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资期望落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
- 谭远发
- 2211字
- 2021-01-28 11:04:35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
就业是指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对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的双重限定,要明确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首先必须明确界定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这两个关键概念及衡量指标。
2.1.1 就业质量
高质量就业源于就业质量概念,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针对就业条件优劣程度、各方面满意程度进行的一个多维度衡量(田永坡 等,2013)。就业质量最早可以追溯至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即“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获得体面、高效工作的机会”,并以此作为就业质量的初始定义被广泛引用。按照就业质量水平高低,就业可以分为高质量就业和低质量就业。
对于如何衡量就业质量,国内外学者构建了一系列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多研究应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就业质量进行测量,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赖德胜(2017)将已有研究对高质量就业评价维度归结为5个方面,即工作稳定性、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升和发展机会、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以及意见表达和对话机制。其中,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是高质量就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陈成文和周静雅(2014)从社会学视角总结了高质量就业的10个方面,即人职匹配度较强、工作性质的相对稳定性、劳动报酬的相对合理性、劳动条件的相对完善性、晋升机会的相对公正性、社会保护的相对健全性、工作挑战的适度性、利益表达机制的相对完备性、工作决策空间的相对自由性、工作满意度较高。刘燕斌(2017)指出,就业质量是劳动过程中劳动条件的优劣程度;同时,就业质量可以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权益保护以及劳动者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和社会评价等指标进行宏观和微观考察。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国外研究并没有特别关注,而国内相关研究很多,主要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界定、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及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概念界定不统一,评价指标体系繁多,而且在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设计方面缺少科学依据,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待商榷(王广慧 等,2015)。从概念界定上,张小诗和于浩(2016)认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王广慧等(2015)则认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应该更侧重于微观个体感受,而非整体的、客观的描述。他们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界定为:“毕业生个体获得的工作特征与其职业期望相符的程度,从毕业生个体来说,无论其工作特征如何,只要与其期望相符,即高质量就业。”邹云龙和孔洁珺(2011)还使用非自愿就业概念来解释和测度就业质量,认为非自愿就业可充分利用价格信息收集机制,即通过对大学生的实际工资和保留工资进行量化处理,将就业质量的大量微观变量集结为宏观模式,从而建构起一个基于非自愿就业、可收敛、可量化、可操作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方案。
2.1.2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术语,它首次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充分就业并非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只不过这些失业只是摩擦性的和结构性的,主要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劳动年龄和需求偏好变化而导致的职业转换过程中的暂时性失业,这些失业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失业持续期很短。充分就业也指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
充分就业通常用就业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等指标来统计,如失业率和就业率的高低、显示就业机会的多少以及人力资源与工作岗位配置的效率等。失业持续期是与失业率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指标,不仅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还反映失业者工作搜寻的痛苦程度。大学生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学科评估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率一般分两次进行统计,即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前者是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后者是指截至当年12月底,毕业生已就业的比率,两者统计方法一致,只是统计时间段不同。对于那些毕业离校没有落实工作的大学生,截至年底前的工作搜寻持续期非常重要,但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屈指可数。
2.1.3 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对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的双重限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对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的更高要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就业工作的核心目标,它是一个整体,是对促进就业工作的总要求,其实质是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将使劳动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更有保障和更可持续。本书参照刘燕斌(2017)对于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内涵及其衡量指标,结合王广慧等(2015)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界定,借鉴邹云龙和孔洁珺(2011)采用实际工资和保留工资进行量化处理测量就业质量的方法,从工作机会的可获得性与及时性、工作稳定性以及工资期望与现实落差来分别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高质量充分就业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能快速地实现从学校向职场转换甚至是在职工作转换、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工资期望实现的程度高以及他们可以如愿以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