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8世纪前的俄罗斯人文主义传统

“人文主义”(гуманизм)一词源自拉丁语humanus,意为“人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为“仁”。最早使用“人文主义”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А.М. Цицерон,前106—前43),他认为通向真理之路并不是经院式的“对神的认识”(studia divinitatis),而是“对人的认识”(studia humanitatis)。(Гивишвили 2009:23)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成型于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该思潮视人为最高价值,强调作为个性的人的尊严以及人对自由、幸福、发展、展现自身能力的权利等。但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却远非文艺复兴后才有的,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А. Протагор,约前480—前410)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相关学说中。

不难看出,哲学中的人文主义与语言学中的人类中心论不仅在学理上具有互通性,且在概念内涵上也几乎具有等同性。因此,当我们对当代俄罗斯人类中心论范式语言学理论的学理文脉进行梳理时,势必要“追根溯源”,把目光首先投向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源流和形成机制上,因为从本质上讲,语言学作为民族世界观或方法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民族文化传统不可分的,也与民族的思想遗产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自古罗斯至今的一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人文主义始终是贯穿俄罗斯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