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高 血 压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凡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60mmHg,舒张压等于或高于95mmHg,具有二者之一者即可诊断。临床表现:①缓进型高血压,初起症状不明显,重时出现一系列症状,头部症状有眩晕、头痛、头胀、耳鸣、眼花、失眠、头部沉重、颈项板紧、结合膜下出血等;高血压危象则见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心悸、多汗、口干等;高血压脑病则见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②急进型高血压,病情严重,常出现高血压危象等。此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分型辨治,一般分风阳上亢、痰火内盛、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分别辨治。以上各型分别概括了此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对分析认识此病有一定意义。但这些病理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共同存在,且与整体功能密切相关,将其割裂开来单独分析,不能全面准确认识疾病,也影响治疗效果。
整体观认为,此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整体疾病,其发病原因和影响范围都是整体,是整体功能紊乱引起的综合征。其临床症状也是全身性的,如烦热、恶寒、头痛、自汗、盗汗、肢麻、手颤、颈项板紧、面红、苍白、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恶心、呕吐、易饥、纳减、乏力、尿黄、便干、痛泻等。故应予系统治疗,并根据症状及其病理因素调整处方。
口苦、苔黄、尿黄者,加当归、栀子各8g;恶寒、畏风、前额痛、痛泻者,加防风6g;口干、口渴、咽干、烦热、面红、易饥、苔燥、苔少、舌有裂纹者,加元参、麦冬、贝母、薄荷各6g;恶心、呕吐、痰多、苔厚腻者,加半夏、苏叶各6g;失眠、多梦、易怒、手颤、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0~12g,自汗、肢麻者加黄芪10g,大汗淋漓、面唇苍白者加附子6~8g,失眠重者加酸枣仁8~10g,知母、川芎各6g,颈项板紧者加葛根8g、麻黄6g。现“四联证”者,加味全息汤加减。
用以上方法治疗高血压,可较快缓解症状,平稳缓慢降低血压,并可改善体质。但此病是慢性病,很难短期治愈而完全停药。症状严重时服中药,症状不重时还应服用西药降压药。
病例:
庄某,男,68岁,农民。初诊时间:2010年6月15日。患高血压多年,一直服用西药降压药,可控制血压,近因家庭矛盾生气,喝酒而症状加重,血压170/100mmHg,要求服中药。现觉头晕、脑胀、心烦、易怒、失眠、口苦、口干、纳可、小便黄、小便干结难解、面红、脉弦有力、苔黄燥。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此整体功能紊乱,郁热、阴虚、痰湿皆偏重,致大便燥结、气血上逆,心神浮越。应系统治疗,兼顾各侧面。
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瓜蒌仁8g,当归、栀子、半夏、苏叶、元参、麦冬、贝母、薄荷、知母、川芎、杏仁各6g,大黄、麻仁、酸枣仁各10g,龙骨、牡蛎各12g。服药2剂、诸症减,大便通畅,去大黄、麻仁、杏仁,又服4剂,症状基本缓解,血压150/85mmHg,要求停服中药,嘱继续服用西药。
按:
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疾病,现代医学对此病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中医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整体观认为,此病是因整体功能紊乱,致气、血、水运行失常引起。从病理因素分析,都有风寒、痰凝气滞、湿困、水停、血热血瘀,且多兼有郁热、阴虚偏盛,甚至“四联证”。因此,对此病的分析治疗,一要注意其整体性,二要注意其复杂性,力避简单化、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