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再定义

上一节列出了十个关于管理的定义,这些定义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不同理论中。如何理解这些表面上看似千差万别的定义,关键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每一个定义中的核心要素。应该说,管理工作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管理目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刘人怀在其《现代管理的中国实践》[20]一书中进行了总结,所有的管理定义都归结在八个不同的层次上来反映管理内涵,在这里笔者则将所有管理定义中的核心要素抽出后重新归纳为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们讨论管理概念的时候,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把事情做好。前述已经介绍过,企业生产经营的人员分为两大类,即个体贡献者和管理者,因此要有管理者一定要存在下属,或者是存在可以进行指挥和任务分派的其他合作者。如果你的所有工作都可以通过自己完成,或者经由你的上级进行任务重新分配,那么你就不属于管理者。泰勒还说,管理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什么”,这是指管理的核心不是自己做,而是重点放在如何管理“别人”身上,这个“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什么”不仅牵涉到任务指派,也牵涉到工作分解和授权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管理是在组织内开展的活动,因此管理与组织紧密相连。卡斯特强调的四个要素中的一个就是“在某一组织中”,形式既可以是正式组织,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而组织的基本概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共同目标而组成的互相依赖的群体,也可以把这个拥有共同目标的群体称为团队。在谈组织时,可以发现,组织存在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组织目标(在孔茨那里称为“创造盈余”)。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没有目标,就不需要管理。组织存在的原因也是共同的目标或者目的,没有共同目标或目的的群体不是团队,只是个体的集合,当然组织最初存在的原因,也正如郑明身所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完成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成的任务”。陈春花的管理定义中还谈到目标整合,因为组织目标并不是管理者个体的目标,而是组织成员目标的整合(合而为一)。因此管理定义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管理概念中必须包含组织和目标。

第三个层次就是管理如何开展,或者说开展管理有哪些过程,也就是管理的职能有哪些。法约尔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卡斯特的概念中则增加了目标制定、积聚资源和实施职能;周三多的职能含义还包括信息、决策、领导和创新。由于指挥、协调都归在领导的职能内,信息则是决策中的一个要素,创新和竞争策略与客户满意度有关,一般在管理职能上按照罗宾斯的分类,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的职能,这个职能贯穿于所有管理活动中,同时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也如西蒙所说“影响最低层次(至少是下一层)或操作人员的决策”。

第四个层次是关于管理过程的输入问题,即管理内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源输入生产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任何产出,管理的核心就是配置资源。这些资源既可能是郑明身定义中所说的“各自拥有的资源(体力、脑力、时间、工具以及其他经济技术手段)”,也可能是在组织外部能够获取的额外资源,或者如卡斯特所说的是把各自拥有的“互补相关的资源(包括人、机器、材料、金钱、时间、场地等)组合成一个达到目标的总系统”,这个总系统被称为企业。

第五个层次是关于如何让管理更优的问题。同样的资源怎么实现最大的产出,要解决有效性(效果和效率)和经济性,这需要管理者运用自己的管理技能。所以管理工作虽然不是为特定的人或人群所设,但是把管理工作做到优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个性特质,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拥有的管理技能,还取决于其在实践中将管理技能与管理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第六个层次是以什么态度来进行管理的问题。泰勒说,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雇主和雇员(工人)最大限度的富裕;卡斯特说,管理要“使人们实现其个人和集体目标”;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虽然陈春花认为“在管理体系中人与人并不平等”,但是相信管理要让“组织里每一个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的目标合而为一”,这必然要求管理者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达成员工的自我实现,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因此,如果需要的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管理: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有机整体)所拥有的资源,以善意的、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有效(效果和效率)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别人或与其他人共同努力完成工作,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