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合作VS反叛——3岁幼儿的心理关键点

如果说1岁、2岁宝宝带给父母的都是甜蜜的话,那么宝宝3岁时将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震惊。他们会对你大声嘶喊:“我不!”一眼看不到妈妈或爸爸就会撕心裂肺地大哭,这些表现不禁让一直处于甜蜜感受的爸爸妈妈们质疑:我们的孩子这是怎么了?别担心,他们的第一反叛期来了!

不说“我”而说“我们”

我们一起去吧

经历了两岁半时的叛逆萌芽,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温顺的小家伙,面对爸爸妈妈的要求,他不会再扯着嗓子大声说“不”,而是很高兴地接受你的建议,说“那我们一起去吧”。

爸爸妈妈可能没有注意到宝宝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们”这两个字的,只是当他越来越频繁地说“我们去散步”“我们去玩游戏”“我们去吃葡萄”等语句时,爸爸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宝宝又学会了一个新词,而且是一个非常令大人喜欢的新词。

当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可能会拿着苹果跑到你面前说:“妈妈,我们一起吃苹果!”估计这一幕肯定会让你惊讶不已,以前只要是他吃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的呀!之后你还发现,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变得有点“缠人”,玩游戏想让你和他一起玩,吃东西要你和他一起吃,就连洗漱也会说:“妈妈,我们一起去洗脸吧!”而且他似乎很享受这种与人分享的滋味。

两岁半的小孩的特点是:爸爸妈妈让他做的事他坚决说“不”,而他自己会做的事他会说“我会,我自己来”。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喜欢说“我们”,喜欢说“我们一起来”,这个时期小孩的特点是:对爸爸妈妈的建议他会无条件服从,而且非常希望爸爸妈妈和他一起做。两岁半小孩的心是叛逆的,而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的心则是温顺的,爸爸妈妈会惊喜地发现,那个令自己头疼不已、不听话的小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乖巧懂事、让你看到就忍不住想亲几口的乖宝宝。

最让爸爸妈妈高兴的莫过于孩子在三岁到三岁半之间情绪变稳定了,他一向强硬的态度逐渐减少,“我不”“我要”的口头禅也变成了“好的”“我们一起去”,爸爸妈妈禁不住感慨:“我的宝宝终于长大了。”

“集体意识”的力量

那是什么力量让不听话的小孩变得这么乖巧听话了呢?

其实,两岁半小孩的叛逆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变得温顺听话是因为他的情绪进入了一个稳定期,这时候人类的集体意识也在他身上表现了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常说“我们”这个词,而且在他的语言中,“我”在一段时间里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

实际上,幼儿的这些表现都是“集体意识”在起作用。集体意识作为一种精神遗传,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的。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幼儿也不例外,他当然也遗传了这种集体意识,不过由于婴儿的脑部发育还不成熟,集体意识还不能表现出来。

这种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在幼儿三岁到三岁半时会略有表现,在生活中幼儿会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说“我们”这个词,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已经能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来,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他根据自己的体验慢慢把爸爸妈妈口中的“我们”与他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相联系,经历了不断的摸索之后他会脱口而出“我们”;而当他在合适的情境中说出“我们去做什么”这个句式之后,爸爸妈妈兴奋的表情和肯定的语气证明了他这句话是对的,也就是证明他探索的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是正确的,那么他在得到肯定后就会兴奋地不断增多自己的“我们”句式了。

于是,三岁到三岁半就变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年龄”,三岁的小孩会经常把“我们”挂在嘴边,做什么事都喜欢说“我们一起去吧”。他很喜欢这种“我们一起做”的感觉,因为他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的个体,他还需要别人陪着他,需要有人在他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妈妈,他需要这种有人让他依恋的感觉。

同时,他也开始喜欢分享的滋味了。这时候经常会听到宝宝说“妈妈,我们一起去吃葡萄”“爸爸,我们一起搭积木”,他喜欢让别人和他一起分享做这件事的乐趣。虽然他喜欢和小朋友玩,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大家。但他最喜欢的人还是妈妈,如果妈妈能够放下手中的事情来陪他玩,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那么他会变得非常开心。

集体意识巧培养

这种集体意识和分享意识让宝宝在这个时期变得乖巧懂事、讨人喜欢,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三岁到三岁半的宝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能融入集体生活当中。

如今大多数的三岁宝宝已经开始上幼儿园,对于离开家进入的这个新环境,很多宝宝会不适应,上课坐不住,课间活动的时候到处乱跑,喝水、洗手、吃饭的时候一窝蜂似的乱挤,午睡的时候更热闹,干什么的都有,对于这群一点集体意识和纪律性也没有的宝宝,老师真是大伤脑筋。

这是因为,这种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只是宝宝作为社会一分子对集体最基础的认同感,其实宝宝头脑中的集体意识还十分的淡薄,加之没什么生活经验,他们还不知道集体为何物,该怎样在集体中生活,而这些,就需要爸爸妈妈和老师来共同引导宝宝,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三岁的幼儿集体意识刚刚开始萌芽,他们喜欢说“我们”、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事并不代表他懂得集体意识是什么,爸爸妈妈可以先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爸爸妈妈要强化幼儿的“我们”意识,经常和幼儿说我们,因为幼儿喜欢说“我们”只是因为刚学会这个词感觉比较新鲜,当这个新鲜期过后,他就不会再像原来那样爱说“我们”了。

所以,爸爸妈妈要抓住这个机会多和孩子说“我们”,把“宝宝吃饭了”变成“我们吃饭了”,把“宝宝,今天带你出去玩”变成“宝宝,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把“去给你买好吃的”变成“我们一起去买好吃的”……这样,在爸爸妈妈的不断强化下,幼儿就能进一步理解“我们”的含义,爸爸妈妈还可以经常和幼儿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吃饭的时候我们要一起吃,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起玩”,虽然他还不知道“集体”是什么,但会慢慢感觉到“我、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一个集体”。

爸爸妈妈还可以采取在家庭中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的方法,不管是父母还是宝宝,只要有人不按时起床或按时吃饭,就会影响全家人的活动。为了让宝宝有深刻的体验,在宝宝急着去幼儿园时,爸爸或妈妈其中一人故意磨蹭,让宝宝产生不快感。当下次宝宝磨蹭着不想去幼儿园时,爸爸妈妈就可以拿这件事来教育他,告诉他如果他不遵守规定爸爸妈妈上班就会迟到,就像他上次去幼儿园迟到一样。幼儿在这个年纪可能会很快忘记这件事情,但次数多了,他就会长记性的。

爸爸妈妈除了给幼儿强化“我们是一个集体”的意识外,还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教给幼儿学会分享。告诉他有了好吃的要我们大家一起吃,有了新玩具要和别人一起玩,这样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会分享了,等到了幼儿园,他就不会再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吃的,还会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分给别人玩。

感受生命期

小草会疼的

孩子长到了三岁,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爱说话了,而且他说话的对象不仅是人,还包括桌子、椅子、汽车等各式各样的物品,甚至动物、植物、河流、云彩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你经常会看到三岁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娃娃自言自语,你走过去问他在自言自语什么,他会告诉你他在给他的布娃娃讲故事。你能听到他对怀里的布娃娃说:“乖,不哭,我给你买好吃的。”如果他的布娃娃不小心掉地上了,他会很心疼地轻轻拍打着布娃娃,安慰它说:“有没有摔疼呀?下次小心点。”

三岁的小孩走到哪里都会念念有词,和什么东西都有话说。你牵着他在马路上走着,他会被路上的一块闪闪发光的锡箔纸吸引,然后就开始和那块锡箔纸说话:“呀,你怎么在路上啊?是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带他去郊外旅游,傍晚你告诉他太阳公公下山回家了,我们也要回家,他会跟太阳、天空、云彩、河流、树木一一招手,跟它们说:“再见,我要回家了。”

三岁的小孩还十分有同情心,看到被折断的小草小花,他会十分伤心地说:“小草也会疼的。”他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当成他的玩伴,他喜欢和它们说话,能对它们将心比心,看到它们“受伤”会心疼。

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在三岁小孩的眼里,他所接触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这也是幼儿最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随着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等感知觉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所接触的那些事物在他眼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死物”,而是丰富多彩的、和他一样活生生的生命,这一特点会在他三岁左右的时候表现出来。

而且三岁幼儿的言语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具备了正确发音的条件,语音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有了说话清晰准确的愿望,这时候的他们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谈话中的问题。每当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学会一种新的技能的时候,他就会乐此不疲地使用自己的新本领,这次也不例外,当他能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变得特别爱说话。

三岁的小孩会和自己遇到的一切对象说话,不管是人是物,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他遇到的对象不会说话,他就会自己在那自言自语;如果他遇到的对象是人,能和他说话、交流,他就会变得更加兴奋,更加喋喋不休,话出奇得多。

三岁的小孩不再像以前那样各玩各的,他们开始喜欢交往,开始与别人互换玩具,喜欢和别人玩。但这只是幼儿最初步的交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三岁的幼儿还是比较喜欢将自己的玩物赋予特殊的象征性意义,玩过家家的时候,下雨了把树叶当雨伞,买东西时把树叶当钱币,把一截木棍当成自己的秘密武器手枪。当他们一起游戏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东西都赋予特殊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和他们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一手抓语言,一手抓交往”

三岁的小孩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生命,这是他们语言和交往能力以及感知系统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看到孩子和小草说话时,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不用刻意教导,顺其自然就好,等孩子过了这个阶段,他自然而然就会明白花草树木和人类是不一样的。不过,爸爸妈妈可以在语言和交往上适当地引导孩子。

三岁的小孩对什么都感兴趣,爸爸妈妈可以选一些扩散思维的书给孩子看,这样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提高阅读能力。这时候让孩子看书和阅读并不是让宝宝能从中学到点什么,而是要发掘孩子的兴趣,所以,给孩子选择的书不用在意学科,只要难度适中,孩子又感兴趣就可以了。比如《花草树木的朋友》这本书,它比较强调幼儿阅读的特质,书中阅读材料多样化,将整个阅读活动游戏化,是一本非常适合三岁孩子阅读的图书。

三岁的小孩爱说话,简直就是一个“话唠”,爸爸妈妈不妨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时他们不仅掌握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还开始掌握一些常用副词和连词,能说出“我想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我不但喜欢看书,还喜欢画画”等句式。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按照图书上的“人物”改编故事,或者和孩子进行编故事大赛,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岁的小孩渴望与别人交往,但是他们还太小,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与别人相处,对和别人如何沟通还充满了恐惧和担心。这时候他们就会把不会说话的花草树木等事物当成自己的朋友,因为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自己说话和交友的欲望,还不用担心在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不用去思考到底该怎样与他人交往,这让他们感到放松和安全。

但如果孩子长期这样,尤其是天生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们很可能会患上社交恐惧症,不喜欢和别人玩,只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或者是只和小花小草说话,不与别人交流,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爸爸妈妈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适时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时,平时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环境,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先让孩子与比他大或比他小的小朋友玩,这样会减少他与人交往时发生的矛盾,让他不再对交往产生恐惧,慢慢地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

第一反叛期来临

“叛逆”的小孩

爸爸妈妈还沉浸在小孩温顺听话的幸福里,突然有一天,他又开始大声对你说“不”了。你愕然:这才不过半年的时间,怎么这个温顺的小孩就不见了,又变成了之前那个天天发脾气、闹情绪、让人头疼不已的孩子?

本以为之前经历过这些事,现在处理起来会轻松很多,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你发现,三岁半的小孩叛逆起来与以前他闹情绪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三岁半的小孩凡事都说“不”,不管是他想做的还是他不想做的,只要是爸爸妈妈说出来的他都会直接拒绝:“不,我不要!”而两岁半的小孩只会在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说“不”,而且,只要爸爸妈妈稍微哄哄他,他就会转变态度,但三岁半的小孩就没那么好哄了。

不听爸爸妈妈的吩咐,与爸爸妈妈对着干是三岁半小孩叛逆的最大特点。天气转凉了,早上起床时你让她穿上外套和裤子去幼儿园,她偏偏要穿纱裙,不管你怎么给她讲道理,她就是不听,你强行给她穿衣服,结果她又哭又闹,躺在床上打滚,还把穿到一半的衣服使劲脱下来,最后,她还是穿着纱裙去幼儿园了。路上,你问她冷不冷,她冻得浑身打哆嗦却还嘴硬说不冷。

固执、任性也是三岁半小孩的显著特点,他不想吃饭的时候就坚决一口也不吃,中午不想睡觉就说什么也不睡。三岁半的小孩还越来越喜欢向爸爸妈妈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是爸爸妈妈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大哭大闹地发脾气。他们还喜欢与别人比较、竞争,喜欢别人说自己好,处处想占上风,与小伙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变得爱发脾气、爱吵架、爱哭,情绪波动非常大。

脑子里的“独立小孩”在作怪

看到孩子的这些反应,对幼儿心理稍微有些了解的爸爸妈妈就知道,这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其实,孩子的叛逆期有两个,一个是三岁左右出现的“第一反叛期”,另一个是十三岁左右出现的“第二反叛期”,也就是“青春叛逆期”。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三岁半左右才出现叛逆呢?其实不是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在三岁之前就出现了叛逆,而有的孩子的叛逆期也可能推迟出现,而大多数孩子都是在三岁半左右的时候出现叛逆。那为什么孩子的叛逆期会在他三岁多的时候出现呢?

这是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大脑发育已经相当好,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已经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而且语言也已接近成熟,认知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完全可以脱离大人的帮助走很远的路,这使他们可以探索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他们觉得原来脱离了大人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所有的这些发展都使得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他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可以独立做事情,不需要受别人的干涉和安排,可以控制事物,还能对一些事情做出初步的判断。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越来越强,对爸爸妈妈的要求和吩咐也越来越有选择性。如果爸爸妈妈要求他必须那样做,他就会反抗,在爸爸妈妈看来,孩子的表现就是不听话,闹独立,你叫他往东,他非得往西,出现“逆反心理”。

用爱“融化”孩子的反叛

处在反叛期的三岁小孩总是很让爸爸妈妈头疼,哄过了,道理讲过了,屁股也打过了,可是孩子还是不听话,固执任性。于是,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就这样了,脾气性格改不了了,殊不知,优秀的孩子是因为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如果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那不仅不能引导孩子正常发展,还可能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爸爸妈妈嫌孩子太固执、任性,其实听话的孩子将来未必能成大事,太听话的孩子往往没有主见,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拿主意,凡事要靠别人。而固执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都比较有个性,比较有自己的想法,遇到事情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可见,固执未必是件坏事,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

孩子哭闹、任性、不听话总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反叛行为都是无理取闹,爸爸妈妈首先要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来把原因弄清楚,而不是孩子一出现反抗情绪就开始斥责、打骂他。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尤其是对爸爸妈妈不允许他们碰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插座。

插座是孩子都喜欢的一个东西,他们想知道插座上面那一个一个的小黑洞里面藏着什么,所以他们就喜欢用自己的手指抠插座,甚至想把插座拆了。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看见了就会立刻制止孩子,告诉孩子说玩插座危险,但孩子正玩得开心,他可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于是继续玩,结果爸爸妈妈就觉得孩子不听话、和自己对着干,就又制止孩子,孩子不听话继续玩,然后,爸爸妈妈的打骂和孩子的哭闹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其实,爸爸妈妈如果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家里放两个备用插排,当孩子想玩的时候就拿出备用插排来给他玩,那上面的那一幕就不会再出现了。

三岁的小孩虽然自我意识增强了,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还太少,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经常会做一些爸爸妈妈不允许的事情。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用爱心来包容孩子,想办法既满足孩子的兴趣又让他远离危险,而不是单纯地制止孩子,又不给他提供其他发泄情绪的渠道。

有些时候,面对孩子的固执和任性,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顺其自然就好,因为你的孩子可能是到了执拗敏感期,等这个敏感期过了之后,他也就恢复正常了。比如有的孩子本来生活很规律,突然有一天,该吃饭的时候他不想吃饭,你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说没有,你给他讲道理,他说知道但就是不想吃,你说喂他吃饭,他也不让,你再说下去,他就很委屈地哭了;该午休的时候他不睡觉,任凭你怎么劝他他都不肯躺下;等午休结束了,他说自己想睡觉,不想出去玩。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也天天如此,这很可能就是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了。

执拗期的幼儿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发展和建构自我意识,如果遭到拒绝,他就会烦躁、痛苦。这时爸爸妈妈和幼儿园老师要尊重他的选择,不要认为他是故意在和大人做对,也不要强行改变他的行为,而是尽可能地给他提供一些条件,让他顺利度过这段敏感期,他将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总之,面对反叛期的孩子,爸爸妈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放低姿态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把自己的话当权威,那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更加想挑战权威来证明自己。做爸爸妈妈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那就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如果真是孩子无理取闹,爸爸妈妈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事后再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发号施令的年纪

“你们都听我安排”

对于幼儿来说,三岁到三岁半是合作的年纪,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三岁半则变成了反抗的年纪,除了反抗外,幼儿还开始喜欢指挥别人,在哪里都要发号施令,要求别人听他的安排。

他在玩玩具,妈妈在看电视,爸爸在看报纸,他会突然大声说:“你们都听我说。”他不许妈妈看电视,不许爸爸看报纸,只要别人稍不注意他,他就会生气,甚至爸爸妈妈互相讲话也不行。

只要他发了话,家里人就得听他的安排,“奶奶给我穿衣服”“妈妈给我拿鞋”“我要看电视,爸爸给我开电视”“我要吃水果,给我去拿香蕉”,这样的声音总是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响起。你很生气,告诫他说:“你自己会穿衣服、能走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想让别人帮你拿东西要说‘请’,不许命令别人!”可是他根本就不听你的话,如果别人没有听从他的吩咐,他就会大吵大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甚至还会命令客人给他干这干那,让你无比尴尬,你正和客人聊天,他会突然跑过来对客人说:“阿姨,我要吃苹果,你给我削个苹果。”

家里要大扫除,他会像个小将军一样发号施令,给大家分配任务,“爸爸擦窗户,妈妈擦桌子,奶奶扫地”,你问他“那你干什么”,他会说:“我看着你们干活,不许偷懒!”

他不仅在家里要当“老大”,在外面和小朋友玩他也要当“孩子头”,他喜欢指挥别人,给小朋友分配角色和任务,让别人都听他的安排,如果有人不服从他的命令,他就会生气,甚至会和对方争吵打骂,直到对方顺着他的意思去做,但也很可能是被爸爸妈妈拉开或者是到最后谁都没认输。

在幼儿园,他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吃饭的时候他可能会给别人安排位置,比如他会不许乐乐坐在娇娇旁边,而让乐乐坐到旭旭旁边去,午睡的时候他可能会像个小老师一样训斥不好好睡觉的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也自作主张地给别人分组,要是别人不顺从他的意思,他就会发脾气。

都是缺乏安全感惹的祸

三岁半的孩子表现得非常固执、任性、爱指挥人,甚至有些飞扬跋扈,我们以为他是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独立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刚好相反。

三岁半的孩子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因为他强烈地缺乏安全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他探索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生活经验还太少,他又会觉得害怕,这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有所表现,比如他会口吃、会摔跤,还会紧张得发抖。

他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但自我意识又让他想支配外面的世界,这两种感觉在他脑袋里不断斗争,使他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以为小孩子每天都是快乐的,三岁半的孩子其实生活得并不愉快。

三岁半的小孩越缺乏安全感就越想控制外界,他想以此来减少他的焦虑和不安,他开始喜欢命令家人,尤其是当别人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的时候。别人的注意会使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处在别人的关注中也会使他比较有安全感。

除了家人外,朋友对于三岁半的小孩也很重要。他开始热衷于交朋友,不过这些朋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或者玩具。他还喜欢把自己当成别人,和自己的宠物或者玩具玩过家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过他通常都喜欢扮演老大的角色。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他也比较喜欢当老大,指挥别人。因为指挥别人能让他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安全感。

三岁半的小孩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这也是他喜欢发号施令、指挥人的一个原因,他在探索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变“指挥”为“建议”

孩子到了三岁半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这将是一段不太愉快的时期。三岁半的小孩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不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还开始指挥爸爸妈妈去干这干那,你可能会想,我堂堂一个大人怎么能让一个小孩子吆来喝去,于是,你想让他听你的,他想让你听他的,你和孩子的矛盾就产生了。

其实,爸爸妈妈要弄清楚三岁半的孩子心理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他处于一个怎样的时期,更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他不是故意要和你做对,而是他正处于一个身心不稳定的状态,他缺乏安全感才会去指挥别人。这个阶段的小孩的日常生活起居,都需要爸爸妈妈多费精力、多花心思来处理。

三岁半的小孩和一岁多的小孩不一样,一岁多的小孩也喜欢指挥别人,他会让你抱着他,然后指挥你说“去宝宝屋”“去爸爸屋”“开柜子”“拿苹果”“开门出去”。一岁多的小孩喜欢指挥别人是因为他自己还不能很好地走路,掌握的语言词汇还太少,他只会这么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爸爸妈妈只要放手让一岁多的小孩自己去玩,丰富他的生活,培养他独立玩耍的能力,他就不会再缠着大人、指挥大人干这干那了。

但三岁半的小孩可就没那么好哄了,他能跑能跳,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你用对付一岁多小孩的那一套来对付他,已经不会有什么作用了。“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喜欢指挥别人、喜欢安排事情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表现。而且,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天生就有当领导的潜质,有的孩子擅长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家里或幼儿园里安排事情,且他的安排合情合理,这些孩子很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力。

面对孩子居高临下的指挥、命令,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其他小朋友多少都会有些不舒服,这时你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你说的方法很对,但是你的口气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不喜欢你这样去命令别人。我想,如果你经常这样命令其他小朋友,他们也会觉得不舒服,时间久了就不会再有人和你玩了。”你说话时的语气一定要严肃、认真,让他感觉到压力,接着你可以给他提出建议:“我想,如果你能改变你说话的方式,别人肯定会喜欢和你玩的,比如你可以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玩这个游戏’,而不是你命令别人去怎么做。”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天生想做老大,有的人心甘情愿做副手。鸟类通过互相啄来确立老大、老二、老三的地位,幼儿也一样,他们通过“暴力”来确定自己在这个圈子中的地位。如果你的孩子在和别人玩的时候喜欢指挥别人,而别的孩子也心甘情愿地听从他的指挥,那你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他遇到了比他更强势或者差不多的孩子,那他们肯定会起冲突,这时候就要教给孩子怎样才能与他人更好地沟通,既让别人听从他的指挥,又不让别人反感他。

孩子在三岁半的年龄,最大的情绪发泄对象是自己的妈妈。在孩子不闹情绪的时候,妈妈如果能尽可能多地腾出时间来陪他玩,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他的安全感,进而缩短他的不稳定情绪期。

性别意识的觉醒

“我是女孩子,你是男孩子”

“我是女孩子,我要穿裙子”,当你要给三岁的女儿穿短裤时,她会拒绝,她说自己是女孩子,女孩子是穿裙子的。而当你给她买回来新玩具时,她看着崭新的水枪却满脸的不高兴,她说自己是女孩子,要玩布娃娃,水枪是男孩子的玩具。

三岁之前的小孩可能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他们是听别人告诉他们的,他们并不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差别。等到了三岁,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还知道男孩女孩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玩的玩具也不一样。

三岁的幼儿还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感到好奇,他会问幼儿园老师:“为什么我站着尿尿而欣欣蹲着尿尿呢?”如果一个小男孩和母亲一块儿洗澡,他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奇怪:“妈妈,为什么我有小鸡鸡而你没有呢?”

爸爸妈妈会发现三岁的孩子又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了,在他一岁左右的时候,他会经常玩弄自己的性器官,但只要爸爸妈妈稍加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就会停止。而三岁的孩子玩弄性器官的时间会长一些,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这一“兴趣”。

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男孩与女孩的区别了,尤其是小男孩,他竭力想表现出自己的阳刚之气。在玩游戏时,小男孩很喜欢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

当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玩弄性器官或掀小女孩的裙子而训斥他时,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会脸红。他们可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训斥而暂时停止这样的举动,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甚至会发展到“屡禁不止”的地步。

觉醒的性别意识

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心理变化发展快,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转折点。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人的大脑就要对所接触的人进行分类以方便记忆,这时候大脑思维的分类意识就开始起作用,将人分为男女两种性别不同的人。

三岁孩子爱玩弄性器官是他们的“性好奇”心理在起作用,这也是幼儿性别意识觉醒的主要标志之一。

婴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能从成人摸他和抱他的方式以及和他说话的音调中体会到爱;几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用手指来了解自己的身体,他们会抚摸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自己的性器官,但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性器官和自己的耳朵、嘴巴、脚趾没什么区别。但在三岁孩子看来,性器官和耳朵、嘴巴是不同的,因为只有自己这个群体才会有。

三岁左右开始,幼儿开始对“我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感兴趣,也就预示着他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之后,他们会问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问题,三四岁是孩子对性疑问最多的时候。

三岁的幼儿因为性好奇而玩弄自己的外生殖器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和他们摸鼻子、揪耳朵一样,因为这种行为能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快感,但抚摸生殖器带来的快感往往比其他部位强,最初的快感体验可能是无意的,其强度也往往较弱,但反反复复就会得到强化。如果这一时期幼儿的这种行为未得到成人的正确引导与及时的干预,很可能会变成习惯性动作,若七岁之前幼儿还未改掉这一习惯,爸爸妈妈就需要带幼儿找儿童心理专家进行专门的治疗了。

面对幼儿觉醒的性别意识,很多思想保守的爸爸妈妈会采取训斥或回避的态度来结束与孩子的交流。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性知识,不能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正,还会使幼儿从小就对性埋下“性羞耻”“性焦急”和“性神秘”等的阴影,到幼儿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心理,也可能发展成为性心理障碍,对幼儿健康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早期幼儿性教育,你做了吗?

3岁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他们最开始是对男女间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感到好奇,进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当他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后就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

幼儿三岁以后,爸爸妈妈在幼儿的穿衣打扮上面就要注意了,男孩要穿男孩的衣服,女孩要穿女孩的衣服,不能男女不分,或给孩子穿很中性的衣服,买玩具也要有所侧重,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的性别有认同感。如果幼儿从小没有习得和他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长大后很可能会发生性别的混淆,喜欢中性装扮,甚至出现同性恋倾向。有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心理问题的出现都可追溯到他们的幼儿时期,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认同感。

三岁的幼儿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他们会通过行为和语言将自己的潜意识表现出来。

幼儿最先表现出自己对性的疑问就是开始问“我从哪里来”,这也是令妈妈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母亲知识层次的提高,像“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从垃圾箱里被妈妈捡回来的”之类的答案已经很少出现在妈妈们的口中了,她们一般都会选择直接告诉孩子事实。但讲得浅了孩子还是不明白,讲得深了孩子又听不懂,其实爸爸妈妈不妨先简单地告诉孩子他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然后再从书上或者网上找一些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图像给他看,这样孩子就能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了解他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之后幼儿开始对自己身体和异性身体的差异感到好奇,当孩子问到这些问题时,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将男女身体的差异告诉他,告诉他男孩和女孩生殖器不一样是性别不同的标志,女孩子的生殖器是平坦的,男孩子的生殖器像小鸡鸡一样,如果孩子继续追问,爸爸妈妈还可以把男女生殖器的名字告诉他,这样他就不会对这些一直感到好奇和神秘了。

当爸爸妈妈给孩子讲了这些知识以后,孩子的性好奇就消除了。如果孩子还有玩弄自己生殖器的习惯,爸爸妈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小鸡鸡有没有红肿、分泌物或者湿疹,或者没有清洁等情况,如果是这些原因引起的不适导致孩子频繁摸小鸡鸡,那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就诊;如果不是这些原因,爸爸妈妈一般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就能让孩子的这一习惯纠正过来。

其实,性教育并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它还包括许多内容:教给孩子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爱护和尊重他人。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早期性教育的课程,国家也出版了很多关于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书籍,爸爸妈妈不必对性教育讳莫如深、羞于启齿,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教会孩子从小就要懂得保护自己、爱护自己。

如果爸爸妈妈在碰到这种情况时,只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斥责和打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消极印象和产生厌恶心理,长大后则常常造成性反应和性表现能力的抑制。如果爸爸妈妈能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那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能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夸大的羞怯感和挫败感

又羞怯又爱发脾气的小孩

孩子三岁了,爸爸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爱自己动手,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他也越来越爱发脾气,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做什么做不好会很烦躁、发脾气,还不许爸爸妈妈帮他,即使是言语上的指导也不行。

他在搭积木,每次搭到那个地方就会全部塌掉,搭了几次都是这样,于是他就开始发脾气,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这时候爸爸过来要帮他,告诉他怎么样才能搭好。结果爸爸话还没说完,他就开始大哭起来,不接受爸爸的帮助。

他又开始对穿衣服感兴趣,可他就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穿,结果是能力有限,总也穿不上。穿上衣从下往上穿,把双脚伸到领子里,把衣服使劲往上提,碰到领子宽松的衣服还行,要是领子小点的衣服就卡到他的屁股那里怎么也提不上去,他费尽力气也穿不好就会很烦躁。如果这时爸爸妈妈靠近他,试图告诉他怎么穿更合适,他就会一下子爆发起来,扔掉衣服或者手边的东西,嘴里还会发怒地叫喊;如果没人理他,他最后也还会因为自己行动失败了而抓狂,当爸爸妈妈去安慰他、安抚他的情绪时,他会很委屈地说:“因为我做不好。”

三岁的孩子会经常出现这些情况,他们很努力地想自己做好某件事,但由于能力有限,结果总不能如他们所愿,于是他们就会发脾气。而且他们还特别敏感,如果爸爸妈妈提出帮助他,他就更加破罐子破摔,似乎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是言语上的指导都是令他感到非常羞辱的事情。

三岁的孩子在做某件事失败后,面对爸爸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会表现得更加不安和烦躁,或者干脆走开,逃避眼下的挫败。他们似乎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指正,好像这样一来就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感觉让他们很不舒服。当下次再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羞怯,不愿意去做,害怕再次失败。

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年纪

三岁的孩子做事情失败后容易发脾气,还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因为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去做某件事时,却因能力不足而失败。一次两次失败他们还能忍受,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他们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之前他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疑虑,而此时别人给他帮助似乎就是在证明他们不行,他们做不到。在他们看来,别人的帮助就是在否定他们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他们来说这种否定让他们很难受,只好用大哭大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了。而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因上一次的挫败感而羞怯,而不愿再去尝试。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主感非常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这时候的幼儿已经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多技能,也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也就是说,三岁的幼儿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而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三岁幼儿所处的这个阶段属于肛门期,这个阶段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这个阶段内,三岁的幼儿对做哪些事有了“自主性”,但失败后的挫败感令他们对自己很失望,如果这时爸爸妈妈还对孩子说“你不行”“你做不到”之类的话,或者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就更会使孩子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被批评或惩罚的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压制,不仅无法消除羞怯感和自我疑虑,还会影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

消除孩子的羞怯感和挫败感

三岁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精心教养幼儿,而又不能伤害幼儿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在很多爸爸妈妈看来,三岁孩子的羞怯感和挫败感未免有些夸大了,一些不值一提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事,比如他们做不到爸爸妈妈去帮助他们,这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他们不但不会接受帮助还会大哭大闹,此时爸爸妈妈很可能就会批评或者斥责孩子。而实际上,爸爸妈妈只是在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成人觉得理所应当的事三岁的孩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却还处在认知阶段,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如果孩子在三岁时的主要任务没有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羞怯感,长大后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比如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如果得到了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品质,长大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人格特征。

所以这一阶段就要求爸爸妈妈对幼儿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既要适度控制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还要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果太过纵容,长大后容易形成脏乱、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限制太严,又容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

三岁的幼儿经常因为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新目标而感觉受到挫折,这时候的他们正处在热爱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可能暂时会因为失败发脾气,但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继续去努力,只要爸爸妈妈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并适当地指导他们,他们的创意和应变能力肯定会让爸爸妈妈感到震惊的。

此时的幼儿因为能力不够经常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爸爸妈妈这时还严格要求孩子,或给孩子制定高出他能力的目标,孩子就会更加容易感到挫折,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疑虑。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会对孩子说“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连这么点事都做不好”,或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斥责和惩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彻底否定自己的能力,他的潜力和自主性也会被扼杀。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能力,更不要批评、斥责或者惩罚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自由发挥。

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并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更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溺爱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消除孩子的羞怯感和疑虑,爸爸妈妈就决不能纵容孩子,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爸爸妈妈纵容孩子就会使他渐渐变得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对任何事情总是抱着“予取予求”的态度来对待,凡事依赖别人,自我控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度也非常低,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总之,爸爸妈妈对待幼儿的态度要掌握好分寸,既给幼儿足够他自由发挥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节制,避免幼儿受到过于严格的训练和不公正的对待,这样就能消除幼儿的羞怯感和疑虑,也就不会使幼儿因为挫败感而影响自主性的发挥了。

超强的好奇心

“问题”小孩

三岁的小孩精力总是特别旺盛,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白天问星星哪里去了,晚上问太阳公公去哪了,在路上看见小鸟从头顶上飞过会问为什么小鸟能飞我不能飞,回家了看见小狗跑到门口就问为什么小狗不能像我一样用两条腿走路……

爸爸妈妈被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搞得头都大了,孩子还是不屈不挠地问下去。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对什么都感兴趣,对所有的事物都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爸爸妈妈三言两语根本就打发不了他们,在爸爸妈妈眼里,三岁的孩子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三岁的孩子好奇心强,而且有很强的直觉能力,对环境敏感,尤其是来到一个新环境后,敏锐的观察力会使他们发现很多成人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三岁的孩子还特别喜欢冒险,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兴趣,总想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一探究竟,就算是自己把握不大的事情他们也敢去做。爸爸妈妈对这样的孩子很是苦恼,得时时刻刻注意着他的举动,稍不留神,他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探险”了。

三岁的孩子什么都想尝试,看见奶奶织毛衣他也会拿起针和毛线有模有样地织起来,最后把毛线弄得一团糟;看见爸爸玩电脑他也会凑过去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弄得爸爸什么都干不成;看见妈妈化妆他也会拿起化妆品全涂到自己脸上,然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哈哈大笑;出去玩他看方向盘在爸爸手里动来动去车就跑起来了,觉得神奇之后就非要自己开车……

最讨厌单调的生活也是三岁孩子的特点之一,他们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喜欢寻求刺激,喜欢把生活弄得丰富多彩,他们总想搞点小聪明、耍点小花样,总是出其不意地给大人制造惊喜和麻烦。

三岁孩子的脑袋总是闲不住,看他是在安安静静地坐着,但他的思绪早不知道飘到了哪里。三岁的小孩喜欢幻想,他们会把自己幻想成某个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和重重危险最终战胜了妖魔鬼怪,娶回了漂亮的公主。他们总是好奇如果自己能回到那个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会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葫芦娃、奥特曼等英雄,然后幻想自己与怪兽大战的画面。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很疑惑,为什么三岁的宝宝变成了“问题”小孩呢?为什么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呢?为什么他问的问题总是那么千奇百怪呢?

“我只是好奇心太强了”

三岁的小孩喜欢问千奇百怪的问题、喜欢冒险、喜欢幻想、喜欢尝试都是因为他的好奇心太强了。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他就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唇舌去触摸、去品尝,用鼻子去闻,这都是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作怪”,这也是他的游戏和乐趣。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好奇开始的,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对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培根也说过:“好奇心是幼儿智慧的嫩芽”,可见,好奇心对于启发幼儿的智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婴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仅放在他所能听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东西上,因为他接触的事物范围有限,而且大脑还没发育到让他去关注视线以外的东西;1岁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他们会指着他感兴趣的物体问“这是什么”,而爸爸妈妈只需要通过物品本身的“形、色、物、相”加以简单解释就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2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藏猫猫的游戏,这是他们好奇心进一步增强的表现,这时候即便某些物品不在孩子眼前,他脑海中仍会浮现该物品的形象,而且他们已经有了联想的能力,如果爸爸妈妈对这一阶段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面的回答,而是以其他字眼来敷衍或吓阻孩子,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对这个事物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

等孩子到了三岁,他活动的范围和空间进一步扩大,想象力的发展渐趋成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也比原来丰富了很多,这时候,他们就开始接二连三地问“为什么”了。多数爸爸妈妈刚开始还有耐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但随着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孩子的许多问题根本就没有理由,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或者一时找不到宝宝能够理解的答案,所以有些爸爸妈妈就渐渐不耐烦回答孩子的问题了。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前奏、探索和创造的原动力,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轻视、嘲讽甚至压抑,那么孩子原有的那份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渐渐消退,孩子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而且,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发达完全在于兴趣如何,如果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杀了,兴趣也就没了,智力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阻碍。所以,保护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对孩子成长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类拔萃,甚至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兴趣,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想让孩子长大后多才多艺。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殷切,但不少爸爸妈妈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基础,而幼儿阶段是形成好奇心最重要的时期,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对孩子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掘智力潜能大有好处。可是,很多爸爸妈妈却在无意中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比如三岁的孩子总是喜欢问为什么,爸爸妈妈每天都被孩子问得晕头转向,于是,“没有为什么”“你怎么这么麻烦”“自己去玩,别来烦我”等话就成了爸爸妈妈口中频率最高的词,孩子的好奇心也就随着爸爸妈妈的斥责慢慢消失了。没有了好奇心,孩子就对什么都没了兴趣,没了兴趣,爸爸妈妈给孩子报多少培训班也是徒劳。

可见,爸爸妈妈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一定得让孩子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这样他才能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时才会如饥似渴。那爸爸妈妈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一直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呢?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三岁的孩子爱问问题,这是好奇心强的表现,爸爸妈妈切不可置之不理或制止孩子提问,而是要鼓励孩子问问题,积极地去解答孩子的困惑。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进其继续发展。

其次,爸爸妈妈回答问题要有启发性,有些如“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可以简洁明了地回答,但若是稍带逻辑性的问题,爸爸妈妈要引导幼儿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探索事物的兴趣,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比较难理解,爸爸妈妈不妨直接告诉孩子等他上学了,读的书多了,知识丰富了就会知道答案。如果爸爸妈妈也不太清楚答案是什么,与其含糊其辞被孩子追问,不如告诉孩子你也不知道,等查查书知道答案了再告诉他。爸爸妈妈一定要记得答复孩子,如果一直失信,那爸爸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就消失了。

三岁的孩子由于好奇心强还热衷于搞破坏,比如拆玩具、拆插座、拆遥控,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破坏行为一定要正确处理,简单的打骂、惩罚不仅不能解除孩子心中的疑问和好奇,还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打骂,他越爱搞破坏。既然孩子是因为好奇才搞破坏的,爸爸妈妈可以将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玩法说给孩子听,然后动手和孩子一起将玩具组装好,这样不仅消除了孩子心中的疑问,让他增长了知识,而且拆卸和组装的过程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手部肌肉精细动作的能力。

总之,爸爸妈妈要小心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的创造力和智力发展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