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附录——金陵大学历任校长
附录1:金陵大学历任校长简表
注:表格的编制参考了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南大百年实录(中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有关内容。
(1) 包文:《金陵大学之情况》,载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168页。
(2) 福开森(J.C.Ferguson)字茂生,1866年3月1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卒于美国纽约。早岁独有志于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遂于次年来华创办汇文书院于南京。继于沪先后创办《新闻报》《英文日报》及《亚洲文会》杂志,借以指导舆论,灌输新知识,沟通中西思想。国人共之。福氏自卒业上庠,即践吾土,讫其返美,垂六十年。兴教育、启民智、筹振务、勤撰述,无非尽悴于中国文化事业者。尤可贵者,将其毕生耗费巨资所得中国古代艺术精品,悉数赠与金陵大学收藏。其约曰:必以中国式之建筑庋藏之。参见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3)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4) 师图尔(G.A.Stuart)字书林,美国马里兰州人,生于1859年。其父是著名传教士,有子12人,师图尔最小。他在新布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88年汇文书院创设时,他与其夫人到南京传教,并与比必在医学上进行合作。过了两年,师图尔去芜湖创办戈矶山医院。1896年,调汇文书院任医科总教习。接任院长后,他改良功课、添置仪器、增聘教习、扩充校址、建设校舍,并建立青年会会堂,使汇文“匪特冠绝东南,实侨居中国人士所组织教育事业而首屈一指者也”。师图尔翻译著作甚多,如《圣经研究》《美以美会教会例文》《贫血病与组织学形态学及血液化学之特别关系》《解剖学名词表》《医科学生之习练法》,并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为向中国介绍西方医学和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医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08年,师图尔辞职赴上海创办《兴华》报;1911年去世。
(5) 马林(William Marklin)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生于1860年。1880年,他在多伦多大学完成医科学业。1886年受英国基督会的派遣,成为该差会的第一个驻华医生。这年4月16日,他来到南京,在鼓楼附近和花市大街开了两处诊所。后在美国基督会传教士美在中和中国人景观察夫妇、庄效贤的帮助下,1892年,在今天鼓楼医院所在地建成一座4层楼建筑。1893年开始收治病人,命名为基督医院,马林为院长。马林医院旧址现为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比必(Robert Case Beebe):美国西北大学医学博士,1884年以美以美会会友身份来华,1885年在南京汉中门创办金陵医院。
(7) 包文:美国伊利诺州人,毕业于讷克司大学,1897年来华。
(8) 姚远编:《钟楼嵯峨百年金陵人文作品选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9) 美在中:字兰陵,1851年生于纽约。
(10) 参见徐则陵:《美在中与基督书院》,《金陵光》1914(8)临时增刊。
(11)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12) Institution for Higher Learning at Nanking,Zion's Herald,vol.2,1910,p.249.
(13) 张宪文:《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4) “金大的2300亩地的校舍基地全部是美国教会从中国人手中强占硬霸下来的。这些土地原来大都是附近居民的祖坟和住宅。”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15)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16) 《纽约大学承认》,《金陵光》1914年第1期。
(17) (美)宝珍三著,泾川查啸山译:《金陵大学医科之过去与将来(节录)》,《金陵光》1914年第1期。
(18)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19)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南大百年实录(中卷)金陵大学史料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20)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21)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卷)金陵大学史料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22) 张宪文:《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23)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卷)金陵大学史料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24) “本大学既由汇文与宏育两书院合并改组后,仍暂以汇文书院为校址,另设附属中学与医院于鼓楼附近,并于鼓楼西坡相地鸠工,建筑大规模之校舍。民国五年秋季落成一部份,乃将大学迁入,而以干河沿旧址为附属中学校舍。至民国十年,大学校舍始告竣工。计基地面积2340亩,高楼峥嵘,气象洪阔,与鼓楼巍然并峙城中,为南京最大之建筑”(《金陵大学60周年纪念册》)。也有记载为1915年建成:“合并计划的第一步是购置土地,扩充校舍。全部工程由美国芝加哥一家公司设计承包。建筑材料除屋顶的琉璃瓦和基本土木外,都从国外进入。新校舍从1910年开始设计、动工,至1915年秋,长达五年始部分落成。建成后的金陵大学校舍,中西合壁,美轮美奂,十分宏伟。基地面积达二千多亩,与鼓楼巍然并峙,为当时南京最大之建筑。”陈裕光:《回忆金陵大学》,《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转引自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5)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南京大学大事记1902~1988》,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26) 《教育部对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调查一览表(金陵大学部分)》,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27) 沙兰芳:《金陵大学沿革》,《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28) 《历年毕业生数目统计表》,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11页。
(29) (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30)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页。
(31) (美)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32) 《H.G.罗伯逊先生向美托事会报告金陵大学在“南京事件”中的遭遇》,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3页。
(33) 南京国民政府与此时的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宁汉分裂之局面;1928年6月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停止运作;12月29日东北易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34) 陈裕光自1927年受聘为金陵大学校长起,连续任金大校长长达20余年。他既是中国教会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也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被公认为我国教育界的元老之一。
(35)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卷)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36) 《为查报抗战损失,金大与教育部的来往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13)。
(37) 《金大董事会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179)。
(38) 《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第109页,《金陵大学要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71)。
(39) 《金陵大学校刊》第120号,民国二十三年4月9日,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40)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41)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179页。
(42)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61页。
(43) 《金大1926~1927学年度学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68)。
(44) 贝德士,原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副校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参与组建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值得铭佩。但是,60多年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却被认作美帝文化特务、南京大屠杀的共犯而遭到讨伐。参见王春南:《被遗忘的贝德士遭遇》,《世纪》2016年第1期,第72~76页。
(45) 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社,1986年版,第241~242页。
(46) 尹集钧:《1937南京大救援——西方人士和国际安全区》,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47)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48) 《金陵大学校刊》,1938年12月12日,第1版。
(49) 《金陵大学校刊》第264号,1939年10月10日。
(50) 李钟梅:《〈金陵大学校刊〉记忆中的抗战生活》,周勋初:《永志毋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51) 《金陵大学校刊》第264号,1939年10月10日。
(52) 《金大校产建筑委员会、筑路委员会、临时校舍委员会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190)。
(53) 《金陵大学校刊》339号,1944年6月1日。
(54) 《金陵大学校刊》第355号,1946年1月16日。
(55) 《金陵大学主要人员表及校董会等各委员会名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58)。
(56) 《金陵大学校刊》,1945年11月16日,第1~3版。
(57) 张宪文:《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58) 金陵大学总务处编印:《私立金陵大学要览·校址及校舍》,1947年编,第3~4页。
(59) 《金陵大学校刊》,1949年3月15日第2版。
(60) 《陈裕光至胡昌炽函》1949年1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六四九(6)。
(61)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62) 张宪文:《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63)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64)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65)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66)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67)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1~93页。
(68) 张宪文主编:《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69) 张宪文主编:《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