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

通章描写“好学”二字。玩“无求、敏慎、就正”字,正“好学”之实。

“君子”,学者之美称,与《不重章》同。

“无求安”,不单指宫室,凡坐卧居处皆然。

“无求安饱”不在境,而在心。有其心,虽不安不饱,终是有求。无其心,虽已安已饱,不害其为无求。此之“无求”,凡声色货利,与一切闲杂之事,举不足以入其胸中矣。

“慎言”,启口便审其可否,非言行相故之谓。

“有道”已无愧于事,言者就“亲近”之意,正质证之意。明求剖判,是显正私为观法,是隐正就正,兼此二意。

按:“学”字之义无二,然似有虚实之分。此章“学”字,较“学习”“学文”“学”字少实。

《注》“志有在”三句,俱是以所以然处释白文。

因“敏慎”所以“无求”,惟“无求”故能“敏慎”。原是一时俱见底,白文特由虚入实耳。

正是非,是正事言,非正敏慎也。

《注》数虚字于本文添毫,总画出一“好”字。

“道”,即理也。故曰“事物当然之理。”“道”,犹路也。故谓“人之所共由。”合两句说来,而有“道”之名。此通释全部“道”字,故曰“凡言”,曰“皆谓”。

朱子恐人笃志于学,或谓“不必就正”者,故取尹氏(88)说,见“就正”所关于学之大也。

三项俱彻头彻尾事。“敏慎”是前一截,“就正”是后一截。“就正”了依然“敏慎”,“敏慎”矣又要“就正”,总以“不求安饱”持之。

“好学”以“心”言,但下皆“好学”之实,非空言“心”。一于专志上见其好,一于实功上见其好,一于虚心上见其好。“虚心”,是惟恐差夫学之路,不敢少疏忽于学,故亦见其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