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交易是投资失败元凶

做股票投资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在下跌前或者即将出现持续下跌的时候,提前抛出股票,离场观望规避风险,然后等到股票跌到很便宜的时候趁机买回来。于是,这让高抛低吸理论比单纯持有股票策略看上去更有诱惑力。

但是,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高抛低吸的理解并不相同。在趋势投资者或波段投资者的眼中,按照预先设定的交易计划或程序来实现高抛低吸,时间一般比较短;在价值投资者的方法中,利用股票的低估和高估,实现高抛低吸,实现的周期往往比较长。

遗憾的是,理论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堵不可逾越的墙,短线频繁高抛低吸只是看上去很美,从长期来看,过于频繁的高抛低吸反而不会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因为投资者不是神仙,做不到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同时也做不到买完就涨,卖完就跌,因此必然存在交易误差。最糟糕的是卖完不仅没跌,还继续涨,丝毫没有出现回调,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此时投资者要么当机立断,立即高价购回,要么彻底丧失买回的勇气,很可能与大牛股失之交臂,看着股价每天高涨,心中五味杂陈,相信新手和频繁买卖者都会有很多类似记忆。一脚踏空,后悔终生,希望高抛低吸多赚一些,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国内外长期投资实践来看,普通投资者想要实现高抛低吸并不容易,甚至是歧途。其原因就在于投资者是人不是神,不仅存在交易误差,更有不菲的交易成本,佣金、印花税等费用叠加在一起,造成的损失累计起来并不小。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很多人折腾来折腾去,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看K线波动上,但回过头来看还不如耐心持股好。很多人在牛市没赚多少钱,到了熊市赔大钱,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频繁交易和通过计算机量化交易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量化交易是指以数学模型替代人为的主观判断,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庞大的历史数据中海选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大概率事件,制定应对策略,减少了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避免在市场极度狂热或悲观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即便是量化交易,也并不是经常有效,因为市场千变万化,需要实时监控策略的有效性,一旦策略失效,还需要及时停止策略或进一步优化策略,这些也要付出机会成本。

巴菲特和对冲基金10年赌约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复杂的交易策略并非最有效的策略。2007年11月,巴菲特在美国一家慈善赌博网站上发帖,愿以50万美元赌在未来10年内,没有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型基金的收益会超过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收益。巴菲特赌约公开后,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泰德·西德斯站出来应战。他精心挑选了5只主动型基金与巴菲特挑选的标普500指数基金进行对赌,起始时间是2008年1月1日,截止时间是2017年12月31日。最终,巴菲特指定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获得了125.8%的收益,而泰德·西德斯挑选的5只基金取得的回报分别为:21.7%、42.3%、87.7%、2.8%、27%,平均收益只有36.3%,完败于巴菲特。标普500指数与泰德·西德斯所选基金10年收益对比见图1-2。

图1-2 标普500指数与泰德·西德斯所选基金10年收益对比

这个故事再次印证了巴菲特一贯的观点,主动型基金投资交易策略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其业绩未必比被动的指数化投资效果好。遗憾的是,虽然多数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跑不过指数产品,但是许多投资者还是迷信复杂的交易策略,并未认识到巴菲特观点的重要价值。

从欧美基金公司投资的长期历史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基金很难跑过大盘指数,比如,美国的基金公司长期投资收益就很难跑过标普500指数。从国内基金公司的历史来看,也有类似情况。这里有基金管理者水平良莠不齐的原因,也有管理成本高和投资者不成熟等原因。投资者的不成熟表现在,往往在牛市后期的时候,很多后知后觉的投资者大量买进基金份额,造成基金被迫加仓追涨,而在市场低迷,投资价值凸显之时,很多投资者无法忍受亏损而主动赎回,造成基金经理被迫低位杀跌取现。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能超越市场影响,过于关注股价波动追涨杀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