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全媒体联动共振:走向四川新媒体发展的新时代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与媒体融合发展开展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分为口语传播时期、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以及网络传播时期,历经了四次传播革命,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经历了从媒介形态的变化到媒体格局的转变、从线性化到全网状的传播方式的急变,迎来了“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创新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服务,积极拓展的线上公共服务成为助推网民规模的重要因素。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指出,四川省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第八名。何苑菁.2018年互联网发展报告在乌镇发布 四川互联网发展位列全国前十 [EB/OL]. [2018-11-08].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81108/000921022.html.同年6月,《2017年四川省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3—2017年,四川省网民总体规模保持增长,从2013年的2835万人增长到了2017年的3815万人,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7693.6万户,较上年增长4.1%。李秀江.四川互联网发展报告:四川网民人均2台手机 [EB/OL].[2018-6-30].http://sc.people.com.cn/n2/2018/0630/c345167-31761229.html.截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网民规模达108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4%。章华维,高红霞.网民规模达1081.0万人2017年成都市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发布[EB/OL].[2018-12-1].http://sc.people.com.cn/n2/2018/1217/c379469-32420522.html.

近年来,四川省新媒体发展围绕“互联网+”的基础理念,积极实现全媒体联动共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创新、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应用、网络安全、政府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谱写了四川新媒体发展的新篇章。

一、构建全媒体格局:四川新媒体发展的理念引领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学术前沿》编者.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3): 4-5.,“媒体融合”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大力推进。5年以来,媒体融合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提升,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汇互通。媒体融合标志着新媒体发展机遇的到来,也标志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一)新理念:促进四川新媒体发展的新蓝图

构建全媒体格局是四川新媒体发展的理念引领,主要体现为:推动实现“数字四川”,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一是“数字四川”布新局,实现智慧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唐绪军,黄楚新,王丹.智能互联与数字中国: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展望 [J].新闻与写作,2018(8): 23.2016年5月,四川发布“网络强省”行动计划以来,在光网宽带、物联网、移动网络、视讯网络等领域持续深耕,建成全国首个“智能生活精品网”,实现全省千兆到户的全面普及,全域覆盖LTE 800M网络,建成全球最大的IPTV视讯网,为“数字四川”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四川省数字经济突破万亿大关,达10872亿元,位列全国第10,领先西部地区;增速为25.4%,位列全国第4;数字经济占全省GDP总量的29.4%,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解读《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EB/OL].[2018-04-25].http://www.clii.com.cn/lhrh/hyxx/201804/t20180423_3921060.html.2018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提到,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2018年5月,《助力数字四川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由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四川通信学会共同发布,提出:计划聚焦“网络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社会智慧化”,围绕泛智能产业、物联网产业、大视频产业、云和大数据产业,构建连接管理平台和应用使能平台,实现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助推四川成为“网络强省”。佚名.“数字四川”布新局,“网络强省”谋作为 [EB/OL].[2018-06-11].http://www. sc.gov.cn/10462/12771/2018/6/11/10452808.shtml.

二是大力支持并基本实现媒体融合新格局。继《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先后出台《四川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方案》《四川省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方案》,确定了到2020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目标。5年来,规划了包括“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新闻产品矩阵”“川报全媒体采编发平台”“成都传媒集团用户大数据中心”“攀枝花新闻中央厨房集成系统”“德阳日报全媒体数字化平台”“广元日报全媒体新闻业务综合系统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在战略层面对推动融合发展进行了科学设计。同时,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制定了《四川省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了57个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部分项目如封面新闻已取得良好成果。

三是推动新媒体产业自身的良好发展。针对新媒体广告产业,政策上,2013年10月,国家工商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四川省广告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8月,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2016年,四川省进一步加大对广告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四川省广告产业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创新推动为导向,全面推进创新和创意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以“互联网+”为路径,加大广告业的市场融合开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提高产业规模总量;以协同发展为目标,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推进广告产业与科技、金融、贸易、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当下,内容平台、传统媒体、垂直化媒体、自媒体正在重构新媒体内容产业版图。其中,内容平台是决定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新媒体内容产业重构的主导力量,包括门户网站和以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平台类新媒体;传统媒体仍然是新媒体内容产业的核心力量,传统媒体必备的内容专业性成为其数字平台获取话语权的基础,传统媒体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以重新延续专业性力量。

(二)战略地位:四川新媒体发展的经济、文化影响

构建全媒体格局,在四川新媒体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是经济影响。“全媒体”体现的不仅仅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还有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融。因此,全媒体格局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各项发展有适合自身的目标体系及权重比例。构建全媒体格局,有利于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其基础是打通并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经济,通过完善新媒体产业的生态、内容,搭建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平台等手段,实现新媒体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四川省“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呈现出“总指数领先中西部、分指数超全国均值”的鲜明特点,领先于众多中西部省份。佚名.四川智慧民生用户规模全国第二 [EB/OL].[2018-09-03].https://news.youth.cn/jsxw/201709/t20170906_10656884.htm.全省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基础指数、产业指数、创新创业指数、智慧民生指数均取得长足、均衡发展,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带动四川全省实现消费升级。

二是文化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全局战略层面,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自觉担负起“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媒体自身是构建省际形象,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逐步提升,成为解构现有文化、重构新型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从四川来看,构建全媒体格局,有助于实现省际形象的线上线下联动传播。另一方面,构建全媒体格局,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数字技术的革新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也促使了数字空间舆论的生成,并形成结构性变化。当前,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构建全媒体格局有利于推进四川新媒体空间发展,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稳定网络空间。

(三)路径分析:四川新媒体发展的突破

目前,四川省信息通信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区域之间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通信设施较为落后等。构建全媒体格局,是四川新媒体发展的理念引领,实现全媒体联动共振,则是实现新媒体发展的必由路径。这不仅仅指概念上媒介之间的相互融汇,也指在技术层面上,打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空间上的全媒体联动。当前的四川新媒体已经走过了依附于传统媒体资源的报网结合、台网结合或者依靠原生数字媒体的发展阶段。5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在构建全媒体格局上,四川新媒体发展实现了以下突破:

一是新媒体呈现矩阵式发展。2014年,媒体融合的概念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省内传统主流媒体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和部署,做到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出建立“全媒体集群”概念,整合部分媒体的优秀资源,推出新媒体产品矩阵。四川日报集团始终坚持“构建立体传播格局,建设现代传媒集团”的发展方向,在报纸和门户网站互动结合的初期阶段的基础上,重新对川报集团的媒体布局进行调整,积极拓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川报全媒体集群。2014年,省内媒体开始注重打造新闻类产品、信息服务类产品、移动增值类产品,新媒体产品依托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平台发展,开始呈现矩阵式发展。2015年9月,6款新媒体产品成功实现迭代升级,使产品定位更清晰,优势更聚焦,能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价值的服务功能。初期的新媒体矩阵创新了传播方式,以川报集团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为基础,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内容传播渠道,全媒体集群传播效果开始显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发展,在数字空间上进一步发挥了引导舆论和发展媒介产业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新媒体实现移动化和社交化。2013年,4G牌照正式发布,中国自身推出4G标准。2016年,四川省基本实现4G的城镇化普及,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使得传播的底层架构发生巨大改变,移动传播成为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段,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的特点。首先是移动化。移动互联网具有随时、随地、随性的特征,人们开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碎片化的信息。最典型的新媒体产品代表是基于各类内容生成的移动客户端的出现,如新闻客户端、音乐类客户端和视频类客户端等,满足了人们在任何场景中的信息需求。从四川来看,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如川报观察、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也有以原创娱乐、趣味、潮流话题为主要内容的新生代智趣内容供应商,如成都商报的谈资手机软件;成都一站式吃喝玩乐购深度测评与攻略分享平台,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旗下的成都范儿手机软件。其次是社交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化是新媒体产品呈现出的另一个重要属性。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实现了内容的社交化传播。四川用户使用的社交手机软件中,用户月活动量最高的依次是微信、QQ和陌陌。全四川每天人均使用微信时长为63.7分钟。微信以绝对优势成为在四川用户中使用率最高的社交手机软件。马兰,邓思璐.全川每天人均使用微信63.7分钟 [EB/OL].[2018-09-20].http://sc. cnr.cn/sc/2014fz/20180920/t20180920_524365328.shtml.

三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新媒体出现。2015年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端技术在媒体建设中的应用愈加成熟,奠定了媒体智能化的主要基调。2016年5月4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了由华西都市报负责具体实施的封面新闻,其围绕人工智能做产品,成为四川省首个以技术支撑来推送“算法”信息的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利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实现了用户自主选择跟踪新闻动态、添加兴趣标签等,最终形成用户个人专属、以时间为轴线的全球资讯新闻流。新生代客户端“封面新闻”上线 [J].新闻与写作,2016(6): 28.通过人工编辑的干预,纠正算法偏差,为技术引擎赋予价值观,既让用户实现“因人而异”,又让用户实现价值链接,自主开发小封机器人,实现机器人发稿等。至今,封面新闻坚定朝着“AI+智媒体”进军,不遗余力地加强“智媒体”建设。

二、迈向全媒体时代:四川新媒体发展成就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发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四川互联网发展指明了道路。近年来,四川通过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互联网应用率的持续增高、创新电子政务方式、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四川互联网实现了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发展能力排名第7的好成绩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总论 [R] 北京: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2017.,也为四川新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信息基础设施普及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地方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近5年来,全省网络强省基础进一步夯实,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更加完善,主要指标位列西部第一,在全国领先。2017年,四川省提速降费成效初显,宽带和移动流量资费持续降低,宽带用户加速向高速率迁移;脱贫攻坚稳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果;融合渗透不断深入,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

一是行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8年6月,四川省信息通信业行业规模逐步扩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01.2亿元,到2020年,争取实现累计投资800亿元。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主营业务累计收入345.8亿元,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累计收入296.7亿元,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累计收入占比85.8%,相比2015年的基数上涨了15.8%。数据来源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网址:http://www.scca.gov.cn/index.html.

二是服务能力飞速提升。截至2018年6月,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达到350吉比特每秒(Gbps);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22.7太比特每秒(Tbps),较2015年上涨了13.2太比特每秒(Tbps)。201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是2414万个,2018年6月,已达到5158.1万个;基站数32.6万个,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3806光比特每秒(Mbps),远高于2015年的285Mbps。数据来源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网址:http://www.scca.gov.cn/index.html。

三是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8年6月,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193.2万个,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有8496.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2.3%;(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有2493.6万户,其中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有2104.9万户,家庭普及率达77.5%; 3G/4G移动宽带用户有7012.1万户,普及率84.5%;物联网终端用户有2019.6万户;交互式网络电话(IPTV)用户有1363万户。同上。

(二)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四川发展的新基因,数字经济已成为四川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抢占数字经济高地。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省数字经济总量为10872亿元、居全国第10位,占GDP的比重为29.4%,居全国第12位,增速为25.4%,居全国第4位。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7、中西部第1,信息消费产业规模达3050亿元,同比增长18%,为四川省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5+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5”就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这是四川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1”就是数字经济。佚名.四川: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N].经济参考报,2018-08-27(1).下一步将建立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机制,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

二是积极发展以新兴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基于新兴数字技术的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大数据产业园区。

三是加快数字经济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8月23日,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重点产品、行业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3000亿元以上,促进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佚名.四川: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N].经济参考报,2018-08-27(1).

(三)新媒体应用创新蓬勃发展

新媒体应用创新的蓬勃发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应用创新空前活跃。近5年来,四川省围绕“互联网+”的模式,着力打造地方新媒体,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养老”等。移动即时通信、网络游戏、手机视频、O2O、手机支付等成为互联网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以川报观察、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为代表的本地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用户量及流量持续增高。

二是互联网促进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媒体应用创新促进了资源和供需重构,提高了公众对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分享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是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多元化。截至2015年年底,各类网络娱乐应用的手机端使用率均超过70%。四川省网络文学的网民使用率为40.1%。由于游戏、视频的强代入感和低使用门槛等优势,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娱乐设备价格越来越低,未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将持续受到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冲击。此外,84.1%的网络文学用户曾使用手机收看网络文学作品,占比在四类网络娱乐类应用中最高。受益于移动流媒体音乐的迅速普及,四川省网络音乐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5年年底,四川省网络音乐的用户使用率为7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个百分点。四川省83.8%的网络音乐用户曾使用手机收听网络音乐,这一比例高于除网络文学之外的其他网络娱乐类应用。

四是多数互联网应用使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成都为例,成都多数互联网应用使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应用、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网络娱乐四大类应用的使用上,成都市网民的用户使用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络社交、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互联网理财、网络游戏等细分互联网应用的成都网民使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成都网民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成都市民对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也居前列。

(四)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态势良好

新时代政务新媒体,是政务和互联网的结合体,是网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和影响着舆论格局、社会治理结构,并且已经成为区域影响力的重要组成元素。近5年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省政府信息公开办的大力推动下,四川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并取得了政务传播实效。四川政务新媒体总榜前100名榜单里,县(区、市)级的政务新媒体数量最多,占35%;第二、三名是市(州)级政务新媒体账号和公安系统账号,占比均为16%;其次是共青团系统账号,占12%。四川政务新媒体发展呈以下态势:

1.政务微博、微信整体实力较强

截至2016年年底,四川地区政务微博账号已开通13000多个,遍布于四川21个市、州,政务微信账号有近2300个佚名.“2016微政四川政务新媒体年会”今日在蓉举行 [EB/OL].[2016-11-11].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6/11/11/10403576.shtml.。四川政务微博整体实力较强。在《人民日报》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微博影响力报告中,四川在全国省份政务微博竞争中排名第一,成都在全国城市政务微博竞争中排名第一。此外,四川省有11个城市跻身城市政务微博竞争力排行榜“TOP100”。2018年,四川省拥有100万名以上“粉丝”的政务微博达到6个,即成都发布、成都共青团、成都人社局、新都资讯、四川司法、四川旅游的政务微博。这些头部账号大多具有开通时间较早、全年平均发稿量大、重视互动沟通等特点。微信账号方面,四川省经认证的政务微信账号数量也呈增长趋势。综合来看,全省1124个政务微信样本,在监测周期内共发布微信稿件44.39万篇,比上年增加了20.66%;总阅读量达到4.05亿次,比上年增加了0.89亿次。2018年,共有49个政务微信账号发布了129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准确定位、权威发布;关注民生、强化服务;把握节点、引导舆论。

2.四川政务新媒体的四大显著特点

一是矩阵联动“重策划”。四川各级政务新媒体平台在全国联动上独具匠心,在重要时点上巧妙构思,在内容设置上精心策划。二是内容呈现“重技术”。直播、短视频、无人机、人工智能(AI)、H5、漫画、MG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逐渐被政务新媒体运用在运营实践中。三是政务服务“重实效”。“成都税务”推出一键查询涉税信息、一键办理发票业务。“平安泸州”开通全省首家“微信报警”功能。四是账号建设“重基层”。目前,全省183个县党政宣传系统的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开通率,已经分别达到79.78%和91.80%。

3.新时代政务新媒体的一体化发展

2018年11月30日,四川发布客户端3.0并宣布正式启动“发布系”。“发布系”的上线,标志着四川政务新媒体开始呈现一体式发展态势。一是通过提供“政务+资讯”“信息+智能化推荐”“大数据+政务公开”的管理平台、“省级+全国”的互通渠道、“定制+培训”的立体服务、“软件+硬件”的全产业链产品,整合全省各级各部门政务新媒体优势资源,强强联手,打造政务新媒体一体化解决方案。二是搭建全省首家政务新媒体掌上矩阵大厅,激活全省各级政务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服务、响应、数据、机制”深度融合的“四位共振”体系,探索四川不同层级、不同系统、不同属地、不同事件政务新媒体的四向联动。

(五)积极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

一是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加强。四川省成立了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四川省分中心——甘孜、阿坝应急保障中心,完善IDC/ISP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处置平台等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有效提升了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防护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依托在川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信息安全芯片、网络空间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安全、物联网安全等9个技术方向,组织产学研联盟集中攻关。已建成成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国科学城·绵阳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两大国家级园区,由中国网安、川大、电子科大、中国电信等单位牵头发起了大数据安全产学研联合体,针对大数据安全基础、技术、管理等相关标准体系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三是大力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抓住成都承办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要活动的契机,加大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积极开展网络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家庭等宣传普及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六)新媒体行业管理持续完善

一是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新媒体市场准入、互联互通、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等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持续完善。

二是行业市场规范有序。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市场准入管理持续优化,域名注册实名制、网站登记实名制有效落实,用户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这些都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网络空间日渐清朗。政府持续开展针对淫秽色情信息、网络传销、网络诈骗、违规手机软件等的治理行动,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广大网民文明上网、参与监督的意识不断提高。

三、转型升级:四川新媒体发展趋势与建议

当前,互联网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未来5年,要充分发挥四川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快释放新媒体发展的巨大潜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些目标为四川新媒体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新媒体发展必须加快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大力推动“数字四川”建设,努力实现以互联网发展为基础的新媒体更全面、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让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更好地造福人民。

(一)数字经济引领“数字四川”,促进新媒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一是促进优势产业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第一,促进“四川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宽带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积极支持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建设,以四川省优势特色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为先导,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力四川建设先进制造强省。第二,推进“四川旅游”智慧服务。完善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等旅游目的地,以及藏区、彝区、红色旅游全域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光纤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供广覆盖、高速率的互联网、新媒体接入服务。支持开展旅游信息化资源整合,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提升旅游业营销、服务和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助力四川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第三,促进“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持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鼓励川茶、川酒等特色产品入驻天虎云商、和聚蜀商、沃易购等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手机电子商务平台、手机在线支付等向农村地区延伸,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促进公共服务与新媒体的融合。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新媒体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深度推动远程教育;支持建设覆盖全省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健康指导、医疗资源预约等服务;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多网络、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文化服务。

三是促进政务服务与新媒体的智慧融合。推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建设省市(州)两级架构、分域管理、安全可靠的政务云平台,推进政府部门机房集中汇聚、系统集中部署、数据集中存储,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推动移动互联网在政务服务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微博等方式支持政务新媒体建设,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安全保障高效化。督促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保障用户隐私和公共数据安全。

(二)人工智能成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新“蓝海”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82.8%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川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总量的2.72%,约有100家。四川在人工智能领域缺少“独角兽”企业和“名片级”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重大应用系统等方面与上述四个城市差距较大。因此,应集中力量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构筑开放的大数据平台,研发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关键技术,如智能机器人、高数据计算与大规模处理技术、智能跨媒体系统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打造高效集约的云计算中心。统筹协调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资源,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格局。推进中国移动西部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撑四川“12+N”云计算示范应用建设,为行业、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的云计算服务。鼓励涉及大数据业务的相关企业加快向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演进。

二是构筑共享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推动建立大数据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维护,提升数据资源整合和挖掘能力,全面深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培育基于数据资源的新媒体应用新市场。支持各地与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构建统一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对金融、交通、医疗、旅游、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数据集聚、共享开放和新媒体应用开发。

三是将重心从“互联网+”逐步向“人工智能+”转移,推进跨媒体大数据融合与管理、自然语言分析、视频内容识别、智能摄像、机器写稿与编片等技术在智能跨媒体平台中的应用,提升跨媒体协同处理能力。培育音视频内容结构化转换、内容智能编目、视觉局部特征识别处理、跨媒体感知等产品,研发智能跨媒体平台,并推广应用。推出一批满足多应用场景和智能服务需求的现象级媒体产品,带动新媒体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新媒体获得感

一是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新媒体服务水平。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要求,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提高互联网宽带接入网络、基础类新媒体应用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有效覆盖和接入速率。统筹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互联网覆盖,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社保、人口等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运用新媒体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应用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支持以互联网管理平台为载体、大数据为支撑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创新,实现扶贫工作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管理精准和组织精准。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提供扶贫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服务,支撑当地政府合理选择产业培育扶持方向和就业帮助力度,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支持通过双创孵化服务平台、电商平台以及孵化基金,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实现稳定脱贫。

(四)创新媒体融合方式,实现向“智媒体”飞跃

一是践行“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模式,推动全媒体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智能媒体控制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媒体平台、媒体云、用户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联动,完成媒体信息自动采编、智能推送、数据深入挖掘分析以及多样化传播等,改造媒体生产、传播流程。智能互联时代,智媒体成为继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后的又一媒体形态,丰富了媒体的发展历程,成为媒体演化版图中的一大亮点,让人民群众感受全新的媒体触达形态,是建设全程媒体的伟大尝试;智能互联改变了媒体内容形态,用户可以从多种渠道多维角度地接受媒体内容,感受全媒体;智媒体建设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用户兼具内容消费者、生产者和传播者三重身份,进入全员媒体时代。

二是推进媒体内容及渠道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互联网企业及电信企业的大数据中心、全媒体云平台、家庭媒体数据平台等数据平台建设,切实做好数据服务基础工作;利用先进算法技术推送优质新闻服务类内容,实现全方位立体传播;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各地区布局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发展移动客户端应用,注重新闻服务类内容质量,重视用户互动和交流等传播体验;建立健全传统媒体数字化平台,建立全媒体联动机制,形成全面的、多渠道的传播体系。

三是吸纳技术类人才,建立新闻生产和信息技术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智媒体不仅需要技术研发人才、运营管理人才,也需要兼备采、写、编、评技能于一身的跨媒体型人才。一方面需要优化人才结构,借鉴互联网公司的职能部门设置,完善媒体行业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和管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确定两大人才培养方向,即培养精通各类数字媒体技术且综合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集素材采集、新闻编写、多媒体制作、新闻评论等技能于一身的复合人才,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化”的新闻类人才。

(五)内容付费成为盈利增长点,搭建“内容+产品”共享经济平台

一是内容付费模式应用广泛。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模式。随着网络空间版权意识的增强,内容付费订阅模式逐渐升温。在新闻、视频、文学、社交等新媒体内容的各个领域,付费模式的普及使得原创内容、优质内容变现更便利、更高效,促进了原创内容及优质内容生产、服务、消费链条的形成,以及新媒体内容经济市场的繁荣。

二是搭建“内容+产品”的新媒体共享经济平台。借助线下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内容+产品”的共享经济平台,促进在线文娱产品的大力发展。

三是深耕内容,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提升内容溢价。利用算法及大数据技术,关注用户体验效果,针对用户群体分类深耕内容,细分新媒体内容市场,做到推送内容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增强用户黏性。新媒体内容抢占独家资源,提升内容价值。

(六)多措并举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一是科学实施网络空间治理。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注重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围绕网络空间治理新要求和反恐维稳新形势,推动建立网络有害信息、网络诈骗、网络侵权、违法广告等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针对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诈骗、互联网淫秽信息等的专项治理活动,督促相关企业落实责任,畅通用户举报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是强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完善互联网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互联网应急机制、应急制度、应急标准建设,健全互联网安全突发事件的响应制度,做到处置规范化、程序化。推动建立公共互联网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加强跨行业的互联网安全应急演练,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加强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监管。加强防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安全威胁,持续完善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管理体系。对日常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制度化巡查并通报,针对恶意病毒、程序漏洞等推出数据库建设服务,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强化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安全感知能力,建立网络安全数据库,推动多行业的力量联动共同监测数据安全,维护互联网全局的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