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嗓音障碍康复治疗技术
- 万勤 徐文
- 8894字
- 2021-04-04 19:18:3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正常嗓音
一、嗓音的定义
嗓,即喉,是发声器官,特别是指人体的喉和人体的发声器官。嗓音,是人体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嗓音具有特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嗓音特质。而正常的嗓音,需要具备正常的发声器官,比如喉、肺、声带、舌、下颌、牙齿和鼻腔等,能如实地呈现说话者的状态。所以嗓音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情绪等。
二、嗓音的产生
正常嗓音的产生过程需要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和共鸣构音系统的参与。三个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正常嗓音的产生过程中,三大系统会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呼吸是支持发声的重要过程,发声系统是产生嗓音的根源,共鸣系统可以改善嗓音的音质、音色、饱满度和音量。
(一)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共鸣系统的解剖 1.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两部分运动系统组成,分别是胸腹壁和肺部系统。胸腹壁由胸廓肋骨、膈肌、胸腹部的多组肌肉群组成,被称为呼吸泵。呼吸动力是由胸腹壁和肺部系统的协调运动所提供的,如图1-1所示:
(1)胸廓:
胸廓是骨-软骨性结构,呈圆锥筒状,胸廓内部为胸腔,胸腔骨架由12对肋骨组成,它们向后分别连在12块胸椎骨上。肋骨的运动由胸肌和腹肌带动,以此增加或减小胸腔的体积。因此,当肋骨向上抬起时,它们向外两侧运动。
(2)肺和胸膜:
肺部呈两个锥形结构,几乎占据整个胸腔。左肺分两叶,右肺分三叶。气管上段直通喉部,下段在胸腔内分叉,形成左右支气管,经多次分支后,形成无数的细支气管,肺泡位于每根细支气管的终末分支(肺泡管)末端。肺表面覆盖着平滑的胸膜(脏胸膜),通过该弹性纤维与胸廓肋骨相连(壁胸膜),使肺在呼吸时既能直接受到来自胸壁的压力,又能活动自如,不产生摩擦和不适感。当胸腔扩张时,肺部被牵动扩张,内部压力降低,低于外界的大气压,使空气进入肺内。当肺部充满空气后,其中被拉长的弹性纤维产生呼气所需的弹性回缩力,该力连同施加于胸壁的肌张力和其他压力促使胸廓缩小,导致胸膜腔的压力增加,气体从肺内排出。
图1-1 呼吸动力
A.肺部系统;B.胸腹壁系统;C.肺部和胸腹壁系统的组合
(3)呼吸肌群:
呼吸肌群分为吸气肌群和呼气肌群两组。吸气肌群主要是膈肌,扩张胸腔容积以吸入空气;呼气肌群缩小胸腔容积排出气体。
吸气肌群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所组成。膈肌是肌肉-腱膜结构,呈扁平状,与胸廓肋骨部的下缘相连,松弛时形似一只倒置的碗。膈肌收缩时,其隆起部分向四周拉平,使胸腔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扩张,同时使下部肋骨上提并向外移。肋间外肌起于上肋骨下缘,止于下肋骨上缘。共有11对肋间外肌覆盖于12对肋骨外面,它们向第1肋骨方向做整体提升运动。
呼气肌群主要由肋间内肌所组成。从胸骨缘到肋膈角,肋间内肌起自11对肋骨的下缘,止于相邻的上一肋骨。其作用是使肋骨下降,缩小胸腔容积。
(4)呼吸过程:
呼吸过程主要可分为平静和言语状态下的呼吸运动。
1)平静呼吸:
平静呼吸的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每分钟呼吸频率约12~18次。吸气是主动的,主要由膈肌收缩引起;呼气是被动的,由吸气肌舒张产生。平静吸气时,自呼吸中枢延髓发出神经冲动,经脊髓到达相关的胸腔肌肉,通过颈段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分支加入而组成的膈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膈肌,使膈肌收缩。膈肌隆起的中心部分下移,从而增大了胸腔的上下径,胸腔和肺容积增大,腹腔内的器官因受压迫而使腹壁突出,腹腔容积的变化量等同于膈肌收缩时胸腔增加的容积。与此同时,膈肌协助肋骨上提,促进了肋间外肌上抬肋骨的作用。膈肌舒张时,腹腔内脏恢复原位。由膈肌舒缩引起呼吸运动伴以腹壁的起伏,这种呼吸称为腹式呼吸。
由于胸椎位置固定,而胸骨可以上下移动,所以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都向上提,从而增大了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同时存在,称为胸-腹式呼吸。相比较而言,腹式呼吸是一种轻松自然、经济有效的呼吸方式,在言语过程中应学会腹式呼吸发声法。
2)言语呼吸:
人体在言语和安静两种状态下,其呼吸表现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呼吸量:安静状态的呼吸量约为500ml,压力变化仅为1~2cmH 2O。吸气是一个主动过程,呼气是依靠弹性作用的被动过程;言语状态下的呼吸量增加35%~60%,以便有足够的气流量来支持持续的言语活动。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平静呼吸时,吸气和呼气时间占总呼吸时间的40%和60%;言语时,吸气变得迅速、短促,呼气时间延长,呼气期的长短随着句长和语意发生变化。虽然因说话内容不同,呼气期会有所变化,但吸气和呼气时间约占呼吸时间的10%和90%。
呼吸的规律性: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2~18次,呼吸较有规律;言语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呼吸次数减少且不规则。
呼吸肌群的运动:发声时,呼吸肌群不仅为喉部运动提供了驱动力,更重要的是控制气流量,还要抵抗呼气所产生的弹性回缩力。吸气时腹壁的前凸表明内部肌肉是展开的,具有弹性回缩力以抵抗所受的外力,随时恢复原状。当膈肌舒张时,弹性回缩力使腹部脏器和膈肌恢复到原位。膈肌和胸腹部呼吸肌群的松弛对于平静呼气来说已足够。然而要维持充分的发声时长,腹部肌群需要主动收缩,以抵抗腹肌的弹性回缩力,使气流有控制地平稳呼出,换言之,言语状态下的呼气运动也是主动的过程,所需腹部肌群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言语产生时所需的肺容量、响度水平、发声长短、张力和语调种类等。
2.发声系统
喉(larynx)有四种主要的解剖结构:软骨与关节、喉内肌、喉外肌和黏膜层。发声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一对杓状软骨和两对喉关节。
(1)喉软骨:
喉支架由五块软骨(cartilages)、肌肉和韧带(ligaments)相互连接所组成。喉位于舌骨之下、胸骨之上。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是喉腔的解剖基础,其他软骨都与之相连。构成气管的软骨都呈半环形,环状软骨则是完整的软骨环。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是最大的一块喉软骨,甲状软骨切迹亦称为喉结,男性尤为突出。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骑跨在环状软骨板的上缘外侧,左右各一块,形似三角锥体。杓状软骨有两种运动:转动和滑动,有时同时发生。基底部有两个突起:一个向前,称为声带突,声带后端附着于此;另一个向后外方,称为肌突,部分控制声带开闭的肌肉附着于此。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位于喉入口的前方,舌骨之后。
(2)喉关节:
喉软骨形成两对关节,即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声带的运动主要通过这两对关节的活动来完成。
(3)喉部肌群:
喉部肌群分为喉内肌群和喉外肌群,喉外肌群可以抬高或降低喉腔。喉内肌群均附着在喉软骨上。喉内肌群可分为声门开肌、声门关肌以及声门张肌三部分。
环杓后肌呈扁平状,起于环状软骨后壁,止于杓状软骨肌突,是主要的声门开肌。
声门关肌主要包括杓间肌与环杓侧肌,杓间肌包括杓横肌和杓斜肌。杓横肌水平地延伸于两块杓状软骨之间,收缩时,将杓状软骨互相拉近;杓斜肌起于杓状软骨的肌突,止于相邻杓状软骨的顶端,收缩时,将杓状软骨的顶端互相拉拢。环杓侧肌起于环状软骨的两侧边缘,止于杓状软骨肌突,使杓状软骨靠拢。
声门张肌主要包括环甲肌与甲杓肌。环甲肌起于环状软骨弓,止于甲状软骨的下缘,收缩时,将这两块软骨拉近,因此可拉长声带,增加声带张力,调控音调。甲杓肌包括甲杓内肌和甲杓外肌,其中甲杓内肌(也称声带肌)是声带的振动部分。这对肌肉收缩时,将附着于声带突的部分拉向甲状软骨的切迹,使声带拉直,增加声带张力,并使声门关闭。
(4)声带:
声带是分层振动体,在声带额位切面图上可以观察到声带的不同结构层:声带表面是上皮层;下面依次是固有层的浅层、中层和深层;再下面是甲杓内肌,即声带肌。每一层都具有自己的物理学特性,结合在一起能产生平滑的剪切运动,这是声带振动的基础。
(5)喉腔:
喉软骨围成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管腔,称为喉腔(laryngeal cavity),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声门区最为狭窄。
3.共鸣系统
共鸣系统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唇腔、鼻腔和鼻窦。其中胸腔、喉腔和咽腔主要起低音共鸣作用,口唇腔系统主要对中音产生共鸣,头腔(包括鼻腔、鼻窦等)是对高音部分产生共鸣的共鸣腔。
(1)咽腔:
肌腱性管道,其长度大约为12cm,位于颅底部,并向下延伸,包括鼻咽、口咽与喉咽三部分。环绕咽腔的三块咽缩肌对声道的调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咽腔的横截面积随咽缩肌的收缩而减小。
(2)口唇腔:
口腔在两侧以脸颊为界,上为腭部,下为口腔底部,前方经口裂与外界相通,后方以咽峡与咽腔相连。整个口腔由上下齿列分隔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前面是口腔前庭,后面是固有口腔。通过舌外部肌群的运动,舌可以到达三个极点位置:前上方(如/i/)、后上方(如/u/)、后下方(如/ɑ/)。另外,舌内肌群也可使舌尖抬高或降低、左移或右移,由此改变口腔的形状,从而改变第二共振峰值。唇腔是指牙列与嘴唇之间的气腔。
(3)鼻:
在鼻腔共鸣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鼻腔和鼻窦。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前鼻孔与外界相通,后鼻孔通向鼻咽腔。鼻腔被覆黏膜,并由丰富的鼻管构成鼻甲海绵丛,在各种刺激或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该海绵丛因充血而肿胀,使鼻腔变窄,影响说话时声音的共鸣效果。鼻窦系鼻腔周围的骨内含气空腔,分别为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鼻腔与鼻窦因有固定不变的体积,其共鸣作用主要是由软腭来进行调控。
(4)声道:
声带上方的共鸣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连接在一起,成为发声时呼出气流经过的管道,构成了声道(呈喇叭状)。成年男性声道的长度从声带至口唇部大约17cm,成年女性声道的长度略短。通过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的收缩使舌骨向上牵拉,声道变长。当舌骨受到胸骨舌骨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的牵拉向下运动,或当喉腔由于受到腭咽肌和茎突咽肌的牵拉向上提起时,声道的长度由此变短。
(二)发声的原理 1.前发声阶段 (1)声带肌收缩:
起初两侧声带是适度张开的,就像平静呼吸状态中吸气时一样。成年男性在平静呼吸时,声带的最大张开度平均为13mm,在深吸气时可增加到25mm。前发声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说话方式和语言环境,其平均值在350~450ms。在这一时间段中,两侧声带逐渐向中线靠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从13mm减至2~3mm,声带从完全张开至完全闭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气流开始呼出:
声带只有在气流速度和声门下压适当时才能产生振动。在声门靠拢至发声位置的过程中,如果声门下压太高,嗓音中将出现一种可听见的声门擦音/h/,被称作气息声。如果声门下压太低,嗓音将出现吱嘎声,或声带几乎不产生振动。因此,最有效的起音运动要求前发声阶段呼气运动(声门下压与气流速度)和声带闭合运动(位置和肌张力)保持平衡,呼气运动适度。
发声至少需要2cmH 2O的声门下压和接近100ml/s的气流速度。正常发声在6cmH 2O的声门下压时需要150ml/s的气流速度(气流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声门的空气体积值,它等于声门间的气压差除以气流阻力。因此,通过声门的气流速度与声门上下的气压差成正比,与声门阻尼值成反比)。
然而,在说话时还必须产生足够的语气变化(如音调变化、语调变化、响度变化等),呼气肌群应能在更大的声门下压范围内进行调整,这一范围约为2~30cmH 2O,同时呼气肌群应能使气流速度达到1 000ml/s以上。呼吸运动应该在较舒适的状态下实现上述必要条件。我们一般采用重读治疗法中的慢板节奏二来进行训练。据文献研究记载,男高音歌唱家声门下压的上限值大约为70cmH 2O,训练有素的歌唱家的气流速度大于11 000ml/s。
(3)声门闭合与气流呼出的协调:
声门关闭与呼气开始之间的时间协调十分重要,当两侧声带刚达到完全闭合时,呼气运动正好开始,这是最佳的起音状态。声带黏膜的运动首先发生在中层,气流速度越快,声带中层的运动就越明显(该运动在声带闭合过程中进行了叠加)。
2.声带振动发声阶段
声带振动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运动,既有轻微的开闭运动,又有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黏膜波动(mucosal movement)。声带的振动机制目前以Van den Berg阐述的肌弹力-空气动力学理论(myoelastic-aerodynamic theory)最具有说服力,能部分解释声带的振动机制。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是:声带振动是在呼气流作用下的一种被动运动,呼气流是声带振动的动力系统(能源);声带是振动体,通过声带振动将呼气流转化为振动气流,从而产生喉基音(glottal tone)。当声带闭合时,声门下压增加,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声门被冲开,气流通过声门,在声门被冲开的瞬间,声门下开始有黏膜移动,似波浪状,向上、向外移动,绕到声带上面,此为声门的开放相。声门开放后,根据Bernoulli效应(Bernoulli effect),在声门开放时,由于通过声门的气流加速,将在声门区形成瞬间负压,声带被吸向内,闭合相开始。闭合相时黏膜向下、向内移动,当向下、向内移动到双侧声带相互接触时,声门闭合,此为声门的闭合相。声门闭合时,声门下压再次升高,声门再次被冲开。如此反复循环,形成声门的开闭运动及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三)共鸣的原理
咽腔、口腔和鼻腔构成了声道,它们是重要的共鸣腔。喉部发出的声音通过咽腔,然后进入口腔或鼻腔,改变上述三个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可控制声音的共振峰,形成不同的声学特性并输出声波,从而产生不同音色的言语声。
下颌、唇、舌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运动使声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声道共鸣性质发生变化,在声音频谱中,一些频率得到共振加强,另一些频率则被削弱减幅。这些被加强的频率区域称为共振峰。咽腔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第一共振峰,口腔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第二共振峰。在空气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共振腔的体积越大,共振峰的值越小。
1.元音与共振峰
不同元音对应不同的声道形状,也就对应不同的共振峰频率。声道形状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舌的前后位置、唇的圆展、下颌的位置。所有的元音都是由声道共鸣形成的,不同的共鸣效果形成了不同的元音。下颌的打开幅度直接影响咽腔的大小,带动舌的垂直位置发生改变,因而会改变第一共振峰的值。唇的运动主要是由面神经控制口轮匝肌等肌肉来实现的,唇的圆展会直接影响口腔的大小,进而改变第二共振峰的值。舌是最重要的构音器官,它的运动是多维的,能直接影响咽腔和口腔的大小,从而改变共振峰的值。
2.舌位与聚焦
舌的水平和垂直位置也称言语聚焦,它直接影响言语的共鸣效应。舌在口腔中的前后位置影响水平聚焦。正常言语时,舌位既不能太靠前,也能不太靠后,这时声音听起来浑厚有力。如果说话时舌部过度向前伸展,即言语聚焦形成于水平线Z上X点的前方,言语表现为微弱和单薄,这称为前位聚焦(图1-2);如果说话时舌位过于靠后,即言语聚焦形成于水平线Z上X点的后方,言语表现为压抑和单调,这称为后位聚焦(图1-3)。这两种情况均属于言语的水平共鸣聚焦异常。
图1-2 前位聚焦
图1-3 后位聚焦
舌位的高低影响垂直聚焦。正常言语时舌位既不能太靠上,也不能太靠下,这时声音听起来自然、舒服。如果说话时舌位过度靠下,即言语聚焦形成于垂直线Y上X点下方,声音听起来像被牢牢地锁在喉部,称为喉位聚焦;如果说话时舌位过度靠上,即言语聚焦形成于垂直线Y上X点上方,声音听起来鼻音重,称为鼻位聚焦。
3.软腭与鼻腔共鸣
软腭运动直接调整鼻腔共鸣。如果软腭运动正常,发鼻音的时候软腭下降,气流主要从鼻腔经过,发非鼻音时软腭上抬,气流主要从口腔经过。软腭运动异常时,会出现鼻腔共鸣障碍。如果发鼻音时软腭不能及时准确地下降,言语将表现为共鸣集中在口腔和喉部,这称为鼻音功能低下;如果发非鼻音时软腭总是处于下降状态,以致大量气流通过鼻腔,言语将表现为鼻音较重,共鸣集中在鼻腔和头腔,这称为鼻音功能亢进。
三、嗓音的功能
(一)嗓音的生物学功能
喉的生物学功能层面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气道与喉的生物学需求为何总是先于艺术性或交流性发声。当大脑提示身体需要在呼吸循环中进行氧气更新时,我们会自动进行呼吸。含氧的气体通过上呼吸道进入肺部,随后含二氧化碳的气体通过气道排出体外。这种肺部通气是气道的基本功能。喉可以使气道不受阻塞以进行供气。喉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防止液体和食物(在呼吸时)进入气道。
喉位于咽腔前底部、气管的上部这一重要部位。当液体和经咀嚼的食物(食团)下降到咽后部时,它们会从喉咽转移到食管开口处,紧接着继续从食管滑向胃部。作为吞咽过程的一部分,喉部会向上抬高(同时抬升食管和气管)。随着吞咽的进行,舌向后运动,喉部的会厌软骨作为一个临时的“盖子”将关闭喉部的开口。
喉部在关闭气道以使得液体或食物通过气道后部时,整个喉部都会抬高。此外,在受惊吓的情境中,喉部可能会反射性地抬高来保护气道。一些嗓音障碍患者,比如一些受到过度惊吓的患者,就会采用喉部的这种“防御”姿态进行发声,但这样做不利于发出正常嗓音。
为了防止误吸,除了喉部需要上抬外,还需要借助于喉部的三对肌性阀门:杓状会厌襞、室皱襞(假声带)和甲杓肌(真声带)。三对阀门中位置最高的是杓状会厌襞,其位于声门上区,在剧烈的开合状态下,如严重咳嗽时,杓状会厌襞会关闭(内收)。在杓状会厌襞下方是室皱襞,只有在发生剧烈的内收运动时(如咳嗽),它们才会互相靠近。三个喉部阀门中位置最低、最近中线的是甲杓肌,即真声带。在吞咽时,它们通常会内收以防止可能的误吸。此外,个体可以很好地控制真声带,同时具有一定的能力改变真声带的形状、长度以及紧张度,以产生不同的嗓音。
当一个人自然地呼吸时,三对阀门都会打开。在吸气时,两侧声带会分开较远,使得大量气体可以快速通过;在呼气时,两侧声带会缓缓地内收。当呼出的气体通过声带之间,并带动声带振动时,嗓音就产生了(即发声),这种嗓音即在声道的不同部位发生共鸣。嗓音的共鸣始于喉部这种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再向上通过咽腔、口腔和鼻腔。因此,我们所听到的嗓音是由呼吸行为、发声以及增强性的共鸣结合所产生的。尽管喉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气道,但人类喉部和嗓音在情绪及语言表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嗓音的情感功能
婴幼儿似乎可以通过喉部发出的声音表达他们的情感,而照看者通过婴幼儿发出的声音可以很快察觉他们的情绪变化,如由于饥饿导致的哭声与不适或生气引起的哭声是不同的。满足的咕咕声常常出现于婴幼儿饱餐之后或者躺在照看者的怀中时。在婴幼儿早期的生活中,嗓音反映了他们的内部情绪状态。
我们的嗓音可以表达高兴或难过、满足或愤怒、安全或恐惧、平静或热情。通过一个人的嗓音中韵律、节奏变化可以让人感知其情绪状态。在呼吸控制过程中,我们的情绪状态起着主要作用,如一个人紧张时,可听到其急促的呼吸;我们的情绪状态也似乎支配着我们喉的位置、声带的相对放松状态,以及咽部和舌部肌肉的位置与放松状态。
从嗓音中可以听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这对于专业歌手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对于易紧张的销售人员也是有害的,更有甚者,当一个人明明是很开心的状态,可是他/她的嗓音听起来却像在哭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变得很尴尬了。我们的情绪状态有时还会对嗓音产生不利的影响。许多嗓音障碍患者是由于情绪过激导致的,例如一个职业女性试图用正常嗓音说话时,她的喉部处于高位,声带肌处于关闭位,导致她的声音变尖、变紧张,而她的问题可能更多与其自身的恐惧情绪有关,而非错误用嗓行为的结果。
由于情感与嗓音功能是紧密联系的,有效的嗓音治疗常常需要关注个体的整体状态而非单一解决嗓音问题。因此,在嗓音治疗之前了解患者的病史或者进行主客观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言语治疗师已经认识到不同情绪状态下患者的嗓音是不同的,为了真实地评价一个人的嗓音,我们必须观察、倾听她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嗓音状况。
(三)嗓音的语言学功能
嗓音把口语连接在一起。在原始的情绪化发声中,通过重音的方式来强调特定的内容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嗓音在口语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我们说什么不一定是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说的。
近期的研究发现,通常正常的婴儿到1岁时会发出第一个音,而此时他们已经会用特有的“行话”进行交流了。在4~6个月时已经开始牙牙学语,随着年龄的增长,牙牙学语有了更多的语言性差异。也就是说,婴儿6个月以后和以前不再一样了,而是开始模仿他们听到的语言。母语的旋律和韵律开始使婴儿的发声(vocalization)更加丰富。中国宝宝的“行话”听起来开始有普通话的声调特征,在阿拉伯的婴儿中阿拉伯语种的咽音特征也开始显现。
这些韵律模式的出现远远早于单词或音段音位。这种嗓音通常称为超音段发声(suprasegmental phonation)。在婴儿中,超音段发声远远早于音段音位的出现。当婴儿学会一个新的词时,会将其与合适的嗓音韵律相结合。如果想说milk(牛奶),他们通常不会单独地说这个词,他们更加愿意在“行话”说完以后再说这个词,比如说“gawa ta ka milk”(咿咿呐哈牛奶)。引领词的“行话”就是超音段嗓音(suprasegmental voicing)。这些咿咿呀呀的话并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在整个句子中似乎也表达一些基本的信息。婴儿的情绪和需求状态会影响其发出的嗓音。
虽然婴儿特有的“行话”在18个月后开始逐渐减少,但是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继续使用这种超音段发声。我们会用重音模式去强调我们想表达的观点。我们“说的话”只是交流的一部分,而“怎么说的”则需要采用不同的发声策略来实现,如改变响度,一口气说很长的一段话,改变音调、改变音质和共鸣来配合我们的情绪。这些变化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去使用的话,可以通过提高音量来表达愤怒,或者是尽管很努力地去掩藏话语中的愤怒但是听者还是可以听出其中愤怒的情绪。嗓音携带了很多信息。同样的话说出来和写下来时,其所传递出来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而这取决于说者如何有意或无意地分配其重音。
仔细想一下嗓音在情绪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嗓音障碍人士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了。比如,一个有声带小结的年轻女孩,病因可能有部分来源于过度的情绪发声(emotional vocalization),比如说持续的大喊大叫。小结一旦长出来了,她就不能和以前一样在交流时自由使用超音段发声和重音模式了。如果一个人因为严重的喉炎而彻底失声,那么嗓音的缺失会阻碍其表达自己,因为耳语和手势表达的信息不如嗓音和口语表达带来的信息丰富。
虽然喉的主要作用是生物学层面的,但是喉所产生的嗓音在情绪表达与语言交流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我们把表演和唱歌等功能归于喉时,就会感叹声道惊人的艺术能力。喉在人类身上扮演的角色远远比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和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