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首节

“达孝”,据《大全》双峰,与上章“达”字连看,做“孝达于天下”说。与《章句》“祀礼”通,于上下正相合,且引《孝经》作证。

按:此自是一段名理,然下文却紧归到“继志述事”上去。三、四节又不见醒露通于上下意。五节则直抱“继志述事”,挽到“孝”字。可见此意原不重,只重“不忘其亲之庸行”也。“孝达天下”意,于事理固见广大而紧切。“体念先人志事”说,则是尽乎人性之同。然天命之极至尤为探本穷源,见道理之精深处。至末节方就“精深”推出“广大”来,此可见立言之旨矣。

玩次节,《章句》就上章“缵绪以有天下,成德以崇先祖”为言,可知是“恪守先型,不少忘忽”意。通于上下之说,不过就上章看来有此意,殊非本章正旨。《成均课讲》云:“‘春秋’两节承‘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而详言其事。”观此说,则本文章句,俱可悟其语意矣。

次节

能承接先人之道为“继述”。“继述”得尽伦尽制,无纤毫违理处,故曰善。《时讲》多从《翼注》,主通变说。用晦辨之,甚是。

“善继善述”,《大全》以《张子正蒙》(75)“穷神知化”解之。《课讲》又畅其说,道理甚精。只从此说为是,并省却多少葛藤(76)

文王之“志事”,岂是易言“继述”底?故须用两“善”字。“继述”而云“善”者,正是父子间一脉流通,精神相接,至理融洽处,正与上“达”字相应。

“继志述事”已可云“孝”,“善继善述”则“达孝”矣。只就道理极至处说来,正是中庸之“费”。不须缠绕,常变事迹自无不在其中。

文王“志事”,只是个中庸;武周善“继述”,只是能合乎中庸。

“志事”以“内外”言,不分两截为是。

善“继述”,自是武周事,原安放不到他人身上。但此节重在推原“达孝”之实,故不加“武周”字,一如《达孝章》例。

三节

据《课讲》,此二节是“祀先公以天子礼之”,实照上章例,自当通上下言。按之本文,亦俱是上下通行之礼。然紧蒙上节来,正是申说武周“继志述事”之实事。故五节承“以践其位”三句,而又云“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以归之于至孝。合上下文看,正面语意自专指武周说,但“中”自带有“通于上下”意,早与下“治国”相关映。故仇沧柱两节分言“通上下”之说不必用。

《章句》于首二节俱承上章说来,可见本章与上章原成一片。“达孝之实”,上章已全说了,此特承“上祀先公”句,而单言其祭礼耳。《课讲》云:“言‘乡祀之礼’特详者,是承上‘斋明盛服,以承祭祀’而言。”

首言“春秋”,似指“时祭”说。然其实浑举祭祀,大袷禘祭(77)俱包在内矣。《困勉录》《汇参》得其意。

“修其祖庙”,当兼葺理完好、扫除洁净(78)二意。“陈宗器”,有“珍之而不敢遗弃,重之而不敢轻忽”二意。“设裳衣”,则是先人如在其上,使敬心有所依凭意。“荐时食”,则是事生之意。

“修庙”是祭前事;“陈设”是将祭事;“荐食”是正祭事。

祭祀之礼自以仪文详备,俎豆丰洁为主。乃不此之言,而多举旁意说者,盖此等处无不精详,则礼文礼器之精详,更不言可知矣。

四节

宗庙之礼自以序立言,但冠“宗庙”字于通节上,自是领起一节之意。《精言》必驳其非,不固执乎?

“序昭穆”上加“所以”字,可知此不只是说礼,便是说礼意也。盖昭穆不分,则上凌下替,惰慢易生,嫌疑易起,即宗族之所以不亲处。惟昭穆序,则上下秩然,名分自立,自然下敬其上,上爱其下,而“亲亲”矣。

“辨贵贱”不只是尊其爵之最尊者,盖一入庙中,则贱者亦尊矣。自一命以至七命,有一级之尊,自彰一级之尊。盖分别上下前后,丝毫不容僭越也。

“辨贤”,有辨其德行者,有辨其威仪者,有辨其言词者,有辨其敏于事、能于事者。

据《蒙引》,天子不与宾相献酬。许氏所谓“主人”,即长兄弟也。众兄弟及兄弟之子,皆主人之党。长宾一人,众宾及宾之子弟皆宾之党。当天子饮福受胙时,推恩于通庙与祭之人,故宾主及其党长幼皆得受恩也。据《通义》许氏(79),旅酬(80)之前,先有主献宾,宾酢主,主复酬宾之礼。

按:此即《楚茨》(81)《诗传》所谓既献尸,而宾主相献酬,是导尸饮意,尚未是旅酬事。酬宾之爵,宾奠而未饮,兄弟之子举觯(82)于长兄弟,亦奠而未饮。至行旅酬时,宾举所受主人之奠觯于阼阶(83),还酌长兄弟。长兄弟亦取前所奠觯,又于西阶以酬宾。此仍是宾、主二人事。然后众兄弟及众宾互为酬酢,交错以遍。凡执事者亦无不遍。此旅酬正身事。嗣后长宾又取觯,酬兄弟之党(宾子弟在内);长兄弟又取觯,酬宾之党(宾子弟在内),亦交错以遍,谓之无筭爵(84)。此旅酬后一层。事酬谢、事旅酬有此两层。兄弟之子举觯于其长,于前一层已见;宾弟子举觯于其长,至第二层方见。凡宾弟子、兄弟之子举觯于长时,各先自饮,然后举于长自饮,是劝酒。举觯是供事意,重下层,正是本文下为上正解。许氏以“无筭爵”为逮贱(85),此非正意。庙中以有事为荣,即此供事处,便是恩荣之逮贱者,殊不甚关乎饮酒也。《章句》自明。

辨毛发之色,乃昭与昭辨,穆与穆辨。一、二世之昭穆各自分辨,三、四世之昭穆又各自分辨。有此二意。

五节

“践其位”“位”字可兼主祭、助祭者说,然自以主祭者为主。盖上以奉祖考,下以联子孙臣庶,皆统率于此,故特为提出。凡祭事无非是礼,乐亦合祭祀之始终。而皆有者,都是即上文之总会处言之。“敬其所尊”二句,尤是体贴先王之至情,正“继志述事”贴身意思。此五句总是就上二节,实按到“继、述”上去。“事死”二句,则深叹其不忘亲,故以“孝之至也”结之。

五“其”字甚重,正是醒出“继志述事”,以归到“达孝”上。

末节

文王之道,一天地之道也。武周尽孝“继志述事”,而全体乎文王之道,则全体乎天地之道,其精神意气,已早与天地相感通矣。因孝体文王,遂并孝乎祖宗,而制为宗庙之礼,而敬事之。因孝体文王,遂并孝及天地,而制为郊社之礼,而敬事之。其与天地相通处,原从“达孝”来,故郊社之礼,不是孝以外事。

以为报答天地生成之德,故有郊社之礼,则万物皆出于天,如何王者以下皆不得祭?正为王者为天之子,奉行天道以统理万物,原与天地一气相属,故祭之。而“神灵来格”,若精神不相接,则虽祭不享。所以代万物以报生成者,惟圣王乃可行也。玩本文一“事”字,颇有亲密意在。然则主报答言,是制此礼之由;主感通言,是独为王者制此礼之由。玩《辑略》取游氏(86)说,意尤重后一层,知此意,便早与治国打通矣。《汇参》末二条正是此意,看得上下前后融洽之至,宜玩之。

末三句,讲家用游氏“仁孝”之说,与《论语》不同,极是。

按:上节醒出“继志述事”意,“善”字尚浑含未露。此言仁能享帝,孝能享亲,并及治国,如视诸掌,极言礼义之精深阔大,乃正醒出“继述”之所以为善者也。以此为发明“善”字之义,则较《蒙引》空抱武周,《辑语》“引起下章”之说似有着落。再详。

此即礼义说得广大精微,分明点出中庸之道“为费之大”来。

此章《时讲》于“善继善述”“通于上下”“时祭祫祭”纷纷聚讼,其实推及来脉,细玩本文,能得其真意所在,则自见分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