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在线教育课程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开发在线教育课程,不仅要遵循设计开发的基本流程,还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国内外在线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具体如下。

2.3.1 控制单元时间

在线教育课程中,会大量用到微课、微视频等新形式、新技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微课、微视频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较为合适。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两篇分别基于Coursera和edX数据的论文,分析了edX上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之后,得出了一个较为惊人的结论: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的时长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的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比如长度超过12分钟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只有3分钟。所以,“微课、微视频到底多短最合适”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6分钟。

在我国,2013年6月一项面向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参赛微课视频时长的数据分析表明:3~7分钟为最佳时长,太长效果不好,太短则讲不清或视频编辑技术要求高。即87%以上的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分钟。其中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则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对象略有不同。

2.3.2 把握讲授语速

由于微课、视频短小且又要包容足够的知识点,因此,讲授语速非常重要。虽然统计数字表明语速和视频吸引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当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对应中文为每分钟300字左右时,无论视频多长,都能获得相对更多的注意力。原因比较好理解,快语速常常伴随着激情,而激情富有感染力,感染力更能打动学习者,让他(她)更加专注。所以,教师越热情,甚至是越激情,越能吸引学生。

语速加快,讲授同样内容所需时间就会缩短,这样产出的视频就可以接近甚至达到6分钟的建议长度了。只要录课前做好规划,让内容更紧凑,节奏更快,不说废话,不机械重复(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剪掉“嗯”“啊”等口头语,短小精悍的视频就不难实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同样内容的教学视频,长度越短,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这就是微课、微视频制作必须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观”。微课、微视频大多摆脱了在嘈杂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摄制的方式,采用了“可汗学院式”视频(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个PPT课件的一对一辅导的录制方式),只录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及操作(一般用鼠标或手写板代替),而教师讲课时的头像和肢体动作不直接录进微课视频中。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必须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甚至可以偏快,因为学生看视频时对于偏快偏难的地方可以暂停或重复观看)、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适当幽默风趣一点,能把电脑或移动设备面前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吸引住。

2.3.3 注意动静结合

微课、微视频由于十分短小,要做得精致,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授课教师的头像可有可无。事实并非如此。对大于6分钟的视频,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和纯PPT、软件操作等录屏式微课视频相比,前者收获的关注更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头像总在动,比一直处于静止画面的单调录屏更能“提神”。据统计,多数学习者比较喜欢那种头像嵌入视频一角,即画中画的形式。当然,前提是在PPT中把那一角特意留出来,头像不应遮挡该看到的课件内容。

由此可见,教师的头像在某种教学情景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我国,学习者受传统的班级教学影响深刻,没有头像的课,不仅教师自己看着不习惯不自然,学习者更会觉得,没有老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以及监督感,自主学习能力减弱,学习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分神。因此,中国式微课、微视频可以走“折中”路线——教师头像可以在片头片尾出现,中间偶尔出现,重要内容时可以出现,小结时也可以出现,甚至教师头像的画面位置和大小都是可以设置的。

2.3.4 善于营造气氛

基于Coursera和edX数据的论文还表明,微课、微视频最受欢迎的特点之一是要善于制造一对一的感觉。对教师来讲,大都习惯于教室的教学气氛——黑板/大屏幕、教鞭或PPT激光笔、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学生全部面向教师,甚至安排一些学生假装听众来提起讲课的兴致。但数据分析表明,这种在教室/演播室配置昂贵设备录制的视频,在吸引力上其实不如更低成本的私人录制方式。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就是办公室,像在做单独辅导一样地讲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与坐在电脑前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最契合。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传统线下教育提示我们,面对面、一对一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坐下来直面镜头,就基本创造出了这种感觉。语言上再多用“你”而不是“你们”,用“咱们”而不是“大家”,气氛就有了。很多不谙此道的老师课程开头第一句话总是“同学们,大家好”,这通常在那一刻就“出戏”了。

一对一教学的感觉很重要。微课、微视频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对一高效学习而设计制作的,是给学生看的而不是给老师看的。一对一学习里蕴藏着最扁平化的学习理念——学生直接与学习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交互,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如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与同学讨论、分享、交流、回答,即使有,也是学生在心里、一个人的思考与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风格按需学习——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或者暂停一会儿去查相关资料弄明白相关基础知识后接着看。同时,看的时候可以线上提问题、做练习、做笔记,待完全掌握后再看下一个微课、微视频。这样的学习效率通常会特别高,且不会遗留下空白。

2.3.5 讲究教学工具

在线教育需要录课设备、教学用工具等硬件设施设备。那么,教学硬件设施设备是否越高档、越充足,对在线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效果的支持就会越大呢?答案是否定的。以可汗学院的视频为例,其录制的视频基本上只用到手写笔(板),所以有学者干脆将这种视频称为“可汗风格”。统计表明,与传统单纯的录屏式微课相比,学生更愿意在可汗风格的视频中投入1.5~2倍的时间。老师边讲边画,给人的感觉是在一对一讲题。或者在一片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者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笔的效果远胜过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该看哪里,并忠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可见,教学用工具不一定非常高档、多样,手写电磁屏和手写笔就是非常值得配备的微课、微视频教学工具。

2.3.6 把握学习特点

在线教育课程学习体现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特点:学生越活跃,成绩越高。那么,什么时候选课的学生最活跃呢?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正式开始前半个月,到课程第一次作业截止这段时间里选课的学生,其中的活跃者比例远高于其他时间选课的。所以,在线教育课程宣传的最佳时机,就是开课前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开课时间起,哪怕到了课程结束之后,加入课程但只看视频的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他们虽然不交作业、不考试,但也能从视频中有所得,这也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有些慕课课程结束后就彻底关闭、连视频都不给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另外,60%的学生是在课程开始前选课的,所以足够长的预告期还是有必要的。

基本上,学生的最终成绩与其看视频、做测验、交作业和参与论坛互动的次数是成正比的。也应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话。但“读论坛”这项活动有个独特现象,在80~100分这个区间会变成反比,也就是分数越高,论坛看得越少。这说明学霸对论坛的依赖度不高。论坛主要服务于非学霸。但不要以为学霸对论坛就没贡献,事实上他们很重要。统计数据表明,占据论坛沙发的学生其论坛活跃度都很高(侧面说明人数少),而且他们的平均成绩也在80分之上。

统计表明,并没有任何视频成为明显的学习终结者,但确实有些作业题目成为障碍,大量的学生被挂在上面。这说明学习中止的很大原因是遇到困难,而非单纯的懒惰。如果能在解题过程多提供一些帮助,如志愿者在线辅导答疑、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定期的学习诊断报告与建议、进阶式积分式的学习激励机制等,可以帮学生走得更远。

2.3.7 摒弃传统习惯

在线教育课程教学与传统线下课程教学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一定不要把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照搬到在线课程中。

授课是一项以对象和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在线课程的授课对象构成更复杂,包括年龄、基础、地域、作息习惯、文化背景等,学习目的也多样,如拿证、深入学习、大体了解、解决手头问题等,再加上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各不相同,可想而知照搬课堂授课的效果会多差。作为在线教育教师,放下自己赖以成名的传统教学习惯与观念,用“小白”的心态重新学习如何在线授课,是扎实做好在线课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