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苏秦的策论之后,秦君驷颇为动容。
这一回,苏秦的这一道策论,并非是之前的强秦之论,不是空谈,而是一针见血的切中要害,指出秦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并给秦君驷支招。
苏秦认为,当此之时,卫鞅必死,其不死不足以平息老世族之怨愤,不足以巩固君权,更不足以让秦国实现大出之势,逐鹿中原,称霸天下。
卫鞅死了,新法派必然人心涣散,继而土崩瓦解,无力与保守派分庭抗礼,势必将导致秦君驷大权旁落。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苏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秦君驷可以提拔一些后起之秀,并在朝中扶植能跟保守派抗衡的大臣,待时机成熟,再诛杀卫鞅,顺势将秦国的老世族势力连根拔起,不留任何的余地。
可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秦君驷淡淡的笑道:“苏秦的确长记性了。黑伯,拿一个火盆来!”
“唯。”黑伯随后就让人将火盆拿上来。
嬴疾试探性的问道:“君上,你决定苏秦的策论可行否?”
“可行是可行,只是过于笼统,不切实际。”秦君驷将手中的竹简往火盆里一扔,又看着嬴疾问道:“疾弟,苏秦的这道策论,没有别人看过吧?”
“没有。”
秦君驷微微颔首,没有说话。
“鬼谷先生果真不简单,竟然能教导出孙膑、庞涓、苏秦这般的大才,真可谓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啊。”秦君驷不由得感慨道。
鬼谷子的确厉害,秦君驷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鬼谷子王诩,是纵横家的鼻祖,因为在鬼谷隐居,所以世称鬼谷先生。
他的弟子不多,故而没有孔子这么出名。和孔子完全不同,他主张竞争,每次收弟子只收两人,一纵一横,互相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以说同为鬼谷弟子,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像孙膑和庞涓,在鬼谷的时候,就被鬼谷子逼着成为对手,因为孙膑心没有庞涓狠,最后落得双腿残疾,然后,就开始真正的对决,以孙膑胜结束。
但是其中的过程是很残酷的,兄弟自相残杀,乱世中只能活一个,纵横之道,天生就是对立面!
这么可怕的教育理念,必然培养出不平凡的弟子。
从鬼谷出来的人,最终都是各个国家的顶梁柱,可以说鬼谷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
苏秦和张仪都是身处宰相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吕不韦、李斯、商鞅更是为秦国变强立下汗马功劳,使秦始皇最少提前五十年统一华夏;还有数不清的将才出自鬼谷。
这么厉害的鬼谷,自然需要一神人在里面,鬼谷子,长得就像鬼,其出生那天就注定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因鬼生谷,因谷生子,所以是鬼谷子,从进鬼谷后,就没有出来过,但是他依然可以审天下时势,揣君王之心。
术与道的传承,让人叹为观止!
机心与道心的运用,可改变一国之命运。其弟子每一个都是能影响一个国家甚至一段历史的奇人。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把春秋战国时期看做是一个棋局,那么操纵这个局的人就是鬼谷子!
“疾弟。”
“臣在!”
“寡人要你派人盯着苏秦。若是苏秦要离去,你就追上他,赠予三百镒金,让苏秦离去。”
“啊?”
嬴疾愣住了。
“君上何以认为苏秦会离去?而且,苏秦要离秦,还要赠金?”
“以备不时之需。似苏秦这般的大才,可为我所用,只不过需要磨平棱角才行。”
“唯!”
时间进入公元前337年,秦国改元,为秦君驷元年。
按照礼仪,这一日秦君驷是要到国都咸阳的南郊圜丘举行“春祭”的。
“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祭祀之前,秦君驷与群臣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祭祀之日,秦君驷率群臣清早来到郊外。
秦君驷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接着秦君驷就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秦君驷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
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
饮毕,秦君驷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
秦君驷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做完这些,秦君驷仍不得安生,又下了祭台,在万众瞩目之下,亲自扶着犁头,开始装模作样的犁了一列土地。
除了这些,秦君驷还亲自点了一把火,焚烧附近的一块枯草地。
上古的农业大抵实行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民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看作是丰收的前奏,要举行欢快而隆重的仪式。
《礼记·郊特牲》记载:季春出火,为焚也。
说的就是古代出火烧荒仪式。
由谁把妥善保存了一冬的火种引到野外,点燃烧荒的第一把火呢?当然是那位责无旁贷的火正。
到了秋季,大火昏见之后,还要举行“纳火”的仪式,把火种收藏起来。
然而,这个时代的火正主要还不是从事农业的实际官员,而是从事祭祀的宗教大巫。
古人对天象的有规律运行感到不可思议,总是觉到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纵着自然和人事活动,大火的运行也不例外。
况且自然界有风雨雷电,人世间有丰歉祸福,为了祈求上天赐予人世以永远的福祉,于是有祭天的仪式。
祭天时要杀牲,贡于柴堆之上,将柴点燃,让牲肉的焦香伴随着清烟飘上云天,天帝闻到人间烟火和肉的馨香,就会大发慈悲,赐给人世以和平安乐。
火正的任务,就是布置、点燃和守护祭天的柴堆,完成燎祭的仪式。
做完这些,秦君驷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议政殿上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