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与文献

尽管相关论著从各种视角对朴正熙政府时期的美韩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把朴正熙政府时期放在美韩同盟的框架下进行集中考察的专著不多。与李承晚时期美韩关系充满矛盾和困境不同(29),朴正熙政府时期美韩同盟关系中合作与协调增多。首先,相对于此前的美国对外政策而言,1960年前后的美国对外政策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在继续同中苏进行冷战的同时,开始缩减美国对外援助,设法减轻美国对外政策的负担,促使盟国分担美国的冷战责任。其次,韩国开始步入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与前任李承晚政权相比,朴正熙政权的执政理念发生了突出的变化。在力图维持军事力量的同时,朴正熙积极谋求韩国经济的起飞。这两个政权之间的张勉政府尽管历时短暂,却为后来朴正熙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做了相应的铺垫。再次,就美韩同盟关系而言,与艾森豪威尔时期重视韩国军事发展和半岛南北双方的军事竞争相比,这一时期的美韩同盟关系开始发生变化。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在同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独立性增强。这一方面是美国推行促进盟国自立的外交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努力进行政策适应性调整的结果。因此,系统考察朴正熙政府时期美韩同盟关系,将有益于深入理解美韩同盟地位关系的渐进变化,弄清其中的原因、特点和结果。

此外,从冷战史学研究的演进来看,研究美韩关系还有着深刻的学术意义。随着冷战史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新冷战史研究”(30)。在继承了冷战史正统学派与修正学派以大国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之余,学者们开始将大国与地区盟国的互动关系作为国际冷战研究的学术追求。这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大国中心主义,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宏观的全球冷战演进同局部地区甚至是某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深入透视冷战的全貌。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以美国对韩政策目标的确定与实施为主线,同时考察朴正熙政府对美国相应的政策回应,力图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朴正熙执政时期的美韩同盟关系,揭示美国对韩同盟政策特征。

第一,美国对韩政策的多元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和美韩同盟关系的演进,美国对韩政策目标的重心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李承晚政府时期以传统军事安全目标为中心,向推动韩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等目标倾斜。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政策目标重心出现转变的趋势,开始强调推动韩国经济发展,但这种目标重心的转换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来自美国政府内部的阻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对韩政策的调整,涉及美国政府内部决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尤其是美国军方与国务院之间。另外,推动韩国发展经济、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的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对于这些目标如何取舍,是美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美国对韩政策目标与美苏区域冷战目标的对立与统一。美韩同盟只是美国全球冷战同盟体系的一部分,美国对韩政策同样也属于美国全球尤其是远东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然而,美国对韩政策与美国远东冷战政策毕竟不是一个层次的政策,如何保持远东冷战政策与对韩政策的协调统一,是美韩同盟关系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与李承晚政府时期不同,朴正熙尤其注重配合及利用美国的战略政策,为韩国的国家战略政策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提供外在条件,这在越南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由于美国扩大越战的需要,韩国借积极参与越南战争之机,提升了韩国在美韩同盟中对美国的影响力,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但当美韩双方的发展战略发生冲突时,美韩双边关系则陷入紧张。尼克松政府至卡特政府时期,朴正熙政府和美国的关系陷入紧张状态,这很大程度上要归于美国东亚战略调整与美韩国家战略的分歧。

第三,美韩同盟中两国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与以往相比,朴正熙政府时期的美韩同盟关系中,韩国的自主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对于美国的对韩政策,韩国并非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越战期间,朴正熙政府对于美国的对韩援助政策调整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尼克松政府的战略调整,朴正熙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反应,在调整对外政策的同时,不同美国协商,加强自身权力,建立维新体制。

除了上述层面分析外,笔者还尝试运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原理解释这一阶段的美韩关系。相互矛盾的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对立双方地位可以相互平衡、转化。运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美国对韩政策多元目标之间的地位关系、美韩同盟关系、美国冷战目标与同盟目标之间关系的冲突与协调。

本书运用的档案文献主要有三:首先是美国国务院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 of United States, FRUS),该文件集为本书论证主题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资料,有益于发掘美国对韩政策总的决策结果和目标。但因涉及美国政府内部具体的决策过程,各部门的分歧与协调,文件集中存在不少空白。作为该文件集的增补,盖尔(Gale)集团出版的美国政府《解密档案参考系统》(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DDRS)提供了相当具体的文件,有助于探讨美国对韩政策的具体决策动机以及韩国的相应反应。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收藏的缩微胶卷《肯尼迪政府国家安全文件,1961—1963》(The John F. Kennedy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1961—1963, Asia and the Pacific)及其增补文件(31),为论证肯尼迪政府对韩政策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资料参考。


(1) 代表性的论文有曾元英:“美帝控制下的韩国”,《世界知识》1950年21卷第3期;白寿彝:“历史上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光明日报》1951年1月30日,等等。

(2)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朝鲜历史研究论丛(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8-308页。

(3) 曹中屏、张琏瑰等编著:《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沈定昌:《韩国外交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 安成日:《当代日韩关系研究,1945—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6) 董向荣:《韩国起飞的外部动力——美国对韩国发展的影响,1945—196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 董向荣:“美国对韩国的援助政策:缘起、演进与结果”,《世界历史》2004年第6期,第15-23页。

(8) 刘洪丰:“美国对韩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郑寅达教授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 崔天模:“美国援助与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增长,1945—1971”,[陈振汉教授指导]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10) 梁志:《冷战与“民族国家建构”——韩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美国因素(1945—198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1)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黄定天教授指导]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 冯东兴:“韩国5·16政变与肯尼迪政府的反应”,《史学月刊》2009年第7期,第62-67页。

(13) 马德义:“卡特政府从韩国撤军政策变化初探”,《世界历史》2011年第1期,第36-43页。

(14) 赵虎吉:《揭开韩国神秘的面纱——现代化与威权主义:韩国现代政治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尹保云:《韩国为什么会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文津出版社1993年;任晓:《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 Frank Baldwin, ed., Without Parallel—The American-Korean Relationship Since 1945, Random House, Inc., 1974.

(16) Tae-Hwan Kwak, and Kyǒngnam Taehak, eds., U.S.-Korean Relations, 1882—1982, Kyungnam University Press, 1982.

(17) Hyun-Chin Lim, 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Korea, 1963—1979,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6.

(18) B. K. Gills, Korea versus Korea: A Case of Contested Legitimacy, London: Routledge, 1996.

(19) John Lie, Han Unbou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uth Kore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 Hyun-Dong Kim,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volving Transpacific Alliance in the 1960s,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by Seoul Computer Press, 1990.

(21) Donald Stone Macdonald, U.S-Korean Relations from Liberation to Self-Reliance: The Twenty-Year Recor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Inc. 1992.

(22) Byung-Kook Kim and Ezra F. Vogel, eds., The Park Chung Hee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23) Kil J. Yi, Alliance in the Quagmire: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and the Vietnam War, 1964—1968, UMI PhD.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1997.

(24) Christos G. Frentzos,From Seoul to Saigon: U.S.-Korean Relations and the Vietnam War, UMI: PhD. dissertation, the Facult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2004.

(25) Kwak Tae Yang, The Anvil of War: The Legacies of Korean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tnam War, UMI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2006.

(26) Kim Hyung-A, Korea's Development under Park Chung He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1961—1979,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4.

(27) Gregg A. Brazinsky, “From Pupil to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ROK, 1961—1968”,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9, no. 1 (January 2005), pp.83-115.

(28) Gregg Brazinsky, Nation Building in South Korea—Koreans, Americans, and the Making of a Democracy,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

(29) 李承晚政府时期,由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差异,美韩同盟之间矛盾重重。美国主要追求的是自身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安全战略利益,而李承晚主要追求的是国家统一和增强军事实力。为此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往往面临困境,最终不得不对韩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或者妥协。具体参见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30) 代表人物有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和约翰·加迪斯(John L. Gaddis),其中前者认为,“新冷战史研究”本质上是以多边档案为基础、多元视角为框架的研究,在某些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能够以多元文化优势理解彼此冲突的观念。Odd Arne Westad, “Introduction: Reviewing the Cold War”, in Odd Arne Westad, ed., Reviewing the Cold War: Approaches, Interpretations, Theory,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0, p.5.

(31) 以上两种资料,都是本人2008年9月—2009年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访学期间,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收集到的。为引用方便,本书引用缩微胶卷资料时,统一使用该中心的收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