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正骨侧重的诊断方法

精细化立体触诊

手法触诊是骨伤临床上运用最多的诊断技术之一。
在缺乏影像资料支持的情况下,结合四诊分析,手法触诊成为正骨医疗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依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孙思邈《大医精诚》),手法触诊,司外以揣内,这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诊断原理与方法的具体表现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能够精确地了解骨与相关结构的位置、形态、序列与功能状态,是手法正骨能否达到精准、有效的保障。
手法触诊,民间以“手摸”“手听”“手看”概括之。“手摸”“手听”“手看”是手法触诊能力进阶于不同层次的形象表达。
手摸,是医者以手触摸患者肢体关节,感知患者肢体局部与整体的筋骨结构状态,为疾病诊疗提供有效证据。
手听,是医者以手触摸患者肢体关节,感知患者肢体局部软硬结构在动态活动过程中的功能状态、软组织的张力变化以及发出的声响动静,并以此为依据判断局部结构可能存在的病理变化特点与状态。
手看,是手法触诊的高层境界。医者闭目冥心,法眼洞明。以手触之,不以目视,而以神会,用心感之,手下之患者局部与整体结构历历如在目。
因此,触诊水平往往会直接影响诊疗结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法诊疗水平。
手下摸到了什么,摸出了怎样的结构状态,识了位置,知了体相,才能采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整复,并能把握整复的进程和结果。如果对筋骨结构的状态不能手摸心会,手法正骨就无法保证其安全性,更奢谈整复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触诊的美妙,如同浮潜。从水面上看,一片汪洋无边,而当你埋下头来时,眼前却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缤纷世界。
1.触诊强调立体化
人体表面可触摸的骨性标志,只是所在骨结构非常小的尖端或突出部分,其相对庞大的骨体深藏在皮肉之下。
如同水面下的冰山一般,露出水面的部分永远只是冰山的一角。要想真切地把握冰山真实的整体面貌,还需要努力地向下探寻。
尽可能全面、完整地收集有效的证据是侦破迷案的可靠前提,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手法医学领域不能重演。
在每一位患者就诊时,其局部与整体软硬结构的相对与绝对位置状态,均应细诊详察。目标结构体三轴六合状态的立体化、精细化诊查,更应从观念到技术层面、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上具体落实,并成为手法临床的诊疗常规。
手法触诊的技术理念,必须从局部、二维、平面性的结构观察,提升至三维立体的视野水平。
手法触诊的立体化,不仅包括了触诊当下目标结构立体的空间状态,更推而衍之,涵盖了在过去、现在及将来等不同时间相下,结构随时间变化的概念。我们探讨筋骨结构退变在时间上的蝴蝶效应,重视这一过程,是对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的整体性把握,这是手法诊疗技术进阶的必然要求。
强调立体化触诊、强调观察骨与相关结构的力学联系,并由此延伸、拓展对病情审视的视野,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于传统与现代医学之林中安身立命的无上法宝。
2.触诊强调精细化
精细化触诊是手法技术进步与提升的必由之路。结构局部的触诊讲究精细化,软硬结构整体的触诊同样强调精细化。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言的精细化,并非是要追究手法深入至人体分子或者粒子等微观水平上的作用,而是在宏观、大体的器官水平上强调的精细与精确。
精工细作,强调触诊与整复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细节决定成败”论在骨伤手法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精细化触诊,是在结构立体化观念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技术性诊断要求。针对目标结构的各个体面,逐一进行可能的精细触诊,以获取尽可能精确、细致、全面的结构状态资讯,是对结构空间的生理病理状态进行精确分析的可靠保障。
只有实现了精细化触诊,才可能有精细化正骨技术的存在与运用。
临证时,我们常会发现,内在结构的真实状态往往被表面僵硬的软组织所遮蔽。故欲探触真相,必须解除外在的掩盖。
而达到高度精细化的触诊水平,仅靠常态的触摸显然是不够的。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借用内丹工夫中“返观内照”的方法,目的就是强化触诊的实力与水平。以“心”的感知力,来提高手下触觉感受器的敏感度。
所以,除了刻苦练习、熟以生巧以外,还要有技术性的方法,才能达成深化的触诊能力及水平。
3.触诊强调动静态互参
静态触诊观察的主要内容,是标的结构的外部形态及其位置状态;动态触诊强调对标的结构与其连接结构及相邻结构之间关系状态的观察,也就是强调对标的结构正常活动能力的观察与了解。
与标的骨结构相联系的结构,主要指附着在标的骨结构上的肌肉、筋膜、关节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以及与其相邻的平行走行结构。标的骨结构的活动能力与这些邻接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标的骨结构与相邻骨结构构成关节,因此,该关节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直接决定了标的骨结构的主动与被动活动能力。
通常对标的骨结构的动态触诊,是在患肢的主动及被动活动过程中对其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等功能状态进行触诊评估。“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标的骨结构的触诊,除了常规采用静态触诊以外,特别强调动态触诊,尤其是在被动动态过程中进行观察。
动态触诊的过程,仍然是在强调立体化与精细化的状态下进行。
4.触诊强调整体性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导致症状发生的单一标的结构进行动、静态结合的精细化、立体化触诊以外,还要以症状所在结构为中心和出发点,对相关联的软硬结构进行相应的触诊检查。这也是触诊工作的常规内容之一。
我们知道,人体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广泛、复杂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化学性的,更有复杂未知的特定的生物性联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使得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能展开复杂的生命活动。手法正骨疗法所触及的主体,只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相对单纯的结构间由于力的存在而发生的物理性联系。
人体骨与骨之间由于力学关系而形成的骨链、软组织与软组织之间形成的筋链、骨与软组织之间形成的筋骨链等等,均是手法正骨疗法需要去研究、关注的人体力学结构系统。人体筋骨结构间普遍存在着的力学关联性,构成了人体结构的整体性,或称整体性力学结构。
人体颈椎、胸椎、腰椎和骶尾椎共同构成了脊柱这一整体性骨结构链条。
脊柱系统内外的韧带、椎周肌群等软组织与脊椎骨又共同构成了脊柱的筋骨链。
脊柱系统内外的不同软组织结构之间,由于存在着密切的结构性联系而构成了筋链。
这些系统内任一结构的空间力学状态如果发生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系统内的其他结构,进而发生相关生理或病理作用。
因此,对与主要症状或目标结构密切相关的其他软硬结构进行具有逻辑性的系统诊查,可以从局部与全局的整体性关系角度了解相关资讯,以利于病因病机的分析、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预后转归的有效把握。
对疾病的认识到哪里、诊断分析到哪里,手法治疗的内容、对象就会深入到哪里。
医疗诊断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向着揭示疾病真相的方向无限靠拢的过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正骨,非精细化不能洞察秋毫,非整体观难以明悉奥妙。
放眼整体,更得秋毫。
人类特定疾病病因的发现与治疗,与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逐级深入的不同层次高科技技术能力之间不是呈正比关系的。依赖高科技设备深入分子乃至粒子水平的技术不一定就是解决特定疾病的最优选技术。
在宏观大体水平上运作的手法正骨疗法,如果其所揭示的骨结构病理性移位是肌肉骨骼退变性疾病背后的病因真相,那么该手法正骨技术就应该是诊疗该类疾病最合适的医学疗法。

骨结构触诊

骨结构触诊是指通过动、静态的方法触摸骨结构的形态、位置、序列及其与相关结构联接状态的过程。
1.骨结构触诊的基本手法
(1)摸法:
《医宗金鉴》云:“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摸法亦称触摸法、触诊法,是临床触诊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可了解损伤和病变的具体部位及病损处的病理变化,如有无压痛、畸形、肿胀、摩擦感,皮肤温度、软硬度有无改变,有无波动征,有无异常活动,以及相关软硬结构的位置及序列状态等等。触摸法往往在诊断程序中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其他检查方法。
操作时,常以拇、食、中三指或其中两指或一指置于欲检查部位,稍加按压之力,细细触摸。若有皮肉外伤,触诊范围可先由周围或远端开始,逐渐移向伤处;若无体表皮肉损伤,则可直接下手于病灶部位,由表及里,由局部逐渐扩大到周围、再到相应整体。用力大小以柔为纲,视部位及局部状态而定。触摸时形与神俱,细心体会掌指之下的感觉,故云“手摸心会”。
(2)扪法:
扪,从手从门,是面的概念。
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的扪法,其原意为筋的触诊方法:“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在临床实践中,将此手掌扪诊的方法灵活运用于骨结构的静态及动态触诊,可以取得良好效应。
在“东方柔性正骨”技术体系中,掌扪法是用手掌或掌指面在由多个骨结构构成的标的结构面上进行静态的轻柔扪诊;或在扪的同时,以一定力量推挤或掌压局部骨结构,以在动态状态下感知掌下软硬结构位置序列及其连接状态。
肋笼的全手掌指扪诊,即是静态扪诊法的具体运用之一。
在扪下去时,伴随着从两侧相对推挤肋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肋笼骨结构间的连接状态。
脊椎的掌扪触诊技术,可以经由单个棘突的点或多个棘突的线面的施压来觉察各个脊椎及其附属结构分散外力的能力,包括椎间韧带的状态、椎间盘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关节面的硬化状态,以及掌下脊椎间的相对活动能力等资讯。
如果一味地只是去摸骨性标志,没有深化触诊的意识,没有去了解更多结构资讯的概念及要求,触诊技术就永远上不了台阶,手指下的奇妙世界也就永远被深藏而难为人知。
2.骨结构触诊的基本技巧
闭眼静心操作。
触诊手要温暖,力量要轻柔,触诊接触面勿锐要宽,便于充分发挥手指的感触知能力。
从触摸体表骨性标志开始,沿骨结构的突起线(骨嵴)和边缘线逐渐展开。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尽可能深入骨结构体的立体大部乃至全貌。
触诊时,对触摸到的异常结构或出现异常反应的部位,应尽可能摸清该异常部位的解剖层次所在及其空间位置状态、形态(点状、线状、条索状、块状或卵圆状、面状等)及大小范围与边界状态、性状特点(局部冷热、软硬质地、表面光滑或凸凹不平、喜按或拒按、是否可移动,以及推移时有无发出声响等)。
手法轻柔和缓,以不引发或加重患者疼痛不适、患者乐于接受为基本标准,强调手法触诊操作的亲和性。
通常情况下,手法操作应尽可能避开人体敏感的隐私部位。
3.骨结构的静态立体触诊
(1)触诊内容
1)摸骨结构的空间位置及序列状态
●摸骨的形态:突起、凹陷、畸形、肥大增生、瘦小、碎裂等。
●摸骨的位置:居中或相对与绝对移位、三轴六合状态。
●摸骨的排列状态:摸骨间隙,摸前后、左右、上下骨排列对合与对称的情况,以及特定骨结构排列形成的曲度状态。
2)摸骨结构的病理状态
●摸压痛: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来判断损伤的性质;根据直接压痛或间接压痛判断骨折或筋伤。
●摸肤温:摸肤温冷热,可提示有无感染、寒热情况及血液循环状况等资讯。
●摸异常活动:提示有无骨折或韧带断裂以及骨移位状态。
●摸弹性固定:判断关节脱位。
●摸肿胀、肿块:肿胀部位及其范围大小;肿块软硬质地、形状特点、大小范围、边界如何、表面光滑粗糙情况、是否可移动等。
(2)骨结构触诊的常用方法
静态触诊脊柱胸腰段之手指夹持循摸法:
患者体位:站立位或俯卧位或坐位。
触诊目标:以胸、腰椎为主的脊柱结构、序列及曲度状态。
不同体位下的脊柱触诊方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左(或右)侧,以右手(或左手)食中指夹持棘突两旁,手指尖向下,从上至下、从下至上触诊从胸椎到腰骶椎的棘突序列状态,用食中指的指腹感知椎体双侧横突的状态。同时医者稍俯身,头部置于患者脊柱轴线正上方,眼睛从上向下观察触诊的手指在脊柱线上胸腰段走行的方向状态,以观察脊柱生理曲度及侧弯的状况。
患者站立位:医者站或坐于患者身后,以右手(或左手)食中指夹持患者棘突,手指尖向上,从上向下反复触诊患者胸腰段棘突的序列状况,并用食中指的指腹感知双侧脊椎横突的状况。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身侧,用右手(或左手)食中指夹持患者棘突,从上向下反复触诊患者胸腰段棘突的序列状况,并用食中指的指腹感知双侧脊椎横突的状况。
夹持触摸棘突之手指,可以是单手手指,也可以是双手手指;可以是食、中两指,也可以是食、中、无名三指。若采用单手之食、中、无名三指触诊,则中指置于棘突之上,以食指和无名指夹持棘突两侧,三指共同感知棘突序列。具体方法,均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上述触诊法是临床上各家正骨疗法通用的胸、腰椎静态触诊方法之一。若要进一步获取脊柱的立体结构状态,还需要结合肋笼触诊、腰椎推触横突触诊及骶椎触诊等方法,综合互参。
临床常用的人体各部骨结构触诊的基本体位及方法详见各章。
4.骨结构的动态触诊
动态触诊是针对关节结构进行的触诊活动,是在患肢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过程中触诊关节结构,以了解关节结构状态、功能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的过程。
(1)动态触诊的内容:
动态触诊的内容包括关节间隙大小、关节活动范围、活动受阻的方向与角度、活动时发生疼痛的特定范围及方向、动态过程中关节内外异常的声响动静,以及活动时关节内结构的异常动态。
肢体关节活动受限与否,是动态触诊的首要内容之一。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屏障,来自相关椎(骨)间关系的异常,涉及相关软硬结构,包括骨结构的位置、关节对位对线、关节结构、关节间压力及关节内外软组织张力等异常状态。
患者肢体关节在进行动态活动时,局部结构可能发出一定的声响动静。常见的声响动静有骨摩擦音、韧带摩擦音、韧带弹响声、钙化组织的摩擦音等。
活动时关节内外结构出现的异常动态,有黏滞、绞锁、滑移、跳动、疼痛阻滞、弛张等具体表现。
(2)动态关节触诊方法
主动动态触诊法:患者在医者指示下主动活动肢体,医者以掌指触摸相应关节或病灶局部,在观察、测量患者肢体运动幅度范围的同时,体察内在结构及其运动与联接的状态。这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与触诊的结合法。
被动动态触诊法:除了在正常生理活动方向上活动范围的检查以外,“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在临证时,常采用关节“动态推摇”的被动动态触诊的方法对肢体关节的活动与连接状态进行检查。
方法一:患者处于松静状态,医者以一手扶握患肢关节部,一手把持患肢远端,摇动或推动或环转运动患者肢体或局部结构使之发生被动运动,以观察相关关节结构及其运动与联接的状态。
方法二:患者处于松静状态,医者采用短杠杆指推法,直接推动标的骨结构,以观察标的结构的活动能力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状态。
临床常用的人体各关节动态触诊的基本体位及方法详见各章。
(3)诊断手法“动态触诊法”与正骨手法“动态指推法”(“推摇法”)的区别:
两者在技术操作上基本相同,只是手法操作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
“动态触诊法”操作的重点,是感知关节的运动部位及其状态;而“动态指推法”(“推摇法”)的操作重点是在触诊感知的基础上,顺势主动发力推摇,纠正骨移位及关节面的不良对合状态,并调理跨关节软组织,达成筋骨整复的双重目标。

病理性骨移位方向判断的通则

病理性骨移位方向判断的通则——以常衡变。
即以健侧肢体正常状态下的筋骨结构、位置及其功能状态为参照,将处于异常结构、位置与功能状态的肢体在动、静状态下与之进行比较,进而了解、判断患侧肢体异常的结构与功能状况。
以常衡变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诊断原理与方法之一。
1.肢体主动与被动运动范围检查
反映出肢体关节部肌肉、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骨关节结构以及相关神经的功能状态,为进一步的病变部位及病因诊断指引方向。
(1)转动不及:
肢体转动受限,肢体运动及转动的幅度显著小于正常活动范围而转不到正常位置,为转动不及。
转动不及的方向,即是骨结构需要调整加强的方向。如肢体向左转受限,则肢体内的骨结构的病理性旋移方向是反向的,即向右侧错位旋转了。再如髋关节(股骨)外旋不及且大腿根部内侧出现疼痛症状,影像资料常显示该髋关节无物质结构性异常表现,而常有股骨异常内旋的表现,手法正骨应向外旋方向转动股骨至正常位置。
(2)转动太过:
肢体转动幅度过大,肢体运动及转动幅度超出正常范围,为转动太过。常伴有相应局部疼痛不适。
转动太过而引起疼痛,则需要向转动减少的方向调整骨结构。如上臂内旋过多时会引发肱骨内上髁部疼痛,则应将肱骨向外旋转,以减小肱骨内旋角位移。
若骨移位太多以致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则应慎察相关神经之功能状态,以及相关韧带或关节囊之结构状态。如肩关节习惯性脱位,常于肱骨旋转至一定角度后发生,诊疗时除了需要针对肩关节囊的撕裂进行检查和修补以外,还需要检查并调整颈椎的序列与曲度状态。
发生病理性移位的骨结构转动太过与不及,可以从骨结构发生移位的不同具体表现上进行判断。
2.与正常标准状态下骨结构位置与序列状态比较
症状侧为患侧,无症状侧为健侧。进行患侧肢体活动范围与健侧肢体活动范围的比较,以健侧为标准判断患侧病理性移位的可能状态。
骨结构病理性移位方向判断的难点,在于存在失代偿与代偿情况的不同。失代偿时,移位状态直接显露,且常伴发不适症状,易于直观判断;但在代偿情况下,移位状态往往被掩藏、转化,症状表现不明显或无症状,若非抓住本质,则判断不易。
同一种病理表现,在代偿与失代偿不同状况下,骨结构移位方向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3.不同体位下触诊结果互参
把在不同体位下针对同一骨结构进行触诊的结果进行对比。
无论采用何种体位,患者均应保持体位姿态的端正、自然。
不同体位下相关肢体的功能状态显然会有所不同。而不同功能状态下的骨结构的位置状态会有趋向于功能表现的代偿性改变。因而在不同体位下,同一骨结构的位置及序列状态可能会有显著不同。
如骨盆在坐位(半功能位)、卧位(自然位)和站立位(功能位)下,其功能状态各有不同。因而在不同体位下,骨盆的位置状态将可能有着明显差异。
故触诊时,对于同一骨结构的位置状态分析,应多体位互参。
4.与关联结构的位置状态进行比较
从结构相应与不应的角度对关联结构的位置状态进行考察,以判断标的结构相应的位置状态正常与否。
如通过观察肩胛骨的位置状态,可以提示锁骨位置状态是否正常。

软组织触诊

软组织触诊是指通过摸或扪的方法,在静态或动态状态下,对标的软组织结构的形态、位置及其力学状态、疼痛反应点、皮肤温度等方面进行触诊检查,以收集诊断所需要的体征资料。
1.触诊目标
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血管、脏器等软组织结构。
2.触诊内容
软组织结构的各种可能的病理状态,如压痛、异常肤温及软组织的肿胀、僵硬、挛缩、条索、结节、钙化、软骨化生、紧绷、萎缩、弛张、翻转等病理状态。
3.软组织触诊基本技巧
触诊手法一定要温柔和缓。手要暖、力量轻柔,手指接触面勿锐要宽,以不引发或加重患者疼痛不适、患者乐于接受为基本标准,强调手法触诊操作的亲和性。
从具有异常表现的软组织局部开始,沿软组织的张力线(肌肉拉力线)和边缘线逐渐展开。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由浅入深。尽可能深入软组织结构的立体大部乃至全貌。
触诊时,对触摸到的异常结构或出现异常反应的部位,应尽可能摸清该异常部位的解剖层次所在及其空间位置状态、形态(点状、线状、条索状、块状或卵圆状、面状等)及大小范围与边界状态、性状特点(局部冷热、软硬质地、表面光滑或凸凹不平、喜按或拒按、是否可移动,以及推移时有无发出声响等)及其起止附着结构等。
一般情况下,手法操作尽可能避开人体敏感的隐私部位。
动、静态互参可以显著提高触诊效率。
4.软组织动态触诊
是在有目的地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局部与整体情况下,使目标软组织被牵张或松弛,以触摸、观察其结构状态、位置状态、应力大小与方向及其异常动态反应的过程。
“东方柔性正骨”具有自己独到特色的软组织动态触诊,是在活动肢体、轻推慢移骨结构或掌压骨结构时,感知被牵拉的软组织或关节内外相关软组织的黏滞性及其活动能力。
异常动态包括僵硬、粘连(较大的黏滞性)、绞锁、紧绷、弹响、疼痛阻滞、痿软弛张等软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常状态。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以骨架结构为中心的五个触诊层次

首先,是能感知不动如山的骨结构及其空间立体状态。
从只能触摸出棘突、肩胛冈等体表显在的点性、线性骨性标志,逐渐训练到能够触摸出骨结构的局部与整体的立体状态,对骨结构局部与整体不同部位的位置状态都能精细把握。但是,对骨结构的病理性移动状态尚没有概念。
第二层,可以感知骨结构被调整移动前后的变化结果。能够通过触诊感知手法调整前后,目标骨结构的空间位置状态及其区别。尚难以感知其间的变化过程。
第三层,能感知骨结构移动的动态过程。能够清晰地感知骨结构在手法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运动距离及其动态过程。
第四层,可以感知骨结构移动的过程细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相应的移动(活动)变化状态。第四层的重点是对骨与软组织之间互动过程的感知,可以对具体过程细节了解与把握。
最后一层,是感知骨结构移动时,力在直接连接结构及多重链接结构之间逐节传递的过程细节与力结构变化的状态和结果。
动静皆了然于心,动静皆由于心。当此境界,即可迈入手法正骨世界的自由王国。
触诊能力的逐层进步,即是触诊技能的进阶标准与过程。
上述触诊的内容,包括静态触诊及动态触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