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 姬雄华 冯飞 李兴开
- 7732字
- 2020-11-18 17:10:53
第二章 中小企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理论研究,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研究,如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问题、创新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问题等,以及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公共政策研究,如财政、金融、信贷融资、税收、政府采购政策等。
一、中小企业理论研究
罗仲伟在《中小企业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方向》一文中,纵观世界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将中小企业理论研究大致分为初涉中小企业的理论探讨、企业理论框架下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和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等三个阶段。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为中小企业理论的初涉探讨阶段。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曾推断,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企业的规模也会无限扩大。产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机器的产生并且逐渐取代人力,使用机器的大工业企业幵始逐渐替代了传统手工作坊,英国学术界中出现小企业终将被淘汰的言论。德国历史学派也认为机器代替人力会促使大企业取代小企业,小企业最终会走向没落。“中小企业淘汰论”逐步确立,但随后集经济学学科体系之大成的马歇尔,修正了最初的看法,形象地描绘出企业新陈代谢的生命过程,昭示了大企业衰退后被中小企业所取代同样是一种自然法则。此后,一些新古典经济学经典作家也注意到企业规模问题,然而,无论是在探索自身性质和功能的意义上,还是在考察企业规模成长的意义上,中小企业都没有作为独立的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管理学研究主题出现。相关的探讨主要是学者们在对各类微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中,涉及企业规模时进行的分散阐述或零星讨论,如现代工业组织过程中小企业优劣势、在现代大生产的分工体系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中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企业家精神等。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后期中小企业进入企业理论研究视野。在科斯《企业的性质》发表近30年后,“企业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发展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边界、企业的组织与制度安排是企业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从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来看,在这样的理论研究范式下,现代公司制的大企业仍然是企业研究,尤其是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研究中的焦点,但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和对工业经济不断增长的贡献,使中小企业逐步进入企业研究者的视野。重点是结合社会经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深化社会分工、多元经济结构、强化市场竞争及反垄断和激励技术创新等多个视角,在系统研究企业创业和成长规律的过程中,突出对中小企业的探索。这一阶段涉及中小企业影响较大的理论有“社会分工论”“竞争簇群论”“风险企业论”“成长周期论”“演化企业论”“企业蜕变论”“技术创新论”“种群生态组织论”和“小的美好论”等。作为发展经济学代表的英国学者舒马赫在其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提出大型企业存在着浪费自然资源、滋长官僚主义以及威胁效率和生产力等方面的缺陷,相反小企业拥有规模上的优势。卡尔松认为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适度规模缩小。同样的,经济学家阿科斯认为新产品、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造就了新兴行业,新兴行业的适度规模比起传统行业更小。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始中小企业和企业创业研究向独立学科发展。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世界发展主题,使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着本质性的改变,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在创造就业和加速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作用随之需要予以重新认识。受这些新变化和新需求的激发,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者及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围绕着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策展开了多角度的思考,相应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视野得到很大拓展,研究对象日益明确,研究方法日益规范,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气氛日益活跃。中小企业和企业创业的研究正逐步向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方向迈进。
当前中小企业研究可大致分为三大方向:一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创业规律、企业成长规律、商业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产业组织及组织行为、知识在中小企业中的扩散方式及知识管理、家族企业的演变趋势及机制、微型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地理区位优势的转移和变动、产业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新产业规律的出现,以及跨国公司战略核心调整和运营方式转变,都对重新审视中小企业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而对理论研究提出相应要求。二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扶持机制和相关的立法。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针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扶持机制、服务体系和立法依据,需要做出更具说服力和预测性的理论解释。这一方面的国别间比较研究引人注目。三是中小企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机制及评价。这方面涉及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更多地运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化对中小企业功能和运作机制的认识。例如,中小企业的社会组织效应、财富分配效应、个人满足效应和资源生态效应等,中小企业的以工补农机制、创业示范机制、技术进步机制、人才培养与扩散机制和组织行为机制等,以及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等。对于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刚刚开始破题,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国情的中国而言,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更为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1]
二、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上,“小小合作”是适合某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Uchida等人 (2007)发现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和投放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小企业更愿意从小银行获得贷款,而小银行同他们的贷款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Bergeretal,2005)。这些研究总结出一条规律——银行规模和企业规模联系紧密,所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可以注重与其他行业、部门的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而不必盲目寻求大企业的合作与帮助。在选择组织形式上,传统观念认为,公司制是全球企业的优势组织形式,英美普通法系比欧洲大陆法典法系更有益于经济发展。Guinnane等人 (2007)挑战了这种观点,认为尽管公司制比其他一些重要的组织形式 (如合伙制)更具优势,大企业也很适合被组织为公司制,但它也有劣势——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企业拥有中间选择时,则通常不会选择组织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我们能采用一种更具弹性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平衡公司制和合伙制的优势和劣势,那将比公司制更适合中小企业。结合了法人制度和股份制优势的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种制度。该制度既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又不因决策民主而降低决策效率。从历史上看,该制度依次出现于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见,适合大企业的模式未必适合中小企业,恰当的组织形式对促进企业发展更为重要。从各种组织形式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特点,中小企业才能发展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成长的组织形式。
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关系上,二者并非水火不容,二者在竞争中各有优势。由于市场内生决定了企业规模的差异,所以竞争与共生的关系将以微妙的形式长期存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展开竞争,通常以成长为大企业、甚至取代现有的大企业为目标,否则,中小企业以大企业为敌可能并非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与大企业在同一竞争领域中,再强的中小企业也抵不过大企业的势力。因此,对于那些想成长为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就需要采取如下战略:一是迂回战略,即避免与大企业在本行业的同一领域中竞争,而是通过与大企业的差异化,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寻求快速成长;三是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企业,也就是以联合舰队对抗航母。中小企业的联合就是形成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以共同生产同一产品形成成本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形成品牌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以市场为龙头形成市场优势的产业集群等模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的生存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一是独立型生存方式,即中小企业通过“小而特”的方式,进入大企业无法进入或不愿意进入的市场领域,从而以垄断特定的人群、特定的产品、特定的细分市场等获得规避竞争的“蓝海”;二是依附型生存方式,即通过“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的方式,嵌入到大企业的产业链条中,从而成为大企业产业链的一个环节。[2]
有关中小企业全球化问题,罗文军在《中小企业“天生的全球化”文献综述及整合分析框架》一文中,对企业全球化理论和影响中小企业全球化的因素等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天生的全球化中小企业的整合框架。[3]对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研究也构成了国内外经济学研究主流文献的内容之一,韦伯从空间集聚效应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马歇尔从地方产业集群与大企业功能优劣的相互比较进行研究,他指出产业发展有两种可能路径:一种是依靠大企业的产业发展路径;另一种是通过中小企业组成的地方产业集群来实现产业发展的路径。波特从产业竞争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等等,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集群分类、集群发展演变及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
三、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各个国家分别在融资支持、市场拓展以及税费减免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支持。美国、英国和日本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支持体系,美国的《中小企业法》,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扶持法》等,英国的《博尔顿报告》,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技术创新方面的各种服务,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美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的《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美国位专家的解决方案》,提到多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包括发展风险投资、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资本市场体系和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等。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和日本学者斋藤优在《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经营战略》中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Ken-neth·W.Chilton认为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而陷入萧条,因此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strakhan通过研究企业政策,指出国家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需要加强改善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给予中小企业以公平的待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法律支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条件优劣。研究美国小企业税收发现,在制造业,小企业平均承受着大企业五倍的税收负担,其中主要的负担来源来自环境政策税法,而环境设施的改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得以解决的,因此需要政府通过不懈的努力进行各项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小企业进行减负。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理论经济学者通过实证统计发现,中小企业往往寿命较短,企业倒闭率高,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融资难、技术落后等问题。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在其年发布的《麦克米伦报告》中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即股权融资缺口。这一理论逐渐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理论依据。同时,经济学者斯蒂格利茨和韦兹在1981年发表的《不完全信息市场的信贷配给》的提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造成中小企业资金困境的主要原因。P.Michael Laub在1994年发表的《Small business and Large Banks》研究了日本和美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还有一些经济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社会化服务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日本学者斋藤优认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动力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国内对中小企业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全国性的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选取这一视角来研究中小企业公共政策支持问题的学者试图针对我国所有中小企业构建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或者在这一政策支持体系中给出完善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它包括政府与中小企业关系研究和公共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以及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在政府与中小企业关系方面,俞建国认为,转变政府的职能突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是公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良好制度环境、产业规划和中小企业的改革中提供支持。对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公共政策体系,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细分方法。欧江波提出,中小企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该包含立法保障政策,产业扶持政策,技术创新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池仁勇、许必芳认为组织扶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财税扶持政策、社会化服务政策、基础政策和其他扶持政策皆是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子系统。张泽波将中小企业政策分为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与国际合作、社会化服务政策。李丹将中小企业政策分为融资服务、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财政、技术创新。对于公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学者们将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依赖政府的干预和弥补以及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作为依据,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郭立指出,发达国家通常釆取立法、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在科技教育方面给予帮助的方法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谢发平总结了发达国家的措施,即健全法律体系、提供中小企业有效的融资渠道、提供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和提供技术援助四个方面。
二是区域性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这一研究往往是将我国某一地区的中小企业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的。浙江省财政厅课题组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税收减免、融资支持和社会化服务政策方面提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李铭分析了我国东、西、中部地区不同的中小企业特色,提出我国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融资担保政策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李向民、张国盛、闰宏博在对辽宁省锦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如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公共政策。朱韬针对广西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议。对于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王志福针对山东省的情况,提出了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机制、小额担保贷款促就业财政贴息机制和建立企业上市扶持引导机制四个方面来完善财政政策体系。
三是基于某一特定公共政策的研究。如在立法支持上,我国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现行的唯一一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其他政策文件都是以规章或者通知的形式出现。黄海鹰对中小企业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现状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立法不足,完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首要任务就要建立中小企业基本法,其次是将公司法作为现代企业基本法律体系的基础,最后是建立中小企业扶植法律体系。李学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了国家新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即扶持政策体系、促进政策体系、市场支持政策体系、服务政策体系等,并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在金融政策支持上,融资难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学者研究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的主要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研究金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在这方面,大量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种思想:一种是以刘尔思、俞建国、黄永航、黄伟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源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缺陷和财务不规范,另一种以张杰、纪琼晓、高正平、罗室、姚树莲、尹丹莉为代表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中的市场失灵现象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此外邓向荣和周密借用了“麦克米伦缺口”这一概念,并指出我国由于金融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麦克米伦缺口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整体放大趋势。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政策的支持,沈杰、张济建和陈延首次提出了为中小企业设置中小企业专项基金的金融政策支持。苗秀杰认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弥补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中小融资难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刘俊认为政府应该逐步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放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条件。梁笛主张大银行应该加快对中小企业贷款技术的引进和更新,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财税政策支持上,公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财政政策方面,资金援助及信用支持、财政补贴政策、政府采购制度、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朱志刚提出了从税收优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等方面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肖念涛、谢赤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对策和思路:一是优化财政支出政策,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合理利用财政收入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三是健全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四是对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应不断强化;五是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法规体系。税收政策方面,李剑波提出应加大税收优惠、消除不合理收费。在创新政策支持上,对于新建的具有科技创新性质的中小企业,孙同徽认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同时也应该注重资金的效率。刘小川认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具有正外部性,而且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公共政策应通过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创业基地“孵化”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提供支持。[5]
目前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研究内容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不仅仅从国家宏观角度,也逐渐从乡县级地方政府角度研究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的重点从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发展的困境与优势等方面逐步转向中小企业具体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解决当下诸如融资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呼声高、反应强烈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从单纯定性到定性定量结合,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元素。但是应该看到,中小企业扶持机构的组织构架的细化、具体扶持政策的实施与监督、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仍待加强。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小企业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小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前所未有。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以减税为重点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欧盟则强调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如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文章,帮助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获得发展等。中国国务院2009年9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八个方面系统部署中小企业工作。2011年对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我国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公共政策体系逐渐完善,许多中小企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已经有了大幅度改善。与此同时,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出口压力日益严峻,中小企业的投资环境包括融资环境、社会化服务环境、市场环境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