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词赏析集
- 张宏生
- 2329字
- 2021-03-31 14:35:13
临江仙
昨夜西风波乍急,故园霜叶辞枝。琼楼消息至今疑。不逢云外信,空绝月中梯。 转尽轻雷车辙远,天涯独自行迟。临歧心事转凄迷。千山愁日暮,时有鹧鸪啼。
其二
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朱楼从此隔重城。衫痕新旧泪,柳色短长亭。 明日征程君莫问,丁宁双燕无凭。飘零水驿一星灯。江空菰叶怨,舷外雨冥冥。
其三
一棹蒹葭初舣处,依前灯火高城。水风吹袂酒初醒。镜中残黛绿,梦外故山青。 月堕汉皋留不得,更愁明日阴晴。涉江兰芷亦飘零。凄凉湘瑟怨,掩泪独来听。
其四
画舫春灯桃叶渡,秦淮旧事难论。斜阳故国易销魂。露盘空贮泪,锦瑟暗生尘。 消尽蓼香留月小,苦辛相待千春。当年轻怨总成恩。天涯芳草遍,第一忆王孙。
其五
望断小屏山上路,重逢依旧飘摇。相看秉烛夜迢迢。覆巢空有燕,换酒更无貂。 风雨吟魂摇落处,挑灯起读离骚。桃花春水住江皋。戊寅春,避地益阳,尝赁庑桃花江上。旧愁流不尽,门外去来潮。
其六
百草千花零落尽,芙蓉小苑成秋。云间迢递起高楼。笙歌随酒暖,灯火与星稠。 霏雾冥冥阊阖远,凭谁诉与离忧。吟边重见旧沙鸥。巴山今夜雨,短烛费新愁。
其七
碧槛瑶梯楼十二,骄骢嘶过铜铺。天涯相望日相疏。汉皋遗玉佩,南海失明珠。 衔石精禽空有恨,惊波还满江湖。飞琼颜色近何如。不辞宽带眼,重读寄来书。
其八
寂寂珠帘春去也,燕梁落尽香泥。经年归梦总迷离。抛残锼玉枕,空惜缕金衣。 乔木荒凉烟水隔,杜鹃何苦频啼。凤城几度误心期。凭栏无限意,肠断日西时。
1937年8月,日寇对南京狂轰滥炸,个人、家国和时代的悲剧也由此开启,沈祖棻和程千帆避难屯溪,随即在当地结为夫妇。新婚不久程千帆即返回南京取衣物。在撤离屯溪时,程千帆因“督课有责,不欲遽行”,沈祖棻只能在四个学生的护送下先行离开,辗转于安庆、武汉。次年2月,夫妻二人先后来到长沙。他们住在好友孙望家,虽房屋短窄而意气不衰,每共读《楚辞》以抒其磊落不平之气。在长沙相聚不久,程千帆前往武汉工作,沈祖棻孤身来到重庆,是年9月,沈祖棻应聘在重庆界石场蒙藏学校教书,程千帆则转赴西康工作,可谓于流离失所中分分合合,聚少离多。
《临江仙》八首即作于1938年秋初入四川不久,“历叙自南京经屯溪、安庆、武汉、长沙、益阳终抵重庆诸事,极征行离别之情”(《涉江词稿》程千帆笺语),将其间旅途的艰苦、相思的煎熬、生离死别的忧惧种种情绪,皆淋漓尽致地写出。词中有“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朱楼从此隔重城。衫痕新旧泪,柳色短长亭”的别情,有“一棹蒹葭”、“水风吹袂”的踽踽独行,也有“凄凉湘瑟怨,掩泪独来听”这等情不自已的怨艾和“乔木荒凉烟水隔,杜鹃何苦频啼”的国恨与乡愁。身世的飘零无依,情感的孤寂和忧伤,以及突如其来的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个人厄运所带来的惶恐,皆造成词人精神上极大的创伤。这组词节奏急促,意态深沉,正是词人这一时期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这不仅是对个人身世的悲叹,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汪东先生认为“此与《菩萨蛮》、《蝶恋花》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段时期作者已经表现出对于词体的自觉意识。一是用传统意象表达当下感情,如斜阳、飞燕等,作为历史大背景的悲笳、清角等古代战争的代词被广泛地写入词中,成为景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现实危机四伏的实景反映,也是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象征,往往起着借景抒情、感慨国事、悲愤国难的作用,如“戍角一声人语寂,四山无月天如漆”(《蝶恋花》)、“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临江仙》)等。
二是开始尝试运用组词形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临江仙》八首作品主题统一,写旅途,写逃难,写战局失利,写人心惶惶,意境、感情、基调都比较一致,且是按行程有序排列,具有组词的完整性。程千帆先生在笺注中对各首大致所指皆有阐释。其一“波乍急”、“叶辞枝”,比喻日寇入侵,人民流亡。“琼楼”三句,谓前方消息断绝,战况不详。新婚乍别,故有独行、临歧之语。其二写离屯溪抵安庆所感。“朱楼”指南京旧居,“水驿”指安庆。词中飘零之感犹深,“莫问”、“无凭”言前途未卜,“一星灯”有孤伶之意,“菰叶怨”系恨漂泊之苦。其三写由安庆乘船至武汉再至长沙,其四写对南京的怀念及对时局之关注,其五写小住长沙及益阳事,其六写抵重庆光景,其七写战局失利,而末一首更是“总结前文。寇患日深,乡愁日重。收京难期,惟有断肠而已”。
如果说这组词还是顺序表达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境遇,此后组词的运用则更见娴熟多样,视角更为宏阔,情感亦见深沉。如《鹧鸪天·华西坝秋感》四首咏金陵大学文学院人事纠纷;《鹧鸪天·华西坝春感》四首咏金陵大学当局乾没职工食米事;《减字木兰花·成渝纪闻》四首、《虞美人·成都秋词》五首描写前方战士之英勇惨烈、后方民众之水深火热与达官贵人“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强烈反差。
黄裳曾在《涉江词》一文中回忆:“记得那天晚上在旅寓读《涉江词》,读到《丙稿》,几乎使我惊唤起来的是,在这里竟自发现了我在三十七年前在重庆土纸印的《大公晚报》上读到过的一组《成都秋词》(《虞美人》)和《成渝纪闻》(《减字木兰花》)。当时我曾将题为《涉江近词》的这两幅剪下来,一直带在身边。这两张剪报一直跟着我到昆明、桂林、印度……一直跟着我回到重庆。”又在旧文中摘录道:“这两首都是《成渝纪闻》,大概都有典故可寻,可惜作者不曾把它写将下来,然而细绎词意,则嘉宾的骄横与豪门的无耻,已经明明白白不必研究了。”这些作品既保持了小令精巧上口、易于传唱的优点,又以组词的形式拓展了小令的内容与词境的广度和深度。词人之所以能以组词在当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与其积极主动地推尊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于词体的自觉意识也是词人精神境界不断深化的体现。
/张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