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67]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68]

外平不书[69],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70]

何大乎其平乎已?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71],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72]。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73]。”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74]!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75]。是何子之情也[76]?”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77],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78]。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79]!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80]。”揖而去之。反于庄王[81],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82]!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83],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84]?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85]。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86]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版


[1] 本篇为《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头的一段文字,主要解释《春秋》的书法义例。此章开宗明义就提出“大一统”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本章文字以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既是议论体,也可以想象经师在传授经文时的声情。

[2] 此句是《春秋》经文。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春秋》记事,以鲁国国君纪年为序,从鲁隐公开始。隐公名息姑,鲁惠公长庶子,为声子所生;惠公死后,惠公正妻之子允(桓公)年少,由隐公摄行君事,在位十一年,后被羽父所杀。

[3] 君:君王。天子、诸侯皆可称为君。此指鲁隐公。始年:指隐公正式当政的第一年。此句解释经文为什么要如此书写。

[4] 岁之始:《春秋》纪月,必于每季之首标明春、夏、秋、冬四时。“王正月”前标出“春”字,表面“春”为一年之始。

[5] 孰谓:说的是谁。孰,谁,疑问代词。

[6]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

[7] “曷(hé 何)为”二句:为何要先称“王”再说“正月”?强调的是尊崇周王朝的正月。曷,同“何”。

[8] “何言乎”二句:为何要说(强调)“王正月”?是尊崇周王统一天下、统一历法,万物都从此开始。这里带有尊周王为正统之意。大,以为……重大。

[9] “公何以”二句:意为既为鲁隐公元年,经文为何不写“公即位”三字呢?正常的写法应书“即位”,不书是特殊的写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隐公本只是摄行君权,并非正式继承君位。《春秋》用此笔法,其实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公,指鲁隐公。

[10] “公将”句:意为隐公将把鲁国治理好后还政于桓公。平,治理。反,“返”的本字,归还。

[11] “桓幼”二句:此处的“幼”与“长”,本指年纪的小与大,但同时也指已成人举行过冠礼且能主持社稷宗庙大事的为长,反之则为幼。贵和卑,惠公正妻是孟子,早卒无子,桓公母亲仲子为惠公后来正式娶的妻子,地位高于声子,地位尊贵;隐公母亲声子是媵妾,地位卑下。

[12] 微:微小,指桓公、隐公因为都不是正妻所生,尊卑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13] 国人:指住在鲁国国都里的平民,他们有议政的权利。

[14] 扳(pān 攀)隐而立之:指众大夫以隐公贤能,推奉隐公,立他为国君。扳,通“攀”,援引、推奉。

[15] “隐于是”二句:意为隐公如果此时辞让君位,则不知桓公将来能否必定被立为国君。于是,在此时。

[16] “且如”二句:意为即使现在桓公即位,恐怕众大夫不肯辅佐年幼的国君。相,辅佐。

[17] “故凡”二句:意为隐公即位,是为了桓公将来能即位。以上数句讲述隐公接受诸大夫建议的心理。

[18] “立適”二句:周代继承法制,先立嫡子,立嫡子以长幼为序,不论贤否。无嫡子而立庶子,则根据贤能不论长幼。因此隐公不宜立。適,通“嫡”,嫡长子。

[19] 本篇选自《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是晋国正卿,其“弑君”之事在鲁宣公二年九月,但由于弑君的实际“凶手”是赵穿(赵盾族兄弟)而非赵盾。于是“三传”都对此作出解释,而在方式、详略和具体细节等方面则各有不同。简言之,《穀梁传》最简略,《左传》、《公羊传》则较详;前二者记在当年,而《公羊传》则在宣公六年追述;同时,它与《左传》所记相比,大情节基本相同,而详情细节则颇有差异。三者都旨在阐发《春秋》的观点,即谴责晋灵公的暴虐无道,同情并肯定赵盾的忠直刚正。赵穿所为,虽出于正义,但“弑君”毕竟有悖于君臣大义;而赵盾虽然不是直接凶手,但他身为晋国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所以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本篇总体按照《公羊传》惯例,以问答形式,对《春秋》经文进行阐释。而在“赵盾之复国奈何”问句之下,追述当年这一事件,其中也难免有传闻或虚构想象的成分。其情节之曲折,场面之惊险,可谓有声有色;对灵公之暴虐,赵盾之忠直,勇士、甲士之仗义的描写,也都很鲜明生动,可与《左传》所记相媲美,堪称《公羊传》中难得的一段精彩文字。

[20] “六年”三句:这几句是《春秋》经文。孙免,卫国大夫。陈,诸侯国,在今河南淮阳一带。

[21] 此其复见(xiàn 现)何:作者认为,按照《春秋》惯例,凡弑君者,在弑君后就不再记载他的事迹。而赵盾,宣公二年已载其弑君,此处却又出现其事迹,故作此问。

[22] 讨:讨伐。贼:为祸作乱的人。这里指“弑君”的赵穿。

[23] 史:史官。书:记载。

[24] 夷獔(ɡāo 高):晋灵公的名字。一作“夷皋”。

[25] 复国:回到都城。晋灵公要杀赵盾,赵盾逃走(详见下文),据《左传》记载,他听说赵穿杀了灵公,“未出山而复”,即未越出晋国界山就返回国都。

[26] 内朝:公族朝见君王的宫廷。《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这里指到内朝朝见。

[27] 引弹(dàn 但)而弹(tán 谈)之:用弹弓发射弹丸以弹射大夫们。

[28] 己:指大夫们。趋:急步快跑。辟(bì 避):通“避”,躲避。

[29] 已朝:朝见完毕。

[30] 荷(hè 贺):扛、挑。畚(běn 本):用草绳编制的盛器。闺:内室,或内室的门。

[31] 就:趋往、凑近。

[32] 赫然:鲜明醒目,令人触目惊心的样子。

[33] 膳宰:掌管君王膳食事务的人。

[34] 熊蹯(fán 凡):熊掌。

[35] 斗(dǒu 抖):古代用以酌酒的带长柄的器具。摮(áo 熬):敲击。

[36] 支解:肢解。支,通“肢”。

[37] 愬:惊恐。

[38] 逡(qūn 群阴平)巡:忸怩不自在的样子。

[39] 稽(qǐ 起)首:叩头到地,是古代最为恭敬的跪拜礼。

[40] 怍(zuò 做):惭愧。

[41] 门:作动词,守门。下句“闺”用法同此。

[42] 鱼飧(sūn 孙):一种鱼做的饭。

[43] 易:简易,不奢华铺张。

[44] 俭:俭朴。古人重肉食,赵盾是正卿,正是“肉食者”,故以食鱼飧为俭。

[45] 滋:增长、增加。

[46] 甲:兵士。

[47] 车右:古代车制,尊者在左边,驾车人(御者)在中间,在右边担任警戒的陪乘者,叫车右。祁弥明:人名,姓祁,名弥明。《左传》作“提弥明”。

[48] 仡(yì 然):勇敢豪壮的样子。

[49] 放(fǎnɡ 仿):至、到。

[50] 躇(chuò 绰):超越,不按顺序而进。

[51] 周狗:非常驯服忠诚的狗。

[52] 獒(áo 熬):高大凶猛的狗。

[53] 属(zhǔ 主):嘱咐、命令。

[54] 从:追赶。

[55] 逆:迎上前去。踆(cūn 村,又读cún 存):踢。

[56] 绝:断。颔:下巴。

[57] 臣之獒:此戏言,臣之獒指祁弥明。

[58] 然而:应读为“然,而……”,意思相当于这时、于是。鼓:击鼓。古时常以击鼓为行动的号令或助威。

[59] 乘:上车。

[60] 何以得此于子:为何在这里得到你的帮助。

[61] 活:救活。暴(pù 瀑)桑:此词费解,此有蒲苏桑、婆娑桑等地名多解,但多不惬当。按《左传》所记中为“翳桑”,意为树荫浓密的桑树。而“暴”为“曝”之古字,“曝”与“翳”虽意思相反,但都与日光照射有关,于地面多荫,于桑树则多晒。故“暴桑”与“翳桑”当同指一物。这也符合“所食活我”的环境。

[62] 吾君孰为介:我们国君是为谁而设下这些伏兵的?意为人家就是冲着你来的,强调赵盾此时处境极为紧急危险。

[63] 留:阻拦。

[64] 缘:因为。不说(yuè 悦):不满。说,通“悦”。

[65] 立于朝:在朝廷执政。

[66] 立:拥立为君。黑臀:晋成公的名字。

[67] 本篇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在这前一年(前595),楚国大夫申舟出访齐国,通过宋国境内而未向宋国借道,以挑衅宋国,于是被宋执政大夫华元所杀。楚庄王闻讯大怒,于九月发兵围宋。本篇所记,是战争持续九个月后,双方将领战场相遇,相互坦陈战争给自己造成国力疲惫不堪难以为继的窘境,于是主动讲和撤兵,结束战争。这与《左传》所记华元夜入楚营,要挟子反而结盟大异其趣。篇中反复强调两国疲于久战,人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惨状,正是孟子所谓“春秋无义战”。而双方将领坦诚仗义的君子之风和主动讲和的明智选择,则在记述中得到肯定。全篇以记述对话为主,委曲而真切,人物的风神气度跃然纸上。平,讲和。

[68] “夏,五月”三句:此为《春秋》经文。

[69] 外平不书:作者认为,《春秋》惯例,不记载非鲁国的其他国家之间的讲和事迹。外,鲁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书,记载。

[70] 大:推崇、褒扬。平乎己:当事者自己主动提出讲和。

[71] 司马子反:楚大夫,名子反,司马是官名,掌军事。乘:登上。堙(yīn 因):环城而堆的土山。窥:察看。

[72] 华元:宋国大夫。此时由他统率军队守城。

[73] “易子”二句:交换子女杀了吃,把人骨劈开当柴烧。按:古代典籍中多有此语,乃是形容战争或饥荒之惨烈的成语。易,交换。析,劈开。骸,死人骸骨。

[74] 甚矣惫:即“惫甚”,疲乏得很厉害了。

[75] “围者”二句:意为被包围的人,都让一般的马口衔木头,使之吃不成草料;而把肥壮的马展现给敌国使者,显示己方粮草充足,以此假象掩饰缺粮的真相。柑(qián 钳),通“钳”,使马口衔木。秣(mò 末),喂马。应,应付。客,指敌国来使。

[76] “是何”句:意为你为什么如此坦露真情呢?情,真情、实情。

[77] 厄:困窘。矜:怜悯。

[78] 幸:幸灾乐祸。

[79] 勉:努力,指努力守城。

[80] “尽此”二句:意为吃完了粮食(七天之后)还不能打胜,将撤军回去。

[81] 反:通“返”,返回。

[82] 舍而止:意为再修筑营寨,准备长期驻扎。按:此说根据旧注。如将此句理解为庄公打断子反的话,犹言“别说了,打住吧”,似亦可通。若此,“舍”当读shě,舍弃,即舍弃刚才的话题。

[83] 处:停留、驻扎。

[84] 孰与:和谁。

[85] 引:率领。

[86] “此皆大夫也”五句:意思是,达成讲和撤兵的,是双方的大夫。可是《春秋》不称“大夫”而称他们为“人”,是有意贬低他们的身份,以强调达成如此重大而美好决策的,竟是“在下”之“人”,而不是在上的国君。在下,位居国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