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范围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所占比重都不断提高,经济服务化进程加速。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其他产业生产投入重要内容的服务类中间投入要素持续增加。

(一)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表述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是采用市场化渠道供给的生产性服务,主要用作生产其他有形产品或提供无形服务所必需的中间投入类服务,这类服务专业性程度比较高、以知识元素密集为其重要特点。Machlup认为生产性服务应该是进行知识生产的行业,供给各种专业知识,并且这种知识产业的产出具有无形性,其统计指标具有难以衡量性。Machlup F.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1-20.在研究服务业构成及其具体分类时,Greenfield(1966)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并从“服务对象”是否是最终消费者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要面向生产企业而非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产业。这一定义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的性质。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用作其他部门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这一特征在学界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用于满足中间投入而非用来满足终端市场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其主要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角色。格鲁伯和沃克亦进一步强调把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更多地增加到生产组织中去,将有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进而促使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持续提升。H.G.格鲁伯,M.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20—227.Hansen指出发挥着重要中间功能的生产性服务,其范围既包括上游的研发及其他活动也包括下游的市场和其他相关服务活动等。Hansen N.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Density Estimation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4,35(3):705-730.Jullef进一步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要依靠制造业为其提供需求,且具有传统服务业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可以和传统服务业相区别。Juleff-Tranter L E.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Just Service to Manufacturing? [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6,16(3):389-400.Coffer指出,广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公司与组织的运营中被用来满足普通性消费的功能性服务。Coffer W J.The 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rvices[J].Urban Geography,2000,2(2):170-183.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李江帆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江小涓江小涓.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程大中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特征和功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学界逐渐对生产性服务形成大致相似的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指那些被用作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部门,其发展与制造业等部门产生的中间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关于服务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Mills和ShostackMills P.New Perspectives on Post-industrial Organisatio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ervice Firms[M], Akademilitteratur,1977; Shostack, G..Breaking Free From Product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73-80.指出:服务本身是无形的;服务更像一种过程或活动,而不是一种物体;对于服务来说,生产和服务是同时发生的;服务的生产是同顾客共同完成的;服务具有异质性。因此,通常认为服务具有以下特征:非实物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不可储存性及不可传递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具有服务业所体现出来的这些基本特征。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服务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以下特征:(1)产出的无形性:作为服务业的一类,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无形产出,能够体现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2)中间投入特征:生产性服务是一种中间投入,体现为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的生产成本;(3)生产性服务具有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4)与服务对象的空间可分性:提供生产性服务不受空间限制,可以进行跨地区、跨国转移。樊文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一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另外生产性服务的提供一般基于规模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一旦获得,其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同时,生产性服务还具有定制化(customized)或异质性的特点,主要用于解决客户面临的特定问题。

二、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界定

虽然国内外学者以及不同机构已经对生产性服务的内涵基本形成共识,但是涉及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则仍存在一定分歧。

(一)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界定

Browning和Singelman指出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类来看,该产业的活动包括具有知识密集特征的金融、保险、工商法律服务、经纪以及为客户提供专门服务的行业。Browning C, Singelman J.The Emergency of Service[M], Sringfiele.1975.Daniels指出相对于消费性服务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法律、会计与审计、广告咨询、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程测量、建筑服务以及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Daniels P.Services industries: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London:Methuen,34-44,1986.Howells和GreenHowells G.“Loc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 Progress in Planning,1986,26(2):83-183., J.N.Marshall、P.Damesick和P.WoodMarshall J N, Damesick P, Wood P.Understan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nvironment&Planning A,1987,19(5):575-595., DrermanDrerman M P.Information Intensive Industries in Metropoliton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 Environment&Planning A,1989,21(12):1603-1618., K.J.Lundquist, L.O.Olander和M.S. HenningLundquist K J, Olander L O, Henning M S.Producer Services:Growth and Roles in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8,28(4):463-477.等国外学者也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大致认为其包括金融保险服务活动,信息处理,通信和存储活动,专业性较强和知识密集度较高的商务活动(KIBS)等,这些服务活动的共性就是作为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中间投入要素。各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所涉范围的具体界定详见表2-1。

表2-1 国外学者所定义的生产性服务业范畴

资料来源:根据英文相关文献整理。

(二)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划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闫小培等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内部构成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现有的人口普查和经济统计数据资料,参照国家标准统计口径将第三产业分为四类:(1)分配性服务业、(2)生产性服务业、(3)社会性服务业、(4)个人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房地产管理、咨询服务、综合技术服务、金融业、保险业、企业管理机关。闫小培,姚一民.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1997(6).刘志彪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继续用于生产或消费的中间服务性投入活动,包括贸易、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以及科教文卫等部门。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1(1).钟韵和闫小培钟韵,闫小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5).、程大中和陈宪程大中,陈宪.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互动发展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高觉明和李晓慧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孙晓华等孙晓华等.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了制造业发展吗?——基于动态两部门模型的再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4(1).等也从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出发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具体详见表2-2。

表2-2 国内学者所定义的生产性服务业范畴

资料来源:根据国内相关文献整理。

(三)国内外相关机构常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范围

国际性组织以及各国经济统计机构根据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经常适时地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进行调整。具体来看,因为地域环境、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地区和国家以及不同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界定也存在差异性,具体详见表2-3。

表2-3 国内外不同机构以及统计局界定的生产性服务业活动范围

资料来源:根据各机构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活动涉及的范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62号)的要求,为了更明确地界定生产性服务业范围,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统计调查和监测,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表。

依据以上两个国家文件的精神、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以及在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表的范围包括:(1)为生产活动提供支持的研发设计及其他技术性服务、(2)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3)信息服务、(4)金融服务、(5)节能与环保服务、(6)生产性租赁服务、(7)商务服务、(8)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9)批发经纪代理服务、(10)生产性支持服务。以上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分类范围的界定进一步细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文件下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特征的类别。本分类共分10个大类,在大类下设34个中类,中类下又进一步细分了136个小类。具体的生产性服务业详细分类表可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

从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于市场的被用作其他行业或部门进行物质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而不是被用于满足最终消费服务的,这类服务活动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也是将更多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并提升整个经济发展质量和生产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及主要手段。

四、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的演变看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变化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所以生产性服务业所涉及的细分类别及所涉范围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而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国际上各国采用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较为常见和统一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即通常所说的ISIC体系。这一体系也是影响各国产业分类范围最广的参考型国际产业分类体系,当前全球大约有150个国家进行产业活动的划分是主要基于或直接参照ISIC设立的。1948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发布初稿,1958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解释了修订后的ISIC1.0,并敦促各国关注并采纳这一分类体系。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为进一步适应并及时反映世界经济活动的最新变化,在1968、1990、2002和200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先后对ISIC的结构、类目定义以及分类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审查,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经过合理修订调整的ISIC版本,比如修订版ISIC2.0、ISIC3.0、修订版ISIC3.1及ISIC4.0。从下表可看出在ISIC4.0及ISIC3.0(或ISIC3.1)下服务业主要包括:产品批发、商品零售贸易和修理活动,运输及仓储服务,提供饮食及住宿的服务,信息和通信服务,金融活动和保险服务、房地产活动以及各类专业性商务服务,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等。而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包括运输和存储,信息和通信,金融和保险活动,房地产活动以及商务服务活动。具体部门代码及部门名称详见表2-4。

表2-4 基于ISIC 4.0和ISIC 3.0或ISIC 3.1的生产性服务业门类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ISIC3.0(3.1)以及ISIC4.0整理。

通过与ISIC3.0(3.1)对比分析,可看出新的产业分类ISIC4.0的类目设置更加细化,对各组条目的定义和活动内容的解释也更为详尽和准确,这也使得ISIC4.0在各国国民统计中的应用更加明确,更加广泛。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过去20多年中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通过对相关类组的修订,ISIC4.0更好地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尤其对服务提供活动来说,ISIC4.0提升了每个层级分类的详细程度,引入了全新的高级分类,如将ISIC3.0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门类进行了拆分,拆分为层级相同的三大类服务活动:金融和保险活动(K)、房地产活动(L)以及专业、科学、技术管理和支持性服务活动(M-N),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的服务活动,这也更好地反映了当前的经济活动新现象以及分工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产业分类体系的这些调整和改变不仅增强了ISIC 4.0与各国具体产业分类的可比性,也有助于拓展和增强其应用范围,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可比性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