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13-2014)
- 俞可平
- 1747字
- 2021-03-27 00:06:54
三、春晖行动实施的成效、意义及社会影响
随着春晖行动的深入开展,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2011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莅临贵州视察工作时对“春晖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团省委倡导发起开展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动员组织广大在外游子参加家乡扶贫开发的‘春晖行动’,这些有特色有实效的做法要继续坚持和推广。”[1]三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胡春华、陆昊及四任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石宗源、栗战书、赵克志等对春晖行动给予充分肯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二十国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著名学者、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著名诗人余光中,中科院院士、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等专家学者对春晖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求是》杂志刊登了《从“春晖行动”看“公益中国”建设》,夸赞春晖行动为“我国社会公益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公益中国一亮举”[2];中宣部新闻阅评盛赞春晖行动是“一个伟大但人人可为的公益活动”[3];中宣部把春晖行动列入全国重大主题宣传,专门下发通知【2010】199号《关于贵州“春晖行动”的报道通知》;在2011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上,春晖行动分别被写入《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都市报》等中央、省级各媒体专门对春晖行动进行了报道。2006年,春晖行动荣获全国首届社会公益示范工程“十佳示范项目”奖。2005、2006、2007年连续3年获得了团中央颁发的创新奖、工程奖。2011年7月,春晖行动荣获中国公益与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2012年,被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和人民网评为中国20个“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成为全国共青团唯一入选案例;2014年1月11日,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北京揭晓,贵州省“春晖行动”荣获最高奖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全国仅十个。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对春晖行动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批示:请宁宇同志研究如何将“春晖行动”纳入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活动(贵州省将开展“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中。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对春晖行动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批示:春晖行动开展10年来,秉承“感恩、反哺、回报”的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广泛赞誉。这次荣膺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实至名归,可喜可贺!望再接再厉,为多彩贵州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文化层面上,春晖行动传承中华民族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传统美德,是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思路;从经济层面上,春晖行动紧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利用情感的杠杆调动民间资源的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从政治层面上,春晖行动唤起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增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渠道;从社会层面上,春晖行动以亲情、乡情、友情激活社会细胞,是引导公民有序进行公众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从共青团层面上,春晖行动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以新的导向方式、新的动员方式、新的组织方式、新的参与方式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的新载体。
春晖行动不仅搭建了一个游子反哺家乡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使过去自发的“反哺”行为从分散变集中,从无序变有序,从隐性变显性,从感性变理性,从一项单纯的活动发展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并通过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中国公益慈善新的路径,为我国公益慈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1] 中共贵州省委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党政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第14页。
[2] 《求是》杂志2011年第11期,第55—57页。
[3]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2010年第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