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四辑
-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 3378字
- 2024-10-31 23:22:47
余论
从王念孙古韵分部之源流言之,彼古韵分部在段玉裁之后,故其韵部离析之初,多受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之启发:如谆、侯、脂、之四部独立说,乃段玉裁言之在前,王念孙证之在后;《六书音均表》已具至、祭、缉、盍独立说之端倪,惜彼恪守入声当与平声相配之定见,未别创四部独立说,而王念孙博考周秦典籍,依群书之韵例,以至、祭、缉、盍独立成部,其至、祭、缉、盍四部独立说形成之轨迹,王念孙文稿中历历可考。
王念孙古韵分部,脱胎于古韵十七部,其韵部离析过程中,韵目屡有变动,如《校正六书音均表》《平入分配说》分古韵为十七部,《论音韵》析古韵为二十二部,《诗经群经楚辞韵谱》《周秦诸子韵谱》《淮南子韵谱》稿本定古韵为二十一部,但王念孙在声调上,初无定见,犹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据此足见王念孙受段玉裁学说之左右,可谓至深。
王念孙反复寻绎群书之韵例,在古韵分部及声调上递经嬗变,但彼终主古有四声说,古韵分部上又从孔广森东、冬分部说,最后更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是知王念孙不断探索古韵分部之得失,并择善而从,可谓古韵分部之巨擘,其古韵分部之功,不容矢口否认。
道光元年王念孙寓江有诰书札所言,未必尽属实情。王念孙寓江有诰书札所言与实情相悖,当别有隐情,时王念孙《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十五卷本业已付梓,《读书杂志》亦陆续刊行,王念孙之小学独步当时,为时贤硕学所推重,故而讳言其古韵发明之始末,而其书札所言,不免争胜之嫌。
清人诸如此类隐讳其词而有意扭曲事实,并非罕见。管见所及,即如嘉庆十七年七月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言彼于是年四月、六月间两接江有诰手书,并两次覆书答之[40],而江有诰独言“有诰于壬申(嘉庆十七年)三月寄书于先生,七月接到复书”[41];江有诰初不从段玉裁真、文分部之说,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引江有诰有“《表》(指《六书音均表》)分真、谆为二,某尝遍考三代有韵之文,皆不能合,唯三百篇差近,然其中不合者亦有数章,《表》中未之录耳”云云[42],而今《江氏音学十书》卷首所附《寄段茂堂先生原书》已无此语,此即讳言其非,而追改旧札之例。
钱钟书先生云:“尽信书,固不如无书,而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各堕一边;不尽信书,斯为中道尔。”[43]书之可信与否,当玩味所用材料之“条件性”[44],博综众说,而考镜源流,或不致为隐讳之辞所误。清儒考证之功,可谓谨严,而彼所存文献材料,则关乎人情,扭曲事实则别有隐情,追改旧作则讳言其非,以今人之心忖度古人之意,此亦人之常情,本所难免。
[1]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文献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
[2] (清)段玉裁《江氏音学序》,《经韵楼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3] (清)段玉裁《寄戴东原先生书》,《六书音均表》卷首,乾隆四十二年富顺官廨刻本,叶3b。
[4] (清)戴震《戴东原先生来书》,《六书音均表》卷首,叶2a。
[5] (清)王念孙《答江晋三论韵学书》,《王光禄遗文集》卷四,咸丰七年刻《高邮王氏家集》本,叶8a-b。
[6] (清)王引之《皇清诰授中宪大夫直隶永定河道重宴鹿鸣钦赐四品衔晋封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加二级显考石臞府君行状》,《王文简公遗文集》卷六,咸丰七年刻《高邮王氏家集》本,叶19b。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揅经室续集》卷二下,道光间文选楼刻本,叶4b。
[7] 《清史列传》卷六八《儒林传·王念孙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535页。《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传二·王念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12页。
[8] 罗常培《中国声韵沿革表附说》,《罗常培文集》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9] 以上所述,余别有文辨之。王念孙诸《韵谱》稿本所具韵部体系之具体情形,可参陆宗达先生《王石臞先生〈韵谱〉〈合韵谱〉遗稿跋》,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2年3卷1期,第171-172页。
[10] 案:江沅《说文解字音均表》稿本,今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并有馆藏。上图本已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然属初稿本,且非全帙,前引“段氏谓”作“段氏为”,今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11] 案:陈新雄先生谓段玉裁支、脂、之分部受江永“入声分配阴声”之启发,真、文分部则受江永“数韵共一入”之启示,见陈新雄《江永古韵学说对段玉裁古韵分部之启示》,《陈新雄语言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2-96页。
[12] 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引胡小石先生说,收入《洪诚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2、204页。今检诸胡小石先生著述,惜未得之。
[13] 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05-306页。
[14] (清)王念孙《王念孙遗文》,《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第二十三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131-140页,又见第204-213页。
[15] 蒙李宗焜先生惠示,书此志谢。
[16] (清)王念孙《论音韵》,李宗焜编《景印解说高邮王氏父子手稿》,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年,图版及释文分别见第201、203页。
[17] 罗常培《中国声韵沿革表附说》,《罗常培文集》,第六卷,第139-140页。
[18] (清)丁履恒《形声类篇》卷一,光绪十五年阳湖杨葆彝刻《大亭山馆丛书》本,叶13a。案:庄述祖语见张惠言、张成孙撰《论部分弟一》,《谐声谱》卷二,民国二十三年武林叶氏石印本,叶2之1。
[19] (清)王念孙《与丁大令若士书》,《王石臞先生文稿》,收入《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第二十三册,第92页。案:王念孙签记丁书时,丁书题《谐声类篇》,后改题作《形声类篇》。上海图书馆、傅斯年图书馆并藏王念孙手校稿本《谐声类篇》,未见。
[20] (清)戴震《答段若膺论韵》,《戴东原集》卷四,乾隆五十七年经韵楼刻本,叶11a-12b、14b。
[21] 案:戴震祭部独立说,《声类表》亦有之,即《声类表》卷七阴声霭部。
[22] (清)王念孙《古韵廿一部》,《经义述闻》卷三一,道光十年刻本,叶53b-54a。
[23] (清)王念孙《平入分配说》,刘盼遂辑《王石臞文集补编》,《段王学五种》,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来熏阁书店排印本,叶7a。案:厉原作属,误,今据《王念孙遗文》本。
[24] (清)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卷四,叶43a,同书卷五,叶18b-19a。
[25] (清)江有诰《楚辞韵读》,收入江有诰《江氏音学十书》,《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嘉庆道光间刻本,第138-140页。王力《楚辞韵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4-458页。
[26] 详参陆宗达《王石臞先生〈韵谱〉〈合韵谱〉遗稿后记》,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5年第5卷2号,第129-131页。《毛诗群经楚辞韵谱》稿本今不知所归,《高邮王氏遗书》本以祭标目,误也。
[27] (清)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卷四,叶44b。
[28] 案:《高邮王氏遗书》本《毛诗群经楚辞韵谱》以至标目,误也。
[29] (清)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经韵楼集》卷六,第132页。
[30] 案:江永虽有“数韵同一入”说,但“缉、合以下九部为侵、覃九韵所专,不为他韵借,他韵亦不能借。”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四声切韵表》卷首,乾隆三十六年恩平县衙刻《贷园丛书初集》本,叶10b。
[31] (清)江永《古韵标准》卷四,咸丰元年沔阳陆建瀛刻《江氏韵书三种》本,叶18a。
[32] (清)江永《古韵标准》卷四,叶20a。
[33] (清)王念孙《致陈硕甫书》,《王光禄遗文集》卷四,叶16a。
[34] (清)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卷一,叶14b。
[35] (清)王寿同《观其自养斋烬余录》卷三,收入《王念孙手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
[36] 乾隆三十四年冬,王念孙称贷购汲古阁刻本《说文解字》,曰:“归而发明字学,欲作书四种,以配亭林顾氏《音学五书》也。”李文藻《南涧文集》卷上《送冯鱼山说文记》,光绪间刻《功顺堂丛书》本,叶26a-b。王念孙治《说文》,盖始于斯年。
[37] 案:乾隆四十一年冬,贾田祖、李惇造访王念孙,时王念孙正注《说文》,贾田祖赋诗云:“君志不在隐,所志在著书。”贾田祖《稻孙诗集》卷四,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叶23a-24b。
[38] (清)段玉裁《蔡一帆先生传》,《经韵楼集》卷九,第231页。
[39] (清)段玉裁《寄戴东原先生书》,《六书音均表》卷首,叶2a。
[40] (清)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经韵楼集》卷六,第126页。
[41] (清)江有诰《寄段茂堂先生原书》识语,江有诰:《江氏音学十书》,第248册,第4页。
[42] (清)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经韵楼集》卷六,第126页。
[43]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8页。
[44] 陈鸿森《考据的虚与实》,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