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勉县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洋芋和红薯次之,另有大麦、荞麦、黄豆、巴山豆、豌豆、胡豆(蚕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占粮食播种面积94%左右。

水稻 居全县粮食作物之首,平川、丘陵地区皆能种植,主要分布在汉惠渠、幸福渠、南干渠、军民渠等灌区内。1987年后,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各乡村新建多个抽水机站,水稻种植面积扩大。2001~2007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减少。

小麦 为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多与水稻、玉米、豆类作物轮作。

玉米 俗称“苞谷”,是勉县第三大粮食作物,丘陵、山区为主要产区。

红薯、白薯 以丘陵区为主产区。

洋芋(马铃薯) 以中、低山区种植为主,丘陵次之,平坝较少。

大豆 为旱地主要的套种作物,多在中、低山区和丘陵区零星种植。

杂粮 主要有高粱、荞麦、胡豆(蚕豆)、豌豆、小豆、绿豆、巴山豆等,多分散种植于丘陵、山区,平坝较少。

勉县1988~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续表5-2-1

续表5-2-1

第二节 经济作物

油菜

为勉县主要油料作物,多在平川、丘陵、浅山地区栽植。20世纪50年代引进甘蓝型油菜,60年代引进胜利油菜。后因品种退化,又引进早丰系列品种,成为骨干品种。

优质高产油菜种植基地

1986年秋,开始种植陕西省农垦科教中心育成的杂交油菜新品种——秦油2号,比本地原有品种增产20%以上。后迅速推广种植,成为骨干品种。全县油菜除部分丘陵山区在旱地种植外,大多在水田与水稻轮作,是水稻的优良前茬作物。

勉县1988~2007年油菜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蚕桑

勉县植桑养蚕业历史悠久,春、夏、秋三季均可养蚕。1982年后,蚕桑业发展较快,开始主要在金泉、天堰及温泉等地发展,后逐步辐射周边乡镇,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1987年,全县有桑园面积近2000亩,养蚕800张,产茧32吨。1995年,全县桑园面积1.2万亩,养蚕突破1万张,产茧273.6吨。2007年,全县桑园总面积4.41万亩,养蚕3.52万张,产茧1600吨。

90年代温泉镇植桑养蚕

至2007年底,全县建成千亩蚕桑基地乡镇9个,万亩基地乡镇1个(温泉镇), 500亩以上专业村26个。18个乡镇的138个村有养蚕业,重点集中在温泉、金泉、镇川、茶店、武侯、定军、土关铺等10个乡镇的25个专业基地村,蚕农8500余户。全县建有小蚕养育室80个,建立蚕桑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蚕药、蚕具销售网点20多个,蚕茧收烘企业19个,年蚕茧收烘能力1500余吨。2007年,发放蚕种量占全市发放蚕种量的40%,蚕茧产量占全市的45%。

勉县2006年各乡镇养蚕情况统计表

茶叶

勉县是古代巴蜀茶叶产地的一部分,宋代就设有西县(今勉县)茶场。1961年,小河庙公社小河庙大队开始种茶。至1987年,全县有茶园6639亩,年产茶2.6万公斤。此后,由于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迅速。2000年,勉县被确定为陕西省茶叶生产重点县。

茶园主要分布在小河庙、漆树坝、阜川和元墩4个乡镇。至200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7.6万亩,年产茶750吨,产值8205万元,其中定军茗眉茶叶年产量100余吨,产值3000余万元。已建成茶叶初制加工厂160余家,其中名茶加工厂60余个,配套制茶机械600余台(套),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

生态茶园

茶叶品牌有“定军茗眉”“武侯茗眉”“定军毛尖”“武侯毛尖”及其绿茶等系列产品,因其采制标准高(经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化验,茶叶含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均高于全国其他产区),深受消费群体的喜爱。“定军茗眉”茶叶,以其匀齐显毫、细秀如眉、色泽嫩绿、芽叶完整的特点,1990年在浙江杭州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鉴定,1992年在中国西部名茶评比会上获“陆羽杯”优质名茶第一名,1996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选定为中央特供茶和国宴用茶,2003年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著名商标。

2003年,勉县定军茗眉研发中心和陕西定军山绿茶有限公司两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及产品,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检测检验,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AA级食品认证。“武侯牌”“卧龙牌”系列茶品基地亦获相关机构认证,勉县茶叶开始销往省内各地和兰州、北京、上海、东北、新疆、成都及东南亚等地。

勉县2000~2007年茶叶产量产值统计表

烤烟

勉县种植烟草始于清初,嗜烟农民习惯种植少许晒烟,自食和零售,农民用圈肥和油渣作烟叶追肥。20世纪50~70年代,全县种烟面积每年在300~1000多亩,烟叶除少量交售国家外,大部分由农户自用或零售。

1986年底,省、地把勉县确定为高香型烤烟基地县。1987年,全县种烟2088亩,亩产86公斤左右,总产量17.9万公斤。此后,烤烟生产迅速普及。由于自然灾害及收购价格等因素影响,烤烟生产波动性较大,产量和经济效益不够稳定。

90年代土关铺烟叶基地

勉县1988—2005年烤烟生产统计表

蔬菜

勉县农户自古即有种菜自食习惯,城镇附近农民种菜自食外上市销售。20世纪60~80年代,确定城关镇周边部分村为蔬菜专业村(队),菜农的粮油由国家供应,生产的蔬菜上缴蔬菜公司供应城镇居民。80年代起,蔬菜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产蔬菜除满足县内需要外,还外销宁强、略阳、西安、兰州等地。

1987年,全县种植蔬菜2.18万亩,总产量2250万公斤。2004年,蔬菜面积6万亩,产量12万吨。2005年,蔬菜面积6.5万亩,产量13万吨。2006年蔬菜面积6.8万亩,产量14万吨。

到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万亩,产量14.4万吨,产值1.15亿元。

大棚蔬菜

勉县天麻

中药材

据全省中药材普查,勉县有中药材1611种。国家公布的珍稀中药材34种中,勉县有17种,为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和药源基地建设重点县。

1987年后,勉县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以天麻、猪苓、西洋参、杜仲、香附子为骨干。至200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16万亩,规范化种植6700亩,总产值1070万元,销售收入1082万元,其中:天麻120万窝,年产80万公斤,产值500万元;猪苓20万窝,年产18万公斤,产值360万元;附子400亩,年产5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

2000年后,四川中海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960万元,在漆树坝乡建设千亩中华玫瑰及中药材基地。广东汕头中药材商承租县阀门厂60亩闲置厂房及空地,进行天麻育种繁殖。北京大学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勉县武侯药用菌研究所,签订千亩茯苓药源基地和茯苓前期处理工厂建设项目。日本井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勉县野生药菌研究所,签订2000亩猪苓药源基地建设合同。加拿大贸易促进会驻中国西北办事处投资400万美元,与勉县长兴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绿色中药材。

勉县2005~2007年主要中药材生产情况统计表

瓜果

勉县群众多在房前屋后、田坎地边栽植瓜果,除自食外上市出售。水果品种主要有柑橘、柿子、梨、桃、葡萄、杏、李、樱桃、枣、枇杷、草莓等,干果主要有核桃、板栗,瓜类主要有西瓜、香瓜等。

大棚西瓜

1987年后,部分农户把种植瓜果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承包荒山、坡地、河滩,建柑橘园、梨园、桃园、葡萄园。一些农户利用承包的耕地,进行小规模水果生产。1990年,全县水果面积21,650亩,其中柑橘1.8万亩。此后,因自然灾害和市场原因,产量和效益不稳定,规模化生产有所下降。2007年,全县水果面积降至9800亩,其中柑橘4600亩,桃2500亩,其他水果2700亩,总产量约6500吨。

苗木花卉

1997年以前,少数农民种植苗木花卉销售,未形成生产规模,经济效益较差。1998年起,在108国道沿线开始建起一批苗木花卉生产基地。

2007年底,全县有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企业5个、花农300余户,从业人员1050人。种植各类苗木花卉150多亩,花卉销售量74万支,销售收入73万元。盆栽植兰花类15亩,销售量0.8万株,销售收入4万元。

第三节 种植及管护

农业机械化种植

1987年后,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988年,全县机械耕种农田20.12万亩,机械脱粒32.03万亩,机械收割1041亩,机械运输3000万吨公里。经审验的各种拖拉机2316台,脱粒机1633台,农机具2167台(件),柴油机650台。安装小四轮拖拉机汽刹装置66套,培训农机驾驶员847人,农机经营收入926.27万元。

机械化收割水稻

1993年,农用拖拉机2900余台,农用运输车进入农村市场,发展迅猛,2002年有农用运输车3690余辆。2000年,有联合收割机2台,到2007年底增加到32台。1987年,全县农机总动力6.5千瓦,到2007年底发展到9.1千瓦。至2007年底,全县农机年作业经营总收入4356万元,利润总额1307万元。

2006年起,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6~2007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300余万元,农机机型开始由小型、单一型,向大中型、高性能和复式机具转型。农机农田作业面积由1987年的36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50万亩,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勉县1988~2007年农用运输机械拥有量统计表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

传统除草主要靠人工锄草及薅草。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化学除草试验、示范。首先在稻田用敌稗、除草醚,进行防除稗草和其他一年生杂草试验,70年代初开始扩大示范。方法是:25%除草醚每亩500克,加半湿半干细土10~15公斤,于插秧后的5~6天浅水撒施,也可与追肥结合施用,不再下田作业,可有效地控制稻田杂草危害。70年代后期,此项技术全面普及,并成为稻田的一项程序性作业。70年代,引进25%敌草隆和50%扑草净在稻田试验,在稻田恶性杂草眼子菜萌发后,叶片由红变绿时施药效果极佳,以后迅速在各地推广应用。此外,先后在稻田推广应用的除草剂有丁草胺、克草胺、稻草完、杀草丹、旱秧净等,对防治案板芽等草害效果较好。

20世纪80年代,试用25%绿麦隆对看麦娘、繁缕等稻茬麦田杂草进行防治,除草效果达85~90%,但对猪殃殃等效果不明显。90年代初,农技推广部门引进25%绿黄隆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5克进行喷雾,除草效果95%以上,且杀草谱宽,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都可防除,使用方法简便,价格便宜,深受农民欢迎,每年推广应用10万亩左右。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使用除草剂除草。玉米、油菜、大蒜、果园、茶园的化学除草逐步取代人工除草。1998年6月,沿汉江两岸黏虫暴发,密度为200头/平方米,经过防虫,未造成损失。

1987年后,推广农药拌种和用鼠药灭杀,农田鼠害逐步减轻。

农田施肥

农田肥料主要有绿肥、农家肥(人畜粪尿、秸秆还田)和化学肥料。20世纪80年代起,按照“分类实施、全面推进、技术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测土、配方、供肥、施肥、指导服务,开展施肥调查、采集土壤化验、设计配方、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建立数据库、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和技术研发工作,推进技术入户、配方肥到田,达到土壤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施肥目的,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至2007年,共采集化验土样6000余个,开展施肥调查2000余户,制定施肥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建立勉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在农业生产中重点解决降氮、补钾和完善油菜施肥指标等问题。

科学施肥

2007年夏秋两季,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0余万亩,亩增效益30元左右,年增粮油1000余吨,增加产值2000余万元。全县施肥量为:各种秸秆30余万吨还田30余万亩,氮、磷、钾化肥(折纯)及尿素2000余吨,碳酸氢铵7000余吨,普钙3500余吨,钾肥700吨,各种复合肥实物量3000余吨,农家肥料施用仅占8.2%。

栽培技术

水稻(1)选择高产优质品种,采用两段育秧、薄膜育秧和旱育秧。播前晒种2~3天,药剂浸种,4月5日左右播种,旱育秧适当提早播种。秧母田施肥,浅水灌溉,出叶后喷药防病,秧龄45~50天。(2)早插,合理密植。5月20日~6月5日插早秧,拉绳定距,亩插1.2~1.3万穴,穴插7~8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测土配方,平衡施肥。(4)灌水,合理促控。采取肥促水调、间隙浅灌模式,实行分田引水、节水灌溉,浅水插秧、深水护苗、寸水促糵,及时晒田。6月25日左右退水晒田控苗,7月10日前复水,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勾头散籽后采取间歇灌水,蜡熟期干干湿湿灌水,收获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同时要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1)选用高产耐病品种。(2)适期精细播种。深沟高畦匀播,推广秸秆还田,抢墒播种,山区比平川早3~5天播种。(3)因地制宜,平衡施肥。平川区贯彻降氮补钾原则,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碳铵肥40~50公斤,磷肥30~40公斤,钾肥15公斤,丘陵浅山区稳氮增磷补钾,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以上,碳铵50公斤左右,磷肥40~50公斤,钾肥12公斤。黄泥田旱地要增加农家肥的施用量,重施底肥、看苗补施肥。(4)防治病害、湿害、草害。(5)适期冬灌,适量补施腊肥。

玉米(1)选用高产品种。(2)推广玉米“三项”栽培技术。根据海拔高度及土地质量,分别采用地膜覆盖、营养钵(肥团)育苗移栽。在一年两熟区,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间套技术。(3)适时播种。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超过8摄氏度即可播种,覆膜栽培的播种期可提早7~10天,播种量力求3粒种子保1棵苗。(4)合理密植。紧凑型品种亩种植在4000~4500株,一般品种3300~3800株,大穗型品种2600~2800株。及时间苗、定苗,配方施肥,防治病虫草危害等。

油菜(1)选好品种。(2)适期播种,稀播匀播。选好苗床,施足底肥,播种期在9月5~10日,播种后保持湿润,每平方米留苗100~120株。(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精细整地,开沟排湿,壮苗移栽。高产期为10月5日~15日之间移栽,亩栽7000~7500株左右,窝栽双株;(4)配方施肥,促进秋发冬壮,稳健生长。氮、磷、钾肥按1:0.5:0.5比例施用,做好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良种推广

玉米籽种1980年初,明星、柳营、柳丰、黄沙、新街子沿江一带乡村被确定为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面积4000余亩,以种植杂交玉米为主。1988年,引进“绵单1号”玉米种后,玉米制种基地转移至二道河乡,“绵单1号”种植时间之长、面积之大为勉县之最,至2007年仍在种植。2006~2007年,县种子公司引进新品种“蜀龙18”和“蜀龙19”,成为勉县乃至陕南的主推品种。

1998年起,开始在玉米种上应用推广“种衣剂”包衣种子技术(将种子用含有粘结剂的农药或肥料等组合物所包,在种子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2000年玉米种子全部实现包衣销售,并扩大在小麦、油菜种子和水稻制种亲本上使用该技术。种子包衣对防治虫、鼠、雀害和防病有显著作用,尤其能较好控制玉米丝黑穗病,深受农户欢迎。

油菜籽种1991年始试制“秦油2号”,到1995年制种面积达1万亩,年产种30万公斤左右。除县内种植外,还远销国内近10个省市。由于该制种出现微粉问题,种子纯度不能保证,到1998年油菜制种面积降至70余亩。2003年,农业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油菜化学杀雄技术,在油菜制种生产中应用后,有效控制住母本微粉,提高种子纯度,制种面积恢复。该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油菜三系杂交制种控制母本微粉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汉中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起,引进贵州“油研系列”双低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分别于2002年、2005年办理引种报审,已在陕南广泛推广种植。

水稻籽种1977年引进试制杂交稻南优2、3、6号、V优2、3、6号和汕优2、3、6号,制种面积不断扩大。1982年,全县基本普及推广杂交稻,亩产和总产大幅提高。1986~2004年,全县水稻制种面积5000亩,产种量近100万公斤,主要为“汕优63”“D优10号”“D优527”等10余个制种品种,除县内种植外,远销四川、湖南、湖北、广西、江西、贵州等省。1996年,彻底消灭“白叶枯”病发生。1998年,10万公斤“汕优63”水稻种子远销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