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4338字
- 2021-04-03 08:02:40
概述
一
榆林位于陕西北部,地处北纬36°57′~39°34′,东经107°28′~111°15′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吕梁、忻州隔河相望,西与甘肃庆阳、宁夏吴忠毗邻,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南与本省延安市相连。地域东西长385千米,南北宽263千米,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有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12县区,171个镇(乡、街道办事处)。2015年总人口为377.46万人,常住人口为340.11万人,出生率11.51‰,死亡率6.36‰,自然增长率5.15‰。城镇人口187.06万人,占55.0%;乡村人口153.05万人,占45.0%。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陕北黄土高原北端。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点在定边县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在清涧县的无定河入黄河处,海拔560米。明长城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跨越700余千米。黄河沿东界顺流而下,涉界270余千米。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2%和58%。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400毫米左右。
榆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郡故地,延绥镇所。榆林建城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榆林之建设同军事有关。明永乐元年(1408)在今红山建立榆林寨,一因其地土质肥沃,宜植榆栽柳;二因古来系东胜州榆林郡、县的辖地,故有是名。明成化六年(1470)闰九月置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延绥镇由绥德迁往榆林。明代有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延绥即其中之一。榆林又称驼城,其一,榆林城,东有驼山;其二,明清时期骆驼是榆林的主要役畜;其三,榆林在四周沙漠之中,像一头行进的骆驼。骆驼是榆林的城徽,也是榆林人不畏风沙、不怕困难的象征。
榆林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694种,分属于96科,其中大部分为野生植物,这些植物中有药用价值的200多种。比较著名的特产有谷子、水稻、大明绿豆、荞麦、马铃薯、杂豆、红枣、苹果、葡萄、海红果、蚕桑、甘草、黄芪、麻黄、枸杞、沙棘、沙柳等。有各类畜禽品种40余个,著名的有陕北细毛羊、陕北白绒山羊、定边滩羊、佳米驴、八眉猪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哺乳兽类33种,鸟类153种,仅红碱淖海子栖息的鸟类就有22种。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白肩雕、大鸨4种,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有石貂等22种,属省重点保护的有斑嘴鸭一种。榆林的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国家能源的战略接替区域、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其中煤、天然气、石油、岩盐最为丰富,具有重大开采价值。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储量1660亿吨,属优质环保用煤和化工用煤,神府煤田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为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为7474亿立方米,榆林是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岩盐预测储量7.53万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丰富的湖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榆林的地文景观、人文景观资源尤其丰富,其中地文景观有21个,级别较高,具有开发潜力;人文景观984个,数量众多,品位很高,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很大。
榆林长城以北,受内蒙古影响,有诸多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豪迈而大气,直爽而粗犷。几十座古老险峻、雄浑壮美的堡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众多的古战场、古遗址记载着往昔的烽烟,独特浓郁的边塞文化给人以神奇和力量。榆林古城和神木旧城方正美观的四合院,说明榆林文化受京城文化的影响。榆林小曲有浓厚的江南风味,说明榆林文化也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榆林纳东西之风光,采南北之精华,形成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榆林的文脉是以淳厚的陕北黄土文化为底色,既有剽悍的北方游牧文化的色彩,也有独特而多彩的边塞文化。
榆林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区)的说法。北6县(区)为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南6县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北6县(区)皆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腹部。
榆林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并存。全市水资源总量约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65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属重度缺水地区;同时,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12.1亿立方米,2015年实际用水量7.7亿立方米,另外,境内煤、水资源同向分布,发展煤电、煤化工等资源转化产业具有较好基础。大气和水环境总体轻度污染,局部地区污染较重、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全市适宜开发和基本适宜开发面积达到18.9%,其中90%以上分布在长城沿线,国土开发空间潜力较大。
二
历史上榆林是农牧交错区,由于地处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关中的通道,因此,数度成为边关重地,其经济发展也带有明显的边塞经济特征。从秦汉到明清,随着王朝兴衰,榆林土地经营从以牧为主,到农牧交错,再到以农为主,几经反复,数次变更,终使地表遭到严重破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榆林成为全国贫困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林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地下资源发现较迟,国家大的产业项目未在榆林布局,这里仍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及靖边天然气田的探明,榆林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型经济模式转变,其中煤炭、化工、电力、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大致经历了1978~1995年农牧业为主、1997~2005年轻重工业并举和2006年至今的能化产业主导三个发展阶段。榆林属我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农牧交错区,是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红枣和马铃薯生产基地。1998年,国家正式批准建设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经过10多年的发展,集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为一体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已初具规模。2015年,全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21.29亿元,是1998年24亿元的109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0.4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267元,约合11899美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7.62千公顷,总产量142.90万吨。羊子年末存栏669.07万只,原煤产量3.61亿吨,原油产量1187万吨,原盐产量134.85万吨,天然气产量151.13亿立方米,精甲醇产量222.07万吨,兰炭产量2499.11万吨,聚氯乙烯产量131.36万吨,金属镁产量94.17万吨。围绕“三个转化”,资源开发从初级原料输出向电力、化工产品、高附加值载能产品输出转变。2015年原煤、原油、天然气、金属镁、兰炭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6%、5.6%、11.2%、44.2%、60%,工业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一。依托富集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煤炭黄金十年发展期的历史机遇,榆林经济总量连续十年居全省第二,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带动下,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能化产业逐渐成为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资源开发正从煤、油、气、盐等初级原料输出向高附加值载能产品转变。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装备制造业实质起步,传统轻纺工业升级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壮大,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地位逐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从1996年的33.2∶37.8∶29.0调整为2015年5.5∶62.5∶32.0。
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初步形成了“两区多园”的格局,榆林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神府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共有28个产业园区,实现园区GDP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2007年榆林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已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
西部大开发以来,榆林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承载能力迅速提升。形成联系晋蒙宁甘及关中的“三横两纵”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多元运输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包(头)西(安)、青(岛)银(川)两大通道在市内交汇,是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航空港,建成周边大城市“一日到达”和市县“6小时往返”交通圈。全市公路总里程30684千米,在总里程中,高速公路1005千米。年末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97883辆(包括农用拖拉机),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94576辆。榆林高速公路总里程及人均里程均居全省首位。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加快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530兆瓦。天然气集输管道已通往全国各地。
榆林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以来,随着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将民生发展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地位,把南北区域协调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以人为本、市域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民生发展完成了从“补缺型”向“普惠型”的过渡。
三
1955年4月,根据省上指示,绥德、榆林专区统计科更名为计划统计科(简称计统科),才有了专门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的机构。1958年9月,榆林行署成立计划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是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计划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各项经济和文化事业计划都必须经过各级计划委员会的综合平衡。几十年来,机构几经变革,由计划统计科到计划委员会到计划统计局、再到计划委员会、计划局、发展计划局,2005年5月,榆林发展计划委员会更名为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部门。
榆林市发改委为榆林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每年均编制榆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计划,先后编制了13个五年规(计)划,还编制了不少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并督促落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调控节奏,及时提出了完成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节能降耗等指标的工作措施和建议,确保了主要经济指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审查批准重点项目,为榆林经济宏观调控认真履职。尤其是1998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2000年榆林撤地设市以来,榆林市发改委积极为全市的发展改革献计献策,为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添砖加瓦,成绩有目共睹,多次受到省市的肯定和表彰。
四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加快呼包银榆经济区建设,综合开发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给榆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3年6月20日,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把榆林作为陕西的重要一极予以支持。
2015年,榆林市发改委起草了《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市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进民生福祉,形成包容和谐新局面;促进协调均衡,塑造城乡区域新格局;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扩大改革开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力争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先进地区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地级市50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局面基本形成,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现代化新榆林。
榆林市发改委将一如既往地为榆林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各项改革,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为建设美丽榆林、幸福榆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