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儒之争
黄老学说的影响
刘彻拜师卫绾,接受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崇拜者。可是,当时社会上通行的是黄老学说,特别是在皇宫中,以窦太后为首坚决支持黄老学说,并且下令皇家子弟必须学习《黄帝》、《老子》等经典著作,未央宫内充斥着黄老思想的影响。刘彻自幼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地接受了许多黄老思想,随着他逐渐长大,两种学说对他开始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成为刘彻非常宝贵的一份财富。
说起儒道两家学说,有必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是儒家学说,他们提倡仁政,认为统治者要以“仁”为核心积极管理国家,为百姓谋福利;以老庄为代表的是黄老道家学说,他们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避免过多地干扰百姓,让他们过安逸的日子;还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认为应该依法治国;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等等不一。这些学说受到统治者的关注,逐渐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行为准则。例如,秦始皇采用韩非子的法学治国,汉初采用黄老学说治国等等。
刘彻积极上进,越来越喜欢儒家文化,慢慢冷淡了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这一切很快被窦太后知道了,她大为震怒。窦太后是汉初几十年黄老无为而治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汉景帝时期黄老思想的首席代表,从汉文帝时起,她就督促子女后代们学习黄老之学,作为将来治国的根本。汉景帝即位后,虽然任用窦婴、郅都等儒家代表,接受了部分儒家和法家思想,但是仍继续采用黄老之说治理国家,如今,眼看皇太子刘彻一心学儒,渐渐放弃黄老思想,这还了得。等到他即位做皇帝,还不把祖宗们这么多年积累的治国法宝全给放弃了?窦太后不甘心刘彻被儒家学说迷惑,决定对他加强黄老思想教育。
汲黯像
汲黯是当时有名的黄老学说之士,出身世家,祖先是卫国的大夫,世代为卿。窦太后担心刘彻迷恋儒学,荒废了黄老学,提议由汲黯教授他黄老学说。汉景帝信任卫绾,觉得他足以承担太子刘彻的教导工作,是个称职的少主辅佐人选。而汲黯为人倔强,不遵从礼法,喜欢直言进谏,这样的人辅佐太子恐怕难合时宜。权衡之下,汉景帝暂时让汲黯做太子洗马,间接地辅导刘彻学习黄老学说。
刘彻有了两位老师,可是他对于黄老清净无为的思想始终没有多少兴趣,也就故意疏远汲黯。有一次,汲黯给刘彻讲课,发现他心不在焉,过了一会儿,让他独自读书时,他竟然偷偷溜出去玩。汲黯大为恼火,当场就要责打刘彻。刘彻自小生活优越,仆从无数,从来都是打骂他人,哪里有人敢对自己无礼!他不服气,与汲黯争吵起来。汲黯可不管对方是谁,怒目严叱,把刘彻震慑住了。
这件事很快传到刘彻的母亲王娡耳中,她急忙召见了刘彻,对他说:“黄老学说是国家治国策略,你是皇太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刘彻当即回答:“儿臣觉得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进取有为,比黄老学更合时宜。”
母子又争论多时,刘彻经过学习早就不是一个无知顽童,把母亲说得无言以对。最后,王娡气呼呼地说:“哼,跟你舅舅一样,就知道什么《论语》、《中庸》,我不管这么多,我要你看清眼下形势!太后左右朝局,你父皇信任重用的郅都怎么样?还不是被迫自杀了,我多次提醒你,不要因小失大,不要以为皇太子的位置就那么牢固,懂吗?”
她搬出这一套来恐吓刘彻,要他逢迎太后,保住太子之位。刘彻听到此言,顿时没有言语,他深知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不愿意看到母亲伤心受惊,他想了想对母亲说:“儿臣知道了,母后尽管放心,儿臣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刘彻极其聪明,片刻之间明白了学习黄老学说的作用。此后,他尽量安心学习,对于黄老学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他以后更彻底地摆脱黄老学说的影响,最终选择儒学作为治国策略产生了很大作用。如果他不能全面深刻认识黄老学说,就无法把它与儒学比较选择,也就难以决定哪个学说更适合时政了。
刘彻学习用功,善于思索,他不但学习各种学说理论,还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诵读了许多名篇佳作。当时皇宫是文化的集中地,丰富的皇家藏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刘彻自幼有机会接触文学艺术。汉代,辞赋是最发达、最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上承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半文半诗,具有文采光华、结构宏伟和语汇丰富的特色。刘彻特别喜欢汉代大文学家贾谊和枚乘等人的作品,对于他们的文章都能熟记于心,朗朗背诵。像贾谊的《过秦论》、枚乘的《七发》,都是他非常喜欢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深意的基础上,他还学会了著文做赋,文采深沉华丽,流传下来的也有好几篇。他的《悼李夫人赋》、《秋风辞》更是流传千百年的名篇,让人们认识到这位功绩赫赫的皇帝多才多艺的一面。《秋风赋》写道: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落黄木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柞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文笔优美,感情充沛,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仿佛看到一位多情的男子因为怀念佳人,惆怅无限;文中又抒发了时间仓促,不容挽留的意思,难以想象此文的作者竟是文治武功无人可及的汉武帝!
毫无疑问,刘彻对文学的喜爱也直接推动了汉代辞赋的发展,“汉乐府”等多种文学形式相继出现,繁荣了中国的文学事业。
儒生进猪圈
皇太子刘彻拜师求学,长进迅速,逐渐成长为知书识礼、富有才学的小小少年。就在他安心读书,一味求进步的时候,朝廷上又发生了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原来,汉景帝听说一个叫辕固生的人精通《诗经》,是非常有名的儒学者,就决定提拔他为朝廷博士。但辕固生为人狂傲,恃才自居,推崇儒学,不把其他学说放在眼里,而且他特别瞧不起黄老学说,认为无为而治是软弱的表现,不适合治理强大的国家。为此,汉景帝组织了一次辩论,让他和黄老学说的代表人物黄生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政治主张。
辩论进行到激烈的时候,黄生说:“商汤、周武夺取天下,不是上天的旨意,应该算是弒君谋反。”
辕固生反驳说:“不对,夏桀、商纣暴虐乱政,失去人心,天下人都愿意追随商汤、周武。商汤、周武以天下人共同的心愿诛杀夏桀和商纣,让他们脱离残暴的统治,不得已而自立为王,不是秉受天命又是什么呢?”
东汉砖画
黄生激昂地说:“帽子虽然破旧,却必须戴在头上;鞋子不管多么新鲜,却必须穿在脚上。为什么?因为上下有别。夏桀、商纣虽然暴虐失道,可依然是君上;商汤、周武虽然圣明,却是臣下。主人失去德行,犯了错误,臣下不能正言劝谏尊重天子,反而因为他们犯错而乘机起兵诛杀天子,并且面南自立,这不是弒君又是什么?”
辕固生听了,轻蔑一笑,大声说:“照你所说,高祖取代秦帝即天子之位原是错误的了?”
一句话,引起朝臣窃窃私语,不是吗?既然商汤取代夏桀、周武取代商纣是弒君谋反,那么高祖刘邦打下秦氏江山自立为帝也应该是弒君谋逆。
辩论到此,汉景帝慌忙出面说:“朕听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是不知肉味;言学不言汤、武,不能算是愚笨。朕看,今天的辩论就到此为止吧。”此后,朝臣学者们再也不敢妄言受命弒杀这样的事情。
辕固生与黄生的辩论很快传到后宫,刘彻听说后,联系所学的儒家知识,认为辕固生说得很有道理。天子应该以仁政治理国家,如果失去德,失去人心,那么被推翻、被取代就是正常现象。
可是窦太后听说这事后,反应截然不同。她经常听黄生讲述黄老学说,是他的崇拜者,如今黄生败在辕固生手里,遭到儒家人物的羞辱,这还了得。没有几天,窦太后故意请辕固生为她讲学。辕固生奉命前往,窦太后搬出《老子》一书向他讨教。狂放不羁的辕固生指着《老子》说:“这些书籍是写给妇道人家看的,派不上大用场。”窦太后勃然大怒,她声音颤抖地反唇相讥:“那么你是从哪里得到只有罪犯刑徒才看的儒家书籍的?”
辕固生倔强地继续辩论,却见一向温和的窦太后拍打案几,命令侍卫说:“这个人有名无实,大话连篇,我倒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来人,把他放进后面的野猪圈里,看看他能否凭借满腹儒学打败野猪?”
太后动怒,无人敢上前劝阻,就这样,辕固生被赤手空拳扔进野猪圈,这个酸腐气十足的家伙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面对此事,有心袒护辕固生的汉景帝也无可奈何,他不敢顶撞太后,不能救出辕固生。辕固生手无缚鸡之力,面对粗野狂暴的野猪吓得屁滚尿流,又是哭喊又是哀求,仓皇之极。奈何他行为乖张,得罪了不少朝臣,而且许多老臣都是黄老学说的受益者和支持者,早就看不惯他了。今天见他受到这样的惩罚,可谓罪有应得,高兴还来不及呢,谁会为他求情伤心?
就在辕固生绝望地等待死神降临时,一个矮小的身影突然闪到眼前。他急忙睁眼观看,进来的竟然是皇太子刘彻。刘彻手握尖刀,站在辕固生身前,与野猪对视着。野猪显然被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弄糊涂了,呆呆地站立片刻,而后吼叫着冲过来。刘彻面无惧色,迎着野猪举起尖刀刺去,只听一声惨叫,野猪应声倒地。原来刘彻用足了力气,这一刀正好刺中野猪的胸膛,将它的心脏都刺破了。
野猪既死,刘彻拉起瘫软在地的辕固生,与他一起走出猪圈来。汉景帝听说刘彻进了野猪圈,正匆忙赶过来,看到他们安然脱险,擦一把汗水说:“彻儿你也太大胆了。”
刘彻不慌不忙地说:“辕固生虽然狂傲,却罪不致死,儿臣救他也是拯救天下儒生,希望他们做些对朝廷有利的事。”
汉景帝点点头,对刘彻的表现非常赞赏。这时,窦太后听人说刘彻救了辕固生,虽然不满辕固生,却对刘彻的表现惊喜不已,连连说:“瞧瞧我孙子,能文善武,小小年纪就能杀死野猪,那些空有礼仪架子、文多质少、吹牛说大话的儒生应该自愧不如。”她不便继续追究辕固生,就由汉景帝作主,任命他做了清河王太傅。
刘彻刺杀野猪救儒生,显示他勇敢神武的一面,其实,他之所以敢于进圈刺野猪,也是因为他不但学文,还学习骑射之术,有一定的武学根基。这个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太子涉猎广泛,善于接受多方面知识,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为他以后开创伟大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他丰富多彩人生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