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总量数据和相对数据的描述
§3.1.1 总量数据的描述
总量数据是总量指标的取值,也称绝对数。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或绝对水平的指标,如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等。总量数据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有重要作用,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也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一般通过计数、测量得到。一个合理的总量指标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赋予科学的内涵,并确定其计量范围。例如,要得到在宏观经济中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等总量数据,首先要定义这些总量指标,并确定其计算范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总收入是一国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因为投入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而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后而获得的总收入。这些总量数据的关系是: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总量数据的大小与总体范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同一时间不同总体范围或同一总体不同时间的同一总量数据相加有意义,其和仍然是总量数据。如各个行业全年职工的工资总额之和是全国职工的年工资总额;各个地区的年末人口数之和是全国年末人口总数。
总量指标可以是单位总量也可以是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反映总体单位数的多少;总体标志总量是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例如,了解某地工业生产情况,该地所有工业企业数是总体单位总量;该地工业增加值、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工业职工人数等是总体标志总量。
总量指标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也分别称为流量和存量。时期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总额、进出口贸易额、产量等。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数量状态,如人口数、设备台数、商品库存量、资金占用量等。时期指标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不同时间范围的同一时期指标可以直接相加,加起来反映现象在更长时间的总量;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不同点上的指标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3.1.2 相对数据的描述
相对数据即相对指标,常常称为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数据对比的比率。相对数对事物的绝对水平和绝对差异进行了抽象,能更明确表达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相对数据分析问题是经济工作中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和对比的指标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相对数,分别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结构和分布、比例关系、发展速度、普遍程度等。
相对数有两种计量形式:无名数和复名数。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无量纲的数,包括百分数(%)、千分数(‰)、成数、倍数和系数等;复名数是以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共同构成计量单位。
发展速度是反映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同一现象发展变化相对程度的相对数,其计算式是:
根据基期的不同,发展速度有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之分。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即:
定基发展速度也称为发展总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通常为期初水平y0)之比,即: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即:
相邻两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即:
发展速度减1或100%为增长速度,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多少。
计算和应用相对数据应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选择对比基础
选择对比基础必须从现象的性质、特点出发,结合研究问题的目的来确定。基础选择不当,就不能准确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甚至会歪曲现象间的真实联系。
(2)对比的数据要有可比性
可比性是能否正确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运用计算结果分析问题的重要条件。对比数据的可比性主要是指对比的两个数据的内容、口径、计算方法、范围和条件是否与形成该相对数的要求相适应。
(3)相对数要与绝对数结合运用
相对指标是一个抽象的比率,不能反映现象之间绝对数量的差异。有些时候较小的相对数隐藏着较大的绝对数,或者相反。如我国200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这个数与很多国家相比不算高,但是13亿人的基数,增长5.28‰就是增加700多万人,比好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所以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需要既反映相对程度,又反映绝对数量差异,才能正确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