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序

余尝闻《伤寒》之序,不禁恻隐奋然。求学时,亦怀远志,皆精究方术,救死扶伤类语。然人世微微,几经辗转,今吾已为一院之长,勤于管理,疏于临证,深知自非圣学所传之人,叹矣!后觉,医生固能救人,若得深谋管理,则群贤聚,才尽用,乃活人无算。余自不敢狂诩深谋,却慨然以之为任,故凡有益于中医药继承创新之事,自不遗余力,尽心策略。
古文学之士多不读医书,医家又往往少通文学,文学既不能通,何著医书以救世?我院国医大师李玉奇等七君,素好方术,德艺双馨,喜闻七君众徒,各尽其力,将其师之学术思想、擅长理法、医论医话、个人小传等整理成册,欲以付梓,不胜振奋。又嘱余作序,遂慨然允诺,欣然命笔。纵览七书,喟叹名医之路多有相似,略加总结,兹列如下以代序。
一曰矢志于医。西学东渐,中医几度浮沉,学子每多怀疑中医济世之功,多所彷徨,恐学非道,未敢尽力勉学;当今世界,时有诱惑,今人遂少青灯黄卷之沉寂,多有见猎心喜之浮夸;更有学医为谋业而论,时有见中医就业稍逊,便随世左右,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嗟夫!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屏气凝神尚难登堂探奥,朝秦暮楚岂能救命活人。有近贤总结“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读百家”之学医途径,若无坚定之念,亦妄谈实施矣。孙思邈言:“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诚可信也。
二曰砥砺德行。昔日我读医史,有所疑惑:人之体悟似与德行无关,奈何医术高超者,德行亦高?及阅历日久,方知无念天下苍生之胸怀,则动力不得深远绵长,稍遇挫折,辄思放弃;一遇诱惑,顷刻思迁。医术便为胸襟所限矣!近来又觉,德行非只道德而言,其亦赅意志、修养之谓。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就认为: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此论与我心有戚戚。学子当以德行为先,自觉承担济世大任,修身养性,澄澈世风。今亦列吾学医三境界之论,与读者共勉:下等境界学知识、学方法;中等境界学能力、学智慧;上等境界学胸襟、学气度!温故乃知新,任重而道远。
三曰功夫诗外。陆游辞世前一年,予其子陆遹一信,信中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余论大抵世间智慧,多有相通。由此入此难,由彼入此或易。况若心惟系一物,心胸易仄斜,去路狭隘。不若寄情此物之外,求得平衡灵动。所以为医者,不可局限于医,于医学之外之事,亦当博览汇通,“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琴棋书画,文理学科,均可成为修养之沃土,医学之启源。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世人或许亦知上述三点之重要,却难寻修行之法门。今此丛书所述之事,既有七君医道之总结,又有诠释上三论之经历,读者必有所益。行文止此,愿该书早日刊行,以飨读者!

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