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中,我发现了许多记录王家当年活动的珍贵影像。有种树的、扫雪的、立电线杆的、张利主持村里春节晚会的,还有纽秧歌的。而录于1998年和2001年的秧歌视频,应该是王家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始。
寒风中,锣鼓喧天地走来了一支花枝招展的队伍——王家秧歌队。仔细看,还能辨认出许多熟悉的面孔。张利是里面的灵魂人物,他不仅组建了这支秧歌队,还自损形象把自己扮成一个老太太,和他的搭档——一个老头儿一起,夸张搞笑的动作吸引了人们目光,也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
晚上,秧歌队把手捐换成了灯笼,人手一个。这些灯笼形态各异、五花八门,有五角星形、鱼形、扇形,花形等等。人们提着这些可爱的灯笼,先是正常的扭,后来是转圈,随着鼓点越来越快,人们转圈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圈也越来越小,像漩涡一样往中心聚,眼瞅着里面的人就像卷心菜一样给包里边了。可旋即里面的人就笑着出来了,看的人是眼花缭乱。在那个喜庆的夜晚,张利还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个小品,逗得大家笑声一片,掌声阵阵。
2001年的秧歌又增加了旱船、大头娃娃等道具,依然是张利扮演老太太。不同的是扭的地点,这回不是在村里的大道上,而是文化大院。
话说随着村里环境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张利就想组织大家再搞一些文体活动,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需要场地,于是,张利想到了建文化大院。
村里原本有一所小学,由于生源少,学生们被分流到了其它小学,王家小学就成了一个养猪场,再后来,就废弃了。经过一翻考量,张利就想用这块地建文化大院,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可连买地带建房,需要不少钱。于是他带头捐款,志愿者和村民也都纷纷慷慨解囊。很快资金就到位了,2009春天,文化大院开工兴建。
在张利的组织下,村民自己动手盖自己的房,全部义务出工,义务出车,大家谁有时间都会过来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干的活。这种义务奉献精神感染了许多人,感动之余,还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建材商店买料时,应付款一万六千多,老板却只收了1万。吊顶师傅用了4天时间吊完了400平米的棚,完工后说啥也不收钱,只留下一句话:建文化大院也算我一份。待文化大院建成后,某个单位的领导主动承包了会议室的桌椅,雪中送碳一样拉来了高大上的会议圆桌和椅子,因为,他们已经没钱买桌椅了。扶余县宣传部门又送来了书柜和各种书籍,为渴求知识的村民带来精神食粮。于是,王家书屋就此诞生了,并且是吉林省首家农家书屋。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个占地5000平米,建筑面积400平米的文化大院就落成了。张利又为活动室、会议室书写了条幅和楹联。从此,这个散发着书香和墨香,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地方,就成了王家人的精神家园。
由张利主持的春节晚会在此拉开序幕,其中的很多节目,包括相声、小品、三句半、快板,都是由张利自编自导并参与演出的。首届运动会也在此召开,除了本村村民,还邀请了十里八村一起参加。张利还组织村民一起打太极拳,太极扇等健身活动。
文化大院也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阵地、道德的讲堂。在这里,张利通过讲解《伦语》、《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民智、敦民德、树民风。在这个开放的讲堂,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仅2016年春天,张利就连续举办了四期以《学伦理、守道德》为题的讲座,一连讲了九天,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七百人。
现在的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参观者的接待站,一个展示王家魅力的窗口。只是不知道,每一个来过的人是否也和我一样,不虚此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