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 (美)艾琳·肯尼迪-穆尔
- 1812字
- 2024-11-03 13:08:42
自尊运动的兴起与衰落
198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设立了一个“自尊与个人及社会责任研究项目”,希望通过提高人们的自尊水平(自我接纳水平)来改善其精神健康水平,从而防止犯罪、少女怀孕以及药物滥用等问题(Baumeister et al.,2003)。在同一时期,教育领域的领导者也在推广同样的思想,即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业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一时间各类项目层出不穷,掀起了一场自尊运动,人们都希望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Harter,2017)。
非常遗憾的是,提高自我接纳水平并不是一剂万能良药。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推动的研究项目显示,自我接纳水平与预期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很低。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提出,孩子自我接纳水平的提升,反而降低了孩子努力学习、努力尝试的动力。如果孩子都相信自己已经很棒了,那为何还要努力提高呢?还有人认为,努力提高孩子自我接纳水平、培养自信心的活动会占用宝贵的时间,这还不如让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时间给孩子传授更多的技巧。况且,孩子并不相信这些流于表面形式的表扬(Damon,1995)。
珍·特吉博士和她的同事在200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提升自我接纳水平的教育活动,造成了如今“80后”这一代人比前辈们更缺乏同理心,更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更加焦虑和沮丧。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并不认可这一结论。他们认为,上述研究中所观察到的不同代际在“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了人在一生之中的特定成长阶段呈现的短期差异,而且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也存在问题(Arnett,Trzesniewski,and Donnellan,2013)。
我们不一定非要爱自己
直到今天,自我成长的大师和励志类文章经常鼓吹:我们必须爱自己,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这简直是一派胡言。数不清有多少人曾经站在镜子面前问自己:“我真的爱我自己这个人吗?”如果他们真的爱自己,你还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吗?你很可能不会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按照常理,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在生活中会表现得比较好。然而,研究结果并非如此。罗伊·鲍迈斯特及其同事在2003年进行了一项非常详细的研究后指出,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不一定会带来较好的学业水平,不能防止孩子抽烟、喝酒或者发生早期的性行为,也不会带来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有霸凌行为的孩子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
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无助于形成较好的学业水平,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有时候容易导致自恋情结。自恋的人不仅对自己感觉良好,而且通常觉得自己比他人都好。他们相信自己非常特别,因此应当得到他人的优待。他们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不惜忽视、践踏他人的感受和愿望。如果他们做点什么好事,完全是因为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好。他们经常自吹自擂,寻求他人的仰慕。他们的行为就像在观众面前表演一样。
尽管自恋的人具有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但是这种自我接纳非常脆弱。他们一旦遭遇失败,或者不如别人做得好,或者遭到批评,甚至只是没有得到别人热情的称赞,他们就会恼羞成怒。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利,他们会立刻开始自我防卫,冷嘲热讽地指责他人。
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家孩子是这个样子。自恋的人只关心自己看起来好不好,而不关心自己是否真好。他们表现出来的自信非常肤浅,缺乏深度。
“过于维护自我”会适得其反
自恋倾向不明显的孩子有可能陷入让自己“看起来很好”的陷阱。当孩子专注于提升自我接纳程度时,最终会适得其反,导致失败。假如学生担心考试失利,恰当的应对措施是提前备考,或者向老师寻求帮助。如果学生的关注点在于维护自我,那么他就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笨”,或者自己觉得自己“笨”。于是,他就会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准备。这样一来,如果考试结果不好,他就会自我安慰说:“我考不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如果我努力一点,那么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他有可能会公开抱怨考试不公平,抱怨课堂效果不好,还有可能说老师没尽职尽责。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回避事实:他根本不熟悉学习内容,也没有花时间学习。
珍妮弗·克罗克及其同事在2010年调查了人们为提升自我接纳水平所需付出的高昂代价。他们发现,当人们面对一项非常重要却没有把握完成的任务时,人们有时候会故意不努力。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设限”,它指的是人们自己创造一种场景,让事情本身注定会失败,并且提前为这个失败准备好一个借口。为了维护自我,人们可能采取的“自我挫败”方式包括作弊、撒谎、找借口、回避难题、指责他人、鄙视他人,或者对别人的批评大发脾气。他们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很好”,有时却暴露了自己最糟糕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