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曹竟慧眼识英雄 刘秀扬帆建东汉(西汉)

西汉衰亡

公元前49年,汉元帝登基,但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公元前33年登基)之时,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西汉外戚王氏的重要成员王莽,被视为能挽救危局的不二人选。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

新莽末年(23年),因王莽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史称“王莽改制”,又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同年,王莽发兵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结果,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终年六十八岁。新朝覆亡。

刘秀起兵

在王莽的新朝政权灭亡之际,身为一介布衣,但却是汉室宗亲的刘秀在家乡(河南南阳)乘势起兵(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在消灭王莽的昆阳之战中立下大功,声名远扬,功高盖主。

更始帝刘玄攻占长安、洛阳后,河北(黄河北岸)各州郡都持观望态度,没有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

大司徒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但遭到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的绿林军出身的将领的反对,理由是怕刘秀坐大。

曹竟助秀

大将军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冯异是曹竟儿子曹诩的故交,曹诩本又是尚书,熟人相托,曹诩认为这事也不难,便与之通融。

在一次上朝时,更始帝刘玄曰:“既然众卿都认为朕应该谋取河北,那么谁愿意为朕去辛苦这一趟呢?”群臣各有打算,谁都不吭声。这时,刘秀表态愿意去河北。但朝廷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刘玄也拿不定主意。此时,属于中间派的曹竟在刘玄面前再次提出派刘秀去河北。曹竟是前汉官员,王莽篡位后就辞官回乡,以忠义闻名天下。刘玄拿下长安和洛阳后,就派人将其请入朝中,拜为左丞相。因此说话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退朝以后,刘秀拜谢曹竟。曹竟道:“武信侯(指刘秀)不必客气,老宦也是在洛阳迁都之日,看了将军的威严,深感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我大汉官威,心中十分崇敬,因此也希望能助将军出使河北,弘扬我大汉声威。”

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拥刘盆子为帝,九月攻占长安,更始帝刘玄外逃,朝廷文臣武将都降了,曹竟还拿着宝剑反击,最后被赤眉军杀害。

光武称帝

更始元年十月(23年),刘秀治理河北,获得了渔阳、上谷的支持。更始二年五月就灭掉了王郎,算是站住了脚跟。当年秋天开始对铜马用兵,花了一至二个月的时间,击败并收编了铜马军。

更始三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邢台市)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年号建武。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一朝(司马光、梁启超语)。

(参考资料:《青阳墩头曹氏宗谱》《刘秀南阳郡起兵与左丞相“厚结纳之” 新莽政权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