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召唤:延安鲁艺音乐研究文集
- 季惠斌
- 4795字
- 2020-08-29 15:41:30
“东北鲁艺”史料考辨二则
王冰凌
“延安鲁艺”创办七年后,应当时解放战争所需,受党中央指派迁往东北地区继续办学。在吕骥、张庚等领导人的带领下,鲁艺师生几经辗转、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于1946年秋季到达当时的合江省(现已经并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东北鲁艺”。
“东北鲁艺”招生的第一批学员,即“延安鲁艺”的第七批学员于1946年10月正式开学,校址设在现佳木斯大学第五学区(原市医学院)内。“不久,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全院师生组成三个队,分赴佳木斯市郊正在进行土改的竹板村进行农村社会调查”[1],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由于当时解放战争的紧迫性,东北鲁艺采用“变通式”教学,走出课堂,将师生相继编成四个文工团,配合时政,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1948年,鲁艺的大部分师生在沈阳会师后恢复办学。1950年东北鲁艺又迁至哈尔滨办学两年,1952年校址再次迁往沈阳,1953年春季音乐系独立建成“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社会高质量、高数量的专业音乐人才之需,后经中央文化部批准,“东北音专”改建成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办学至今[2]。
东北鲁艺在佳木斯地区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里是鲁艺从延安迁至东北的第一个稳定的落脚点,也是其在东北地区发展壮大的起始点。东北鲁艺不仅对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是佳木斯市近现代文化艺术发展中的大事。在《文艺史志资料》[3](第三辑)和《鲁艺在东北》一书中,都有对这段历史的比较详细的记述。
然而,笔者在研读这些史料时,发现在东北鲁艺的院校隶属关系和抵佳日期上,存在谬误。而这两个史料是东北鲁艺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在学界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为了不再以讹传讹,使今后的相关研究建立在正确的史实基础上,笔者特对相关问题作一考辨。
一、关于鲁迅文艺学院的院校隶属关系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后不久,于同年8月又增设了文学系,改称“鲁迅文艺学院”。后于1943年4月,鲁迅文艺学院与延安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将原戏剧和音乐两系合二为一,称“戏音系”,全称“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4])。据此,在北迁之前,“延安鲁艺”是延安大学下设的一个学院。
在北迁过程中,延安鲁艺与延安大学的关系,有些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从这三段史料中,似乎可以得出:东北大学的前身是延安大学,延安大学的师生是全部迁入东北办学,成立了东北大学。“东北鲁艺”是东北大学下设的一个学院。
事实真是如此吗?鲁迅文艺学院与东北大学又是怎样的隶属关系呢?
历史上被称为“东北大学”的学校有好几所,情况比较复杂。在此先略述几言:
1.1923年4月,东北成立了直属于民国教育部的国立东北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张学良兼任校长,是为现在的东北大学的前身[8]。
2.《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中提到的“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立的。据当时延安大学副校长张如心回忆:“(笔者注:1945年)10月25日夜晚,从重庆谈判归来不久的毛泽东借传达和宣讲重庆谈判内容之机,在延安大学接见了延安大学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和延安大学主要干部,正式向他们传达了中央准备将延安大学一分为二: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延安大学,大部分将前往东北创建新的东北大学的决定”[9]。随后,中央组建了由延安大学部分干部和教师组成的东北大学建校队伍。“11月15日,这支队伍与延安鲁艺的东北工作团一同由延安桥儿沟踏上征程”[10]。由于迁入东北办学的延安大学的师生们受国民党驻承德、山海关和锦州军队的拦截,无法进入东北境内,“所以,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第一次筹建中共解放区东北大学的工作就此中止,转为建立华北联合大学”[11]。
由此可知,东北大学第一次筹建是包含了延安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和延安鲁艺的“东北工作团”,但此次筹建未成,1946年初应战时需要而改建为“华北联合大学”,校址设在张家口。此外,作为当时仍然属于延安大学的鲁迅文艺学院的全部师生也随迁而来。虽途中遭遇坎坷,仍按党中央的命令继续北迁。
3.中共第二次筹建东北大学是在1946年1月由中共中央东北局直接负责组织。在时任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牵头下,“白希清、舒群、张松如、张松川等十余人组成筹备处,于2月初在辽宁省的本溪、抚顺开始招生。3月13日招收的第一期学生开学,校址设于本溪。4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占领长春,东北大学于4月26日迁往长春”[12]。“1946年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根据地佳木斯市”[13]。“1946年8月张如心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大百余名教师、干部到达佳木斯,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14]。这就是东北大学始建于本溪,经停办学于佳木斯市,后又迁至长春的办学经历。时任行政领导与材料一相符。是现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此时北迁的鲁艺师生在“吕骥、张庚同志的率领下继续前进,辗转到达哈尔滨市”,并于同年秋季“分批迁到佳木斯市,划归东北大学恢复办学,全称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15]。
由此可见,延安鲁艺师生迁至佳木斯市,所划归到的东北大学,系中共第二次筹建的东北大学(如下图)。这个大学包括了部分延安大学的师生,但不能说是“改称为东北大学”。此时的学院沿袭了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的建制。不同的是,将延安鲁艺的“戏剧音乐系”分设为东北鲁艺的音乐系和戏剧系,同设还有美术系、文学系及艺术研究室。
二、关于“东北鲁艺”抵达佳木斯的日期
材料一:在《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中有这样简短的记载:“(1946年)5月20日,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抵佳(佳木斯市)。”[16]
材料二:在介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王曼硕的文章[17]中,对其经历有如下描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鲁艺将全校人员分为两支队伍,到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开展工作,王曼硕被派往东北地区。……同年6月,干部大队抵达佳木斯,他被派到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工作……。”
材料三:“鲁艺于1946年秋到达东北,1949年冬天到佳木斯,改名东北鲁迅文学艺术学院。”[18]
材料四:“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延安鲁艺’于1946年9月撤出延安,经过艰难跋涉,秋末跨越张家口,迂回内蒙古草原到达哈尔滨。当时前线战事激烈,‘鲁艺’继续向北撤退佳木斯,并入东北大学,成为东大的鲁艺文学院。”[19]
这里提到的“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东北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均指“东北鲁艺”。
《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中将东北鲁艺的抵佳时间确定为1946年5月20日,王路、王林所作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美术家、艺术教育家王曼硕的艺术与生平》一文中似乎又将抵佳时间算在1945年6月间,还有晏文[20]中的1949年。究竟为何时呢?
笔者找到了张水华[21]的一段回忆:“1945年冬初,党中央决定,延安大学各学院(包括鲁艺)都须迁离延安,去东北解放区继续办学,开展工作。……1946年春,鲁艺奉中央命令仍须向东北进发,坚持迁校东北。……经休息后从白城子乘上火车,路经齐齐哈尔,到了哈尔滨,时间是6月份的样子,在道里东北电影院剧场演出了《白毛女》。……1946年7月,鲁艺就到了合江省府佳木斯,开始办学。”[22]
张水华是跟随吕骥、张庚的北迁队伍最先到达东北地区的鲁艺人,他的回忆应属亲历。加之,鲁艺到哈尔滨后演出歌剧《白毛女》一事,在当时的《东北日报》上作为头条新闻刊出,所以此日期确凿可信。由此,也间接表明鲁艺到达佳木斯是在此之后的事。在较早抵佳的文化名人及当时学员的忆文[23]的字里行间中,也多印证了抵佳的大致日期是在1946年7—9月间。
另一个史料中提到“1946年5月23日,东北大学撤离长春,途中火车经丁家园遭国民党飞机扫射,同学中有的中弹死亡。到驻地佳木斯后,校方举行了为‘五二三’死难同学追悼会……”[24]。由此可见,在5月23日,学生们尚在距哈尔滨135公里的丁家园,尚未到达佳木斯。
因此,鲁艺北迁时间轴如下:
1945年11月15日延大北迁(含鲁艺全部)→1946年初抵张家口,并入华北联大(部分延大,不含鲁艺)→1946年6月抵哈尔滨(鲁艺大部)→1946年9月抵佳木斯,并入东北大学(鲁艺全部)
结语
“东北鲁艺”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以佳木斯地区为中心展开宣传演出活动的是“合江鲁艺文艺工作团二团”[25],但其边演出、边创作、边学习的形式和艺术实践活动对佳木斯乃至整个东北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上承我党创办的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的尝试探索,下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已经具备一定专业音乐院校办学体制的科学经验下继续办学,并与世界专业音乐教育体制相接轨。东北鲁艺具有“中国传统音乐体制”的办学经验及其师生亲身投入的艺术实践经历,更是东北地区地方性音乐史学建设、突出区域性音乐教育办学及教材建设的史料财富。
因而,对“东北鲁艺”的研究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尤其是东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极有学术价值的环节。
本文原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注 释
[1].吕金藻、韩冈觉:《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况》(内部资料),1992年,第3页。
[2].夏彬:《从鲁艺到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第34页。
[3].黑龙江省文化厅《文艺志》编辑部:《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内部资料),1985年。
[4].孙继南:《音乐教育史纪年·中国近现代(1840—2000)》(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7页。
[5].黑龙江省文化厅《文艺志》编辑部:《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内部资料),1985年。
[6].胡天虹:《向隅与东北鲁艺三团印象》注释①,《文化学刊》2007年,第127页。
[7].郝汝惠:《鲁艺在东北》,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40页。
[8].详见http://www.neu.edu.cn/intro_info.htm东北大学官方网页——东北大学简介。
[9].转引自曲晓范、石颖:《民国中共东北大学筹建、成立、迁校时间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4页。
[10].转引自曲晓范、石颖:《民国中共东北大学筹建、成立、迁校时间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4页。
[11].转引自曲晓范、石颖:《民国中共东北大学筹建、成立、迁校时间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4页。
[12].转引自曲晓范、石颖:《民国中共东北大学筹建、成立、迁校时间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5、第58页。
[13].http://hanyu.iciba.com/wiki/18981.shtml金山词霸汉语“东北师范大学”条。
[14].http://baike.baidu.com/view/305345.htm百度百科“张如心”条。
[15].郝汝惠:《鲁艺在东北》,辽海出版社,2000年,前言。
[16].佳木斯市文化局史志办:《佳木斯市文化艺术历史发展大事记》,黑龙江省文化厅《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1985年,第85页。
[17].王路、王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美术家、艺术教育家王曼硕的艺术与生平》,《美术观察》2012年第5期,第119页。
[18].郝汝惠:《鲁艺在东北》,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19].朱牧龙:《黑土地是红色文化繁荣昌盛的大田野》,《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33页。
[22].郝汝惠:《鲁艺在东北》,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04—106页。
[23].详情可参阅郝汝惠:《鲁艺在东北》——书中收录了水华、张庚、唐荣枚、刘自然、姚振声、任德友的忆文,辽海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