己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这就调动了学生学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且把这篇革命的经典重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在了解白求恩的同时,也初步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这样,思路就拓宽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只体现在革命传统课文(这方面保留和增加很多,约占全部课文的11%)的设计中,也渗透到其他类型的课文中。比如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要求讨论诸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句。这样,语文学习就和修身明志结合起来了。教材让核心价值观“整体渗透”,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很自然地得到提升。

部编教材还努力做到“接地气”,希望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又能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我们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好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现在备课很容易,都在依赖网络获取课件,结果就是彼此“克隆”,大同小异,模式化。语文课上得很琐碎、技术化。老是这一套,学生很腻味,当然也就不喜欢语文。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比如,在课型上做了更明确的区分,也是为了纠正目前语文教学过分精读精讲的僵化状况。

现在的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读书太少。课内读得少,课外读得也少,主要是应对考试,“题海战术”。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书,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针对这一状况,新编语文教材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语文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教材特别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比如小学一年级,六七岁孩子还不认字,就先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读故事、童话、童谣等,以激发读书兴趣来开蒙。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切都是指向“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最近我到安徽阜阳、河南郑州等地,和一线老师交流,介绍了新编教材这些编法,得到一致的肯定,他们都希望能在应对考试和提倡读书、实施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拯救”语文,也才谈得上语文素养、语文教育。

部编语文教材还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和吸收中外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

教材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这次语文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做了一项细致的工作,就是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础之一。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新编教材还特别注重“编研结合”,对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40%。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到底这些改进和变化的效果如何?都必须在试教中得到检验。

以上说的是部编语文教材的总思路和特点。因为现在提供给各个试教点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难于全面检讨整个教材,我们先从整体上介绍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试教的老师去把握新教材的内容,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方案。下面再从七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结合各个学校和班级实际,去落实和试验。

(一)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隐在体系”,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自从“课改”强化人文性和实施主题单元建构之后,教学上主张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比以前活跃,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所以这次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这套教材在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都不应当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使用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教材中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分布,有一部分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更多是体现在课文、习题和补白等设计中。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

(二)课型的区分更加明晰。现在几乎所有教材都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但在教学中,普遍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而且讲法差不多,都是那一套程式,只不过略读所用课时略少。其实应当将两类课型明确区分,各自功能是不一样的。精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精读课给出的方法,更加自主地阅读,教师不必精讲。新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的改进,就是干脆把“精读”改名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自读”课文设置导读或者旁批,引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这样的功能区分,也是有意改进目前语文教学过分精读精讲的僵化状况。试教时建议老师们在课型区分上多下点功夫。

(三)部编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试教时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四)部编教材特别强调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的“名著选读”还加上拓展书目,同时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比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种突出的强调,应当是个创新吧。建议老师们采取“1 +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五)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和教学效果。比如“多认少写”原则的落实,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以及拼音教学内容的简化和推后,等等,这些都比以往教材有很大改进。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希望听取一线试教的经验。

(六)写作课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又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同时还非常注意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的编写也很难,这方面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七)综合性学习减少课时,提高效果。综合性学习是课改后出现的新的课型,每个版本教材都有较多的安排,但在一线教学中很难得到落实,容易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新编教材每年级减少一次综合性学习,在设计上又加强了和阅读、写作课的联系。注意将口语教学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一些习题设计也努力体现口语教学的内容要求。这样一些改进是否可行,会有什么效果,也希望在试教中得出结论。

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也较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会存在某些不足,希望通过试教,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批评和指导。你们的试教实际上就参与了这套教材的编写,将对部编教材的定稿、出版与推广使用起到关键的作用。

编写组诚挚地感谢你们的合作!

[1]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2015年秋在全国多省市试教。本文系笔者2015年11月在试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