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节
司马绍登基

王敦建议朝廷任命西阳王司马羕为太宰——司马羕是八王之乱中司马亮的儿子,司马亮兵败后,因年幼被救走而幸免于难。之后又任命王导为尚书令,王廙为荆州刺史,还调换了不少朝廷官员和封疆大吏,把重要位置都换上与自己一党的人,被降职、免职和调动的官员数以百计。

王敦认为京师不是久留之地,大本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才是最安全的,所以打算回武昌去。王敦的长史谢鲲(名士谢安的伯父)劝他道:“明公大义,保全了社稷,但您一直称病不去朝拜圣上,没有赢得民心。如果您去拜见圣上,君臣之间自然会消除嫌隙,天下人也就自然会顺服于您了。”

王敦反问谢鲲道:“你能保证我上朝的时候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吗?”

谢鲲回答:“我近日上朝,见圣上旁边的位置空着,那是在等待着您啊,宫中也安静平和,必然不会有什么意外。您如果上朝,我来担任您的侍卫。”

王敦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像你这样的人杀掉几百个,对政局又有什么损失!”意思是你说会做我的侍卫,可你死了不要紧,我的身份尊贵,你怎么能比?

王敦最终也没有入朝见驾,于永昌元年(322)四月率军队返回武昌。

之前王敦派南蛮校尉魏乂攻打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四月十日,魏乂生擒司马承。在把司马承押运到武昌的途中,王廙按照王敦指令杀死了他。空出来的湘州刺史的位置,司马睿本已下诏让广州刺史陶侃接任,但因为陶侃不属于王敦的嫡系人马,王敦要求皇帝撤回诏令,司马睿只好同意。

王敦对甘卓最开始答应和自己一起起兵,之后却按兵不发,甚至和自己作对的反复之举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甘卓的身边人劝甘卓要多多提防,但他没有听进去,让士兵卸甲从事农业生产。

襄阳太守周虑接到王敦密令,让他见机除掉甘卓,于是他谎称此时湖中有很多鱼,劝甘卓派身边的侍从们下湖捕鱼,甘卓中计,支开了身边人。五月二十三日,甘卓被周虑杀害在卧室中,首级被割下送给了王敦。之后王敦命从事中郎周抚督沔北地区军务,代替甘卓镇守沔中。

人一旦得志就容易忘形,王敦也是这样,此时他性格中的弱点显露无遗,变得越发贪婪、傲慢、残忍。各地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大都落入王敦的口袋,在朝中重要岗位上任职的大都是王敦的门生。王敦还任命哥哥王含为征东将军,兼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堂弟王舒为荆州牧,堂弟王彬为江州牧,堂弟王邃为徐州牧,他自己则亲自兼任都督宁州、益州诸军事。

王敦把沈充、钱凤引为嫡系,作为核心幕僚,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等也都是他的心腹。沈充等人仗势欺人,贪得无厌,大肆修建府邸,侵占他人田地住宅,挖掘古墓,公然在集市抢夺他人的财物,简直无恶不作,可王敦依旧信重他们,而王敦的堂弟,时任豫章太守的王棱多次劝阻王敦,言辞比较激烈,王敦一怒之下竟派人把他暗杀了,很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

王敦把持朝政,并进一步揽权。他取消了司徒这一重要职位,把司徒的职权并入丞相府。王敦权柄越来越大,皇帝成了摆设,这让司马睿非常郁闷,急火攻心之下,竟一病不起。司马睿把司空王导叫到床前,命他辅佐太子。永昌元年(322)十一月初十,司马睿驾崩,年四十七岁,后被葬于建平陵(位于今江苏南京市)。

十一月十一日,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太子司马绍登基,大赦天下,尊奉生母荀氏为建安君,史称晋明帝。

司马睿一死,王敦更不把年轻的司马绍放在眼里,他野心膨胀,有了篡夺皇位的打算,暗示司马绍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不敢不照做,亲笔写下诏书征召他。太宁元年(323)四月,司马绍赐予王敦黄钺和班剑(这些是皇帝用的礼器),并允许他上朝时不报姓名,不必小跑,佩剑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而王敦选择移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屯兵于湖(今安徽省当涂县南),又给自己加上了扬州牧的官衔——这个官管辖的可是京师所在之地。

面对王敦篡位步伐的加快,与他同族的王彬苦苦相劝,王敦再次黑了脸,示意左右把王彬抓起来。王彬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说:“你之前杀害兄长(指王棱),现在又要杀害弟弟吗?!”王敦闻听,心底被触动了一下,终于还是停了手。

太宁元年(323)六月初六,晋明帝司马绍立太子妃庾文君为皇后,让皇后的兄长中领军庾亮任中书监。

庾家是颍川的大族。庾亮和庾文君的父亲叫庾琛,在永嘉初年为建威将军,南渡之后担任会稽太守,后被征召为丞相军咨祭酒,死在任上。庾文君美丽大方,仁慈善良。庾亮,字元规,是个帅哥,为人严肃庄重,注重礼节,口才特别棒,好老庄之学。讲到东晋后面的历史,还会再提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