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药酒的真实历史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酿酒原料也是以谷类为主。酒的诞生大约在夏朝,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到了周朝,出现了专门管理酿酒的人:酒正。《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医源于酒,与此相关的较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里面讲到了用酒浸泡药物,外用来治疗皮肤病等一些疾病。

从汉朝开始,药酒逐渐被医家重视起来,并成为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药酒就有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等。而前文提到的“酒,百药之长”,把酒排在药物首位的正是东汉的史学家班固。

《本草品汇精要》对古人酿酒的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杯牵机帝命休

南唐国亡后,后主李煜被俘至汴京,宋室虽然表面优待他,实则和软禁差不了多少。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适逢李煜42岁生日,想到受尽屈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身边耳目众多,这首词自然也传到了当时大宋的皇帝耳中,赵光义以为李煜想复辟,起了杀机,派人送给李煜一杯酒。这杯酒就是“牵机药酒”。“牵机药”其实就是中药马钱子,是极强的中枢兴奋剂,药效非常猛烈,用多了肌体会强烈抽搐,几毫克就能要人性命。人喝了这种酒以后,双脚像弓弦一样紧绷,痛不欲生,像古代绷起的织布机一样,“前头足相就,如牵机状”。据说李后主折腾了很久才断气,死状十分悲惨。

唐朝国力强盛,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再加上医疗水平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养生,药酒逐渐火了起来,并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药王”孙思邈的推广下,一些补益类药酒开始盛行,出现了很多复方药酒。在《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中有很多复方药酒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比如“登仙酒”“防风酒”“延年薯蓣酒”“独活酒”等。

宋朝在药酒方面同样不甘落后,比如像专门论酒的《北山酒经》,书里记载了十几种药酒。而《太平圣惠方》里讲药酒的专门篇目有6篇,涉及的疾病涵盖内外妇儿及五官诸科,范围相当广。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酒就多达80种,比如人参酒、五加皮酒、磁石酒等。

《北山酒经》中记录的“真人变须发”的酒方(部分),古人认为此酒属于神仙酒法,常饮由此法酿出的酒可以得道成仙,返老还童,进入真人境界。

而到了清朝,保健酒开始盛行,尤其是在皇宫内。据说乾隆的几个长寿医方中,酒剂占了一半,比如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春龄酒——从龟、松、春这三个字,很容易看出跟长寿有关。而当时的妃子们喜欢喝“清宫玉容葆春酒”,即祛病美容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