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勉县志:1987-2007
- 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8893字
- 2020-12-10 10:07:02
总述
勉县,始称“沔阳县”,后称“沔县”,因沔水而得名。因“沔”字生僻,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汉江上游。秦岭屏障于北,巴山环抱于南,是汉中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与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宁强县、略阳县、留坝县、宝鸡市凤县及甘肃两当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辖25个乡镇、237个村、5个社区,总人口422,545人。
境内南、西、北三面环山,地势高,为丘陵和山区,中、东部低平,为平川区(汉中盆地西部)。海拔513~2621米。气候属北亚热带,为典型的内陆季节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具有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年均气温14℃,年均日照1676.8小时,年均降水量713.8毫米,无霜期237天。平川区土地肥沃,盛产稻、麦、蔬菜;丘陵山区植被丰腴,盛产茶叶、蚕桑、烤烟、药材、林果等土特产。尤其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亚洲乌拉尔”的宁略勉“金三角”地带,有金、铜、铅、锌、铬、铁、锰、煤、磷矿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滑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县域内冶金、建材、食品饮料企业较盛,茶、桑、药、魔芋、优质粮油等农作物适宜生长,特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既是省市重要的冶金化工工业基地县,又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和农产品综合开发试点县。
境内河流均属汉水流域。汉水主流自西而东,穿越县境,境内流长79公里。其主要支流有沮水、养家河、褒河等,总长382公里,河网密度1.98公里/平方公里。河流径流总量年均为24.0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5.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06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1.38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地表水资源量为5775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量为3616立方米,人均、亩均量均高出全国、全省水平。
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类林木58科150余种,其中珍贵林木10种,列入国家保护植物5种,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草本植物58科602种,野生中药材486种。农作物以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蔬菜、薯类为主。此外,茶园、桑园、果园遍布浅山丘陵地区。动物除家畜、家禽外,野生动物有5纲25目60余科,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6种,二级保护的31种;列入省级保护的20种。鱼类有25种。
勉县是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特别是三国文化积淀深厚。有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定军山和武侯(诸葛亮)墓、武侯祠、马超墓祠、天荡山、褒斜栈道(连云栈道)等古文化景点;有刘备初为汉中王设坛处、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张鲁城、古阳平关、张鲁女墓、万寿塔、千佛洞、云雾寺等古遗址;还有仓台新石器人类居住遗址和南宋禁运盐榷告示摩崖等古遗迹。有陕南第一汤--温泉;有盘龙洞、红岩沟、黑龙潭等险山秀水和张家河原始森林等。
勉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已有原始农牧业、手工业。周代及春秋时属蜀,战国初属白马氐东境,秦时境内有褒县。西汉初,始建沔阳县。北魏时,将沔阳县分治,东设华阳县,西设沔阳、嶓冢两县。隋朝初,撤华阳、沔阳县,皆并入嶓冢县;隋大业三年(607),改嶓冢县为西县。南宋将沔州由今略阳县迁入沔县境内。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废西县设铎水县。明洪武三年(1370),铎水县入沔州;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1月原褒城县撤销,将该县南部、西部划归沔县。1964年,沔县改为勉县。
在漫长岁月中,勉县大地上演绎了许多惊天动地的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不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踪迹,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汉元年,刘邦经由沔阳,北定三秦;东汉末,张鲁在此推行五斗米道,建立政教合一的汉宁郡政权;曹操征降张鲁,刘备、曹魏大战定军山,刘备在此设坛称汉中王,奠定蜀汉大业;诸葛亮在此驻军八年,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遗命葬身定军山。历代文人骚客、政要贤达,都曾来此拜祭诸葛亮、缅怀古战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墨宝,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这里还是南宋抗金的前沿阵地,陆游和吴玠、吴璘兄弟曾率领宋军在这里重创金军,吴氏三代据守此地80多年,使金人不敢南下,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明洪武三十年(1397),田九成在沔县云雾寺率领农民起义,攻陷州县;白莲教起义军、太平天国西征军在这里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解放前,沔县社会动荡不安,苛捐杂税众多,土豪、劣绅横行乡里,人民生活在贫穷、落后、混乱的苦难深渊之中。1931年2月,沔县籍中共党员王卓玉受组织委派在黄沙街建立中共地下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税抗捐,为民除害。1933年冬,中共陕南特委、特军委迁驻沔县。1933~1934年,先后在沔县境内建立五支红军游击队。在开展武装革命斗争中,王卓玉、卢黄轸等十几名游击队员壮烈牺牲。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境内建立川陕省五个苏维埃乡(简称“苏区”);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打败国民党三十八军四十九旅,在沔县建立县苏维埃政府。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北上时,本县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生刘彩凤回沔县开展革命活动,被当局杀害。据统计,从土地革命时期到1949年12月沔县解放,全县共有1000多人为人民的翻身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1949年12月8日沔县解放,中共沔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建立人民政权,领导人民政府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合作化运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一定成绩,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9月后,全县掀起经济建设高潮。1957年5月开始整风运动、反右斗争。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一些干部被错误的划成右派分子,受到严重伤害。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现象,1959~1961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物价飞涨,大米、食油、大肉价格涨幅高达10倍至20倍,全县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沔县从实际出发,下马部分工矿企业,精减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压缩城镇人口,开展生产自救,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困难。1964~1965年,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清理部分农村干部多吃多占、贪污盗窃集体粮食、钱物的问题,使农村基层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纯洁了农村基层组织。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学生和工人、机关干部纷纷成立造反派组织,揪斗各级领导和群众,使勉县各级党政组织受到严重冲击,领导班子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形成组织对立,互相摩擦,出现停工、停产、停课的混乱局面,甚至出现打、砸、抢和武斗,死伤部分群众,社会秩序混乱,工农业生产遭受惨重损失。1968年9月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混乱局面得到控制。1971年1月,中共勉县县委机构恢复,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文化大革命”内乱期间,勉县经济倒退,学校停课,各项工作停滞。在当时大集体生产条件下,全县公益性事业有所发展,如修建大型水库、堰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方道路,特别是修建阳安铁路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内乱结束,勉县“拨乱反正”,进入经济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起,实行改革开放,勉县经济和各项事业逐步健康发展。1982年,全县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4月,人民公社改建为乡(镇)人民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经济放在工作首位。到1984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7亿公斤,创勉县粮食产量历史最高纪录。农村中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农民从事养殖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1984年5月,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放宽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延长对土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期,发展各种专业户、专业村,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生产自主权、经营权。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农村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到1987年,全县栽种杂交水稻15.47万亩,推广配方施肥20.03万亩。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修改造水库37座、塘池832口,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56万亩;全县农业机械装机容量65621千瓦,机耕面积20.3万亩,机械灌溉3.1万亩。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此期间,工业企业开始改革。1982年始,在全县企业实行党委领导、厂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的厂长(经理)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搞活企业,打破区域、行业、所有制限制,实行多形式的联合经营,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全县工业企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至198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504家(其中国营企业18家,县属集体企业16家,个体民营企业1470家),工业总产值96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有6种工业产品先后获得省、部级优秀产品称号,其中“定军山牌”三粮液白酒、“汉莲牌”丝袜连年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并远销港澳台和美国等地。至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8119万元,财政总收入2233.72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0元。
1987~2007年,中共勉县县委、勉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使全县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勉县生产总值完成37.26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7.01亿元、21.56亿元、8.6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136元。
农村奔小康,农民生活大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8年后,中共勉县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开展以水源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97年,建成良田3万多亩、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1992年后,县委、县政府以领导群众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后推行“四荒地”使用权拍卖、土地使用权转让、小型水利设施拍卖、承包、建立农业多渠道投入、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农村改革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93年后,先后制订《勉县建设小康村规划》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科技兴农”之路,确定留旗营、建国、高寨等十几个村作为试点村和样板村,抓点带面,全面推进小康村创建活动。至1997年底,全县建小康村65个,其中建国村、高寨村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优质大米、茶叶、蔬菜、烤烟、蚕桑、林果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其中小河庙、元墩、阜川等乡镇出产的“定军茗眉”茶叶成为名牌产品,1997年在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全国茶叶评比会上进入国家10大名茶之列。1998年,县委提出“稳定基础兴产业”方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重要工作,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民收入。到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2001~2005年,县委、县政府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5年,勉县取消农业税,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小麦良种统繁统供、地膜玉米补贴等政策兑现,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15.8万吨,油菜籽总产2.05万吨,输出劳务6.98万人,创收4.51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3.1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36元。80%的村步入小康村行列。
工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勉县围绕陕西汉江钢铁厂建设,重点发展以水泥、白酒、电石、采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建材、饮料、采掘、化工和加工业。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狠抓销售、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使工业生产持续发展。1990~1992年,新发展工业企业119个,累计投资3335万元,开发新产品35个,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其中,勉县水泥厂生产的“定军山”牌425#R型普通硅酸盐水泥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被国家建材局评为部级优质产品;勉县砖瓦厂引进扩建金属镁生产线,年产金属镁锭500吨,1991年10月荣获陕西省优秀新产品称号,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韩国以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体制不畅、市场发生变化,勉县国有中小企业在取得短暂辉煌之后,进入低谷,出现亏损严重、入不敷出等现象。1992年后,按照中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分配、用工、干部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对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实行出租、承包、参股、拍卖。在工业结构上抓好“龙头”,在企业发展上抓好“重头”,在产品开发上抓好“拳头”,初步形成以水泥建材、化工、食品饮料、机械冶金、人造板为龙头的五大支柱产业。其中,县人造板企业总公司成为汉中市重点工程之一。至199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0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9%,是1987年的5倍。
1997年后,按照省、市关于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采用出售、兼并、改组、联合、租赁、承包、破产、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全县工业企业改制。1998年1月,中共勉县县委提出“稳定基础兴产业、优化结构扶重点、开源节流促平衡”的发展思路,以产权转换为重点,以搞活企业为目的,采取多种形式,整体推进企业改制。至2000年,全县直属国有企业43家有29家完成产权改制,总计盘活资产1.55亿元。对未改制的工业企业实施项目技改,累计投入资金2539万元。同时,把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走多元化经济共同发展之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使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后,县委、县政府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战略,优先发展工业,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至2005年,国有企业产权转换面达到80%,累计盘活资产1.8亿元,分流安置职工4310名;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唐山宝业集团、无锡远东、江西上饶、陕西正大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外商相继在勉县落户发展。2001~2005年,累计引进项目38个、引进资金11.2亿元。汉中钢铁、八一锌业、三粮液酒业、建兴和春光油脂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形成了以冶金、建材、食品饮料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到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产值23.8亿。
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88年后,勉县把旅游资源作为开放开发重点,依托三国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景观两大资源,加快实施“三区一带”(定军山景区,武侯墓祠景区,温泉度假休闲区、汉江滨河带)建设,着力培育勉县特色旅游品牌和产业。经过努力,定军山和武侯墓祠景区面貌一新,初具规模;温泉洗浴场所建成月亮湾温泉度假村;县城一江两岸工程正在逐年配套完善。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3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6120万元。通过商业体制改革,城市乡村商贸、供销、粮油、运输各业兴旺,市场物资供应充足,商业网点密布,百货、服装、食品、首饰、药材、土特产等一应俱全。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有商业大厦、新世纪商城、桃心岛超市、华盛超市等。宾馆、酒店、火锅店、酒吧、歌舞厅、美容美发、修理、装潢等业遍布街市,规模较大者有万邦大酒店、定军山宾馆、石化宾馆、聚仙楼大酒店、香牌坊火锅店和良子洗浴城等。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的兴起,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也有出现,个别服务场所出现色情服务和赌博现象,受到治安管理机关多次打击。
交通设施建设大为改观。1987年,县内共有主要道路44条,长819公里,其中有296公里能保证晴雨畅通,97%的乡(镇)基本通车,大多数是沙石路;过境的川陕公路大多弯曲狭窄。按照国家交通建设规划,1991年,国道108公路勉县段(水磨湾—纪寨段)破土动工,全长24.63公里,宽14米,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全县筹措资金,改建为混凝土高级路面,设计时速80公里。1993年7月1日竣工通车,比预定工期提前一年。经陕西省交通厅验收,获得“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工程四项全优”的殊荣,被誉为“一次性修建水泥砼路最长、路面最宽,省、地、县配合最好,建设工期最短,费用最省”的“五最”工程。1998年6月至1999年,国道108公路纪寨到长林段改建工程,长7.46公里,路面宽14米,提前6个月完成,经省市验收为优良工程。1993年12月,勉县通过贷款、借款、集资、捐款、欠款等办法,自筹资金1896万元,开始修建马营汉江大桥,1995年9月建成通车。桥长456米,宽17.25米,引道宽20米。该桥建成,解决了县城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同时,县内地方道路逐年拓宽和硬化,开通各乡镇公路。从2000年开始,勉县配合国家修建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勉宁段、汉勉段,2004年底勉宁段通车,2007年西汉公路全线贯通。至此,全县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阳安铁路、西汉高速公路为依托、国道108公路为骨架、汉江大桥为纽带,南北贯通、东西畅行的交通网络,为勉县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网络建设日新月异。1991年前,勉县仅有市内有线电话纵横制交换机1000门,长途电路22条。1991~1992年,通过实施农话交换点自动改制等工程建设,实现全县农市话联网。1995年4月,全县6000线数字程控电话顺利开通,电话号码由原来的4位升至7位,纳入汉中市本地电话网运行。市话总容量6000门,为数字程控交换;农话交换新增672门,达到1344门,开放程控电话服务新功能14项和汉中868语言服务系统,127自动寻呼台。1996年,增加126自动寻呼。1998~2002年,勉县市话用户10,092户,成为汉中市市话过万户的第二个县。同时推出来电显示业务及17,908(IP电话业务卡)和450兆无线接入电话,解决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至2007年底,全县电信方面建成通信干线光缆总长度180.6公里,交换机总容量86,749门,本地交换设备有线容量70,487门,无线市话接入容量1.2万线;ADSL宽带端口容量6880个,光纤+LAN宽带端口容量3024个;数据业务出口总带宽1G;服务电信用户总数83,796户。全县所有乡镇各地都开通程控移动电话。同时,移动、联通通信网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县共建移动基站44个,移动手机用户超过9万户,网络信号综合率95%以上,GC两网在网用户近4万户。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讯网络的健全畅通,加强本地与外地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建设初具规模。1993年前,县城基础设施落后、不配套,规划管理滞后。1993年起,本县完善城乡规划,狠抓城市道路、排水、环卫、路灯、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1993~1997年,采取集资、向上争取、施工单位垫付等形式,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以道路、排水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拓宽、改造和平路、贾旗路、天荡山路、司法路、人民路等10多条县城道路,总长81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并完成了排水、绿化、路灯安装等30多项配套工程。建成工贸、竹木、食品3个专业市场,相继建成石化大厦、新世纪商城、商业大厦等重点商业网点和县医院住院大楼、影视中心等重点公用设施;组织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通过省、市评审。1998~2000年,先后对马营北路、和平路东段、人民路西段至司法路、新兴南路等路段改造、拓宽硬化,新拓展城市面积2平方公里。对县城至武侯墓景区的勉武路拓宽改造,安装路灯。期间,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县城三国文化广场,启动县城汉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完成江南供水工程主管道及马营大桥过江输水管道铺设,人民路东段拓宽改造、解放南路维修、江滨路、贾旗路北段路灯安装工程全部竣工。累计拓宽改造城区道路14公里,实施县城旧城改造23处,开发商品房35万平方米。在县城主要街道安装霓虹灯,栽植香樟等绿化树,县城美化、亮化、净化程度加大,县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城市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也有新进展,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8亿元,新修加固堤防3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平方公里,实施人畜饮水工程98处,完成土地治理7.9万亩。新修水电站5处,新架、改造乡村电力线路373.4公里。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资金2.7亿元,实施退耕还林24.6万亩,五年(2003~2007)兑付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种惠农资金1.6亿元,完成退耕地造林12.9万亩。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1987年后,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艺创作成果迭出,作协、书法、摄影、美术、舞蹈等各类群众文化团体相继成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学校布点,全县中小学校舍逐年改善,各校基本实现有教学大楼或砖木结构平房。至2007年,全县公办学校225所,民办教育机构115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在编教职工3361人,中小学生共有58,562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8.1%,高考录取率一直居汉中市前列。成人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公立成人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学校为勉县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计划生育工作继1986年荣获“全国红旗县”称号之后,2005年又被命名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疫情防控、疾病医疗救治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至2007年底占农业人口的92%;城乡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开展,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科技普及和推广工作广泛开展,特别在水稻、玉米制种方面成效突出。民政救济、社会保障力度加大,2007年,城镇有6882名、农村有28,257名贫困群众得到低保救助;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和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全面取消农业税,落实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地膜玉米等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累计实施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个,搬迁山区贫困人口3150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收看三十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全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上都取得可喜成绩,出现经济崛起、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1987~2007年,是勉县经济快速发展的20年。但由于经济基础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工业整体素质不强,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缺乏长足的产业支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财政总量相对较小、可支配财力有限,财政紧张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好转;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建设和发展的软环境需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