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词赏析集
- 张宏生
- 1575字
- 2021-03-31 14:35:18
摸鱼子
系香车、客尘初浣。病馀人在江馆。此回翻悔重逢错,角枕锦衾天远。明镜畔。甚隔世相思,未抵寻常见。阑干绕遍。叹彩笔愁新,玉筝弦急,休更语恩怨。 黄昏后,沉醉悲凉待换。清尊贮泪先满。成灰宝篆心无字,不比旧时肠断。春梦短。渐秋冷银屏,画烛流光转。西风易晚。剩扇外残萤,帘前皓月,来照古书卷。
沈祖棻的词,学力深厚又不失本色。从继承的角度,她深爱北宋作家晏几道的作品,爱其词也爱其人,曾戏言甘愿给小山当丫头,更在作品中言“一生低首小山词。惆怅不同时”(《望江南》)。她的小令常常香艳入骨,流丽自然,深受晏几道的影响。而长调则章法井然,善于融化前人诗句,体现出周邦彦《清真词》的特点。取径小山以入清真,是沈祖棻的创作路径。这首词正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比较特别的是,这首词化用小山之作,非常精彩,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汪东先生曾有评语,认为“用小山语,谓以沉醉换却悲凉也,然句意未醒”。指出沈词换头处是用晏几道的《阮郎归》:“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小山的本意是那些频繁思及而亟待整理的“旧狂”,让他心境悲凉,所以想要借酒浇愁,用沉醉来忘之。沈氏“黄昏后,沉醉悲凉待换”句,正从此而来,不过,可能缺少晏几道那样的衔接,句意显得不那么明朗。不过,如果读者对《小山词》足够熟悉,则根本不成问题。
这首词作于1940年冬。词的表面写那一场“春梦”,很可能暗喻词人和丈夫短暂的相聚时光。而词人对这场梦、这段本事的态度却有着明显的情感脉络可循。词以具体情景开篇,写的是重逢。这时词人久病初愈,人在江馆,尽管百般思量,却相见不如不见,词人后悔这次重逢,因为转瞬又是天各一方。那么这一见是索然无味吗?恰恰相反,那是“明镜畔。甚隔世相思,未抵寻常见”,寻常不经意的相逢,却让人心旌摇动,远远胜过“隔世相思”。这种心态,诗词中常常写及,如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他后悔种下那颗相思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只剩下两地之人在两处徒然相思。虽然如此,内心仍被往事牵绊,“剪不断,理还乱”,拿不起,亦放不下。词人在这里也是写出了这种情味。词中主人公认为没有必要相逢,因为这短暂的相逢除了搅乱心绪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主人公的内心显然在不断追索这场春梦,这些美好的时光,她为之求索,“阑干绕遍”,她为之歌咏,用“彩笔”,用“玉筝”。因此,这种写法,正见出情之深,意之重。
词的下阕写“黄昏后”,也是离别之后,春梦梦醒之后。思及这些往事,词人满心悲凉,想要借酒买醉,忘却痛苦,谁知酒杯里却已装满眼泪。如果说旧时的“肠断”是因为尚在情事之中,那么而今梦醒,已是“成灰宝篆心无字”。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如果说相思注定成灰,那么这首词所书写的正是这一情境。
这首词的主题就是“春梦短”。上阕写不甘心春梦的逝去,百般求索,渴望相聚,渴望书写,但是终究成空;下阕写词人的心境变化,当春天逝去,“渐秋冷银屏”,写痛苦过后的萧索、寂寞和安静。渐渐地,秋天到来了。“渐”作为领字,与“画烛流光转”一起写出时光的流逝。这一句写得非常精彩,用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语意,营造出一种相类又相别的意境,让读者配合着“春梦短”的主题,产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联想,而侧重点完全在时间上,一个“渐”,一个“转”,炼字精准而微妙,写出由春到秋的季节更替和人事变迁。结尾处仍以《秋夕》中的意象来收束,“剩扇外残萤”,那没有被“轻罗小扇”扑到的“流萤”,与“帘前皓月”一起,“来照古书卷”。这种化用的联系在有无之间,情绪非常微妙,似乎那些挣扎、求索都已变得徒劳,梦醒的主人公与丈夫长久分隔两地,仿佛也有着失意宫女的孤寂幽怨。
这首词比较本色,所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正是描写人的内心那样一种婉转吞吐,难以言说的情感。
/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