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路径——从理论到实践

亿欧智库

绿色经济,是人类出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思考,探索出的更加高效、和谐、可持续的新经济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大国的快速转变,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追求质量的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成为这一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2016 年,“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绿色”理念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2017 年,“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于所有产业和产业从业者来说,认清什么是绿色经济,如何有效发展绿色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亿欧智库尝试解读绿色经济的内涵和意义,梳理了当前我国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具体阐述了绿色经济的落地实践情况,为读者提供参考。

6.1 绿色经济概念

6.1.1 绿色经济思想演变

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绿色经济思想开始出现,人类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

第一阶段(1989—2006 年):“绿色经济蓝图是从环境的角度,阐释了环境保护及改善的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 年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公众对绿色经济认知普遍停留在环保层面,将绿色经济看作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被动措施。

第二阶段(2007—2009 年):200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工作》中首次将“绿色经济”定义为“重视人与自然、能创造体面高薪工作的经济”。对绿色经济的讨论不再局限于改善生态环境这一单一维度,而是强调经济系统的整体转型,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平衡和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2010—2018 年):2010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绿色经济”新定义:“带来人类幸福感和社会的公平,同时显著地降低环境风险和改善生态缺乏的经济”。将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扩展至社会系统,聚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6.1.2 “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在资源配置、增长方式、核算标准等方面的概念对比

1.褐色经济

资源配置:将资本重点配置在资源密集、消耗自然资本、减少就业机会的领域。

增长方式:依靠资源消耗、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外延式增长方式。

核算标准:忽略了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

2.绿色经济

资源配置:通过增加劳动生产率和自然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本消耗,强调资本主要投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领域。

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增长方式。

核算标准: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和可持续程度。

6.1.3 绿色经济的三重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能源可持续利用: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构建更加稳定清洁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和资源安全。

经济效益:引导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重生产者的环境保护责任,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效益:强调高效、创新,以新技术和新模式驱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创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引导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6.2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1.传统产业经济下的环境问题突出,促使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根本转变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传统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粗犷的生产模式、偏重的产业结构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威胁着我国公众的健康,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寻求经济与环境、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均有严重的问题,其中,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约3/4 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全国大部分地表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其中主要的污染源均来自工业排放。

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空气污染可导致敏感人群罹患各种疾病甚至过早死亡。据生态环境部统计,仅以PM10(可吸入颗粒物)为核算因子,2004—2010 年间,我国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达到35 万~50 万人。

经济损失: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公众健康,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生态环境部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的6%左右。

2.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压力增大,资源对外依赖度高,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长期增长,我国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能源消费量逐年攀升,国内资源供不应求,导致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进口量增加。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5%,能源问题是促使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0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开始逐渐超过农村人口。截至2016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7%,总人口数量接近14 亿。根据行业测算,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3.5倍,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拉动相当于8000 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高速的城镇化趋势和人口增长将会加重资源的消耗和对外依存度。

因此,我国必须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城镇化道路,注重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及废弃物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效、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

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折点,这一新常态的显著特征体现在3 个方面的转变:增长速度由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在6%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水平;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和低端产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差距持续加大;发展方式由以高投入、高增长的规模速度型转向以技术和创新主导的质量效率型。

在这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追求量变切换到质变,绿色经济将会驱动资源高效配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08—2017 年我国GDP 三大产业结构组成如图6-1 所示。

图6-1 2008—2017年我国GDP三大产业结构组成

6.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6.3.1 社会层面发展路径

从我国整体发展路径来看,社会多方角色参与,共同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路径是在新政策引导下,社会各部门及公众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资本、市场的创新升级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助力产业经济向绿色化转变。

1.政府方面

以十九大和“十三五”规划为代表,党和政府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中央顶层设计。2016 年,“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把“绿色”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定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核心发展理念”,并从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制度体系建设、量化指标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进行了战略规划。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绿色共赢价值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金融机构

绿色金融体系搭建,助推我国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绿色经济要追溯到市场经济源头的资源配置上,而在资源配置中,资金配置的转变,即将资本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中逐步转向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中,将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起到根本的驱动作用。近年来,随着绿色经济从理论转向实践,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在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工具拓展、规模体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绿色金融制度逐步健全。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建立,正在加快建设与绿色金融直接相关的制度,以及与财税、价格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配套制度。绿色金融规模逐渐增加,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的规模已经开始扩大。以绿色债券规模为例,2017 年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2512.14 亿元,占全球绿色债券总规模的32.16%。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我国已经搭建起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工具为主导的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体系,引导资金向绿色项目流入。

3.科研机构

绿色技术研发创新,驱动产业改造升级。绿色技术是遵循绿色发展规律,以绿色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技术体系。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贯穿于产业链的上下游,驱动产业向绿色化改造升级。

目前我国研发及应用的绿色技术主要分为计算机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清洁工艺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4 个类别,分别从不同角度发挥绿色效应,如图6-2 所示。

图6-2 我国研发及应用的绿色技术情况

4.消费者

消费观念升级,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观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是以节约、环保、健康为前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它包含了消费无污染、节能环保的产品,自觉抵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商品,以及追求消费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含义。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受教育水平提高、环保理念的传播,我国消费群体在追求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产品、消费行为及消费方式的环保性。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7 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可知,我国已有超过七成的消费者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绿色消费意识,认为个人的消费行为与环境有直接相关性,他们是潜在的可持续消费践行者。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围绕绿色消费的互动,对发展绿色经济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方面,绿色消费观念的渗透,绿色消费群体的扩大,将会从需求端推动供给端进行市场革新,输出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提供更为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以电商、零售等行业为代表的面向消费者的供给端,通过围绕绿色产品、绿色消费进行推广宣传和营销,培育绿色市场,从而促进绿色消费意识的进一步渗透。

6.3.2 产业层面发展路径

通过产业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化。绿色经济是一种全局的经济现象、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在产业层面,发展绿色经济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即将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的全部环节生态化,将社会生产和服务转变为生态发展的一部分,实现全部产业经济的绿色化、生态化。

产业结构绿色化的实现路径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技术、模式、管理等方面对现有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传统产业与绿色新兴产业之间的比重。

技术、管理、模式、市场四大创新驱动力推动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从产业层面出发,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化的首要着力点是对现有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这一路径贯穿于所有的产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每一环节和流程。绿色经济的内核之一是由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现有产业是通过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绿色化升级改造的。

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比重调整、协同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是将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地区、部门或环节,产业结构越合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经济绿色化程度越高。

从发展绿色经济的角度出发,我国现有产业可分为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和节能、环保、技术密集、具有全局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新兴产业。

在绿色经济的语境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调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更是强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融合、继承和衔接,传统产业利用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积累的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扩张,从而达到全部产业经济的绿色化。

6.3.3 具体行业应用实践——物流、零售、出行

1.绿色物流: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逆向物流

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实现商品流通的桥梁。然而,传统物流在包装、仓储、运输等流程中都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6 年,物流业中,仅快递这一环节就在包装上消耗了147 亿个塑料袋和103 亿张快递运单。因此,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物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升级,打造绿色物流对发展绿色经济至关重要。

2.绿色零售:绿色供应链、绿色店铺、绿色营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零售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攀升。相关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 比重从2008 年的36%一路攀升至2017 年的44%,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因此,对零售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与此同时,零售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在市场环节中扮演角色的特殊性,作为连接生产制造和消费终端的中间纽带,零售业的绿色化不仅是对零售行业自身的升级改造,更是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的动力。基于这一特殊角色,发展绿色零售的探索路径要建立在向上下游延伸的全链条发展的思维模式上,即绿色零售的关键是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推动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共同升级,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店铺,推行绿色营销,从而引导绿色消费。零售企业发挥全链条思维,将绿色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产业链上下游,零售企业通过逆向整合及优化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对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超市节能规范》《绿色商场》等行业规范指导下,零售企业开始对门店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更新,优化运营管理,打造绿色店铺。

在绿色营销方面,零售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推动绿色消费。商务部2016 年的调查显示,有59.52%的零售企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环保节能宣传活动,向顾客发放绿色消费的资料;50%的企业在店内设有固定的环保宣传栏等区域;还有32.74%的企业在店内设有独立的绿色节能环保产品专区,方便顾客选购绿色产品。

3.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智慧出行

出行行业存在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拥堵等问题使其成为绿色化改造升级的重要领域。绿色出行的落地是以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技术创新为基础,通过工具的改造和模式的升级来实现的。

出行领域利用创新技术,对出行工具和模式进行改造升级,如图6-3 所示。

图6-3 出行领域利用创新技术,对出行工具和模式进行改造升级

6.4 绿色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和技术驱动的背景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可持续发展。自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以来,各项扶持补贴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自2015 年开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加快创新,吸引资本流入,由补贴支持发展逐渐转为市场化发展。截至2017 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53 万辆,但只占汽车总量的0.7%。该绿色新兴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未来将与更多业态结合,覆盖更多领域。

消费升级背景下,绿色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驱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新业态助力绿色发展,共享经济渗透产业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

共享经济是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实现闲置资源要素的快速流通和高效配置,从而达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绿色效益。随着共享模式在产业经济中的渗透,共享经济从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闲置物等实体资源共享逐渐扩展到共享技能、共享时间等非实体资源领域。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及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将会持续进化,渗透到各类产业中,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驱动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化。

绿色经济推动绿色新型城市化建设,形成生态化、智慧化的新社会形态。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以速度加快、规模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现阶段,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城市主导型社会,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因此,绿色城市化将成为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基调。绿色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引导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将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类型实体经济的绿色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