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父亲虽寡言,爱却重如山

爸爸妈妈在情感表达上差别是很大。母亲通常是温暖的,爸爸通常是沉默寡言的。很多调查显示,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亲本身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很多时候不会赤裸裸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所以在家庭治疗心理工作坊的时候,我们让爸爸妈妈在一起接受引导,希望爸爸或者妈妈看着对方的眼睛,拉着彼此的手说一句我爱你,听到这句话的那一方往往热泪盈眶。

我们调查过一位把儿子培养得非常优秀的爸爸,他儿子在全美计算机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采访他儿子问爸爸妈妈对他的影响,他说:“虽然我爸爸在家里话很少,但爸爸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孩子说:“从小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爸爸每天给我和妈妈做晚餐,爸爸也很忙,但是我们家的晚餐基本都是爸爸做。我对父母的印象就是父亲在厨房间忙碌的背景,这个印象永远也忘不掉。”他爸爸除了厨房间的忙碌之外,还很喜欢给他写信。他曾经在小学三年级犯过一次错误,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玩具手枪,拿了很多钱。他爸爸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自此之后,他爸爸就习惯于用写信的方式告诉他,你在某些事情上应该怎么处理,我更希望你怎么处理会更好,包括儿子高考进大学也写了封信。这个父亲虽然信写得不多,但是每一封父亲的信孩子都保留着。

另外一位父亲也喜欢给孩子写信,这个爸爸每天一封信雷打不动,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一直到现在她女儿在德国留学,已经将近6000封信了。包括她女儿在德国留学,她女儿说我一星期打开一次邮箱,看一下我爸爸给我写的信。虽然我从来不会说爸爸你写的这些信太好了,她从来不会表达,但回过头来想想所有的这些信,深深地影响了她整个人生发展的轨迹。小时候每一天都能够看到,读了大学之后基本一周看我爸爸一次邮件,我特别感谢我爸爸,能够在我人生成长的路上,每一次的提点,每一次的指导,都用文字表达。爸爸妈妈培养孩子过程当中,有些事情是要长期去坚持的。爸爸和妈妈表述方式不一样,但是同样都很爱孩子。

网上有一篇文章叫《父亲留给我的四个背影》,是我们院长写的,小时候父亲留给她的背影就是四个:

一个就是常常看到她爸爸读书的背影,她爸爸是英语老师。她说在上海的老式弄堂里面,她爸爸总是在煤炉上一边弄饭一边背英语单词,小时候觉得我爸像一个傻子一样,书呆子,天天读书。第二个背影她考上华师大二附中之后,她爸爸用黄鱼车把她送去,黄鱼车从黄浦区踩着去普陀区,那时候她从老城隍庙到学校十公里,她爸爸就费力踩着黄鱼车把她送去学校,这个背影至今都难忘。

第三个背影爸爸经常来学校看她时候的背影,在华师大二附中读书,青春期,在学校里面有点叛逆,老师经常把爸爸叫来,跟他谈孩子的问题,她爸爸总是接收到老师给他的关于她的负面信息,听完之后父亲内心很惆怅,觉得女儿在学校怎么又不听话,怎么又叛逆。她说整个过程,她也不希望爸爸过多地管她,老师一找她就逃,也不希望跟她爸爸多说话,她爸爸还好,老师找他之后,不会过多指责她,只是留给她一个很寂寞的背影,叮嘱她几句转身就走了。说你应该尽可能多听老师的话。最后一个背影是她父亲临终前,她说她爸爸走得特别突然,从进医院到走6天时间。她父亲在临终时很多次昏迷当中醒过来,都跟他们说你们怎么又在病房里,你们去上班啊。特别是在最后一次,他星期四的时候醒过来,呼吸机拿掉问一下时间,知道是星期四,马上就说你们把我呼吸机拔掉吧,今天拔掉,下个星期一可以按时去上班……她说我现在是一个特级校长,我发展得很好。回过头想想我父亲对于职业的奉献,对于职业的追求,在我最叛逆、最不听话的青春期,我父亲给予我精神的影响,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种背影,因为不像妈妈一样,跟孩子有很多言语的沟通,有很多生活的照料。台湾一个学者把父亲的背影画了一张画,父亲的背影很多时候是我们一起去钓鱼,可能背影当中有孩子,有儿子,有父亲,有爷爷,看上去你是儿子,但是儿子不会成为父亲吗?父亲还会成为爷爷。人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当中完成你家庭的使命,你一定会从在原生家庭当中作为子辈,到另一个家庭当中,你又成为父辈。每个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愿意让你的孩子看到什么样的背影?看到你读书的样子,还是打游戏的样子?这个问题应该好好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