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茶艺的发展期

宋元时期是茶艺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茶艺有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发展:制茶方法的变革带来的茶饼的发展;茶饼的改变带来的饮茶方式的变革;茶饼的改变带来的茶具的变革;饮茶方法变革带来的精神内容的变革。在宋朝及辽金西夏等朝,茶的经济地位经续增强。边茶贸易在唐朝时调控中央政府与周边地区关系方面作用还不明显,而到宋朝时,边茶贸易已成了朝廷重要的政治与外交手段。

一、茶叶生产的变革

在唐朝及唐朝之前,茶叶的成品主流是饼茶,圆形的茶饼中间有一个孔。而到了晚唐五代时,在南方的闽地还有一种新的茶饼生产技艺,称为“蜡面茶”。最初,蜡面茶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进贡朝廷,并无什么特殊的地位,只是装饰的比较漂亮,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向中原进贡的建州茶用珍贵的香料来调制,还要在外面用金缕来装饰,名叫耐重儿,一斤八枚。这样精美的蜡面茶在当时常被用作帝王赏赐臣下的物品。公元945年,闽被南唐所灭,第二年,南唐就在建州开发了新品种“的乳茶”,号为“京铤腊茶之贡”,并停止了阳羡的贡茶。再以后,南唐被宋所灭,也不再用阳羡、顾渚的贡茶,而采用建州蜡面茶。

用建州茶作贡茶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建州茶的质量很好。在中唐时期,建州茶就已经进入了江淮地区的茶叶市场,《膳夫经》说:“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之大胶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云疗头痛。”后来用作贡茶也说明了建州茶的质量是很好的。其次,停贡阳羡茶也与战争有关,在唐末五代时期,作为茶叶主要集散地之一的江淮地区一直处于战争的前沿,已经很难看到以前的盛况了,这也间接影响了阳羡、顾渚茶的生产。但是,导致建州茶代替阳羡茶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候。据研究,唐朝常年平均气温比宋时要高2~3℃。气温的下降使得茶叶发芽推迟,虽然阳羡、长兴等地的贡焙离运河与国道都很近,但新春贡茶还是无法赶上朝廷清明的郊祭。南方的建州因气候温暖,茶叶发芽早,虽然路途较远,但正好能赶上清明的祭祀,正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于是才有了罢贡阳羡茶而用建州茶的事。而建州贡茶也就成了茶艺变革的标志性事件。

建州贡茶带动了岭南茶业的发展,据《茶经》所载,唐代重要的产茶区有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和岭南八大茶区,岭南的茶业并不发达,陆羽说岭南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陆羽所未详的岭南茶业在宋朝以后,随着贡焙的改置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其中,闽地更成为了中国茶业生产的重心。

宋代建茶生产技术的更新非常快。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记,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派员到建州的北苑茶场,用特制的龙凤模,生产龙凤团茶,称“龙团凤饼”,使贡茶与普通百姓所用的茶在形式上区别开。从龙凤团茶开始,中国团饼茶时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当时除龙凤团茶之外,还有石乳、的乳、白乳三大名茶,自从龙凤团茶与石、的、白以及前面提到的京铤腊茶出现后,建州传统的蜡面茶迅速地贬值了。当时,龙茶用来供皇帝饮用,也用来赏赐朝中的执政、亲王、长主等要员,而赏赐普通的皇族、学士、将帅都用凤茶,舍人、近臣赐金铤、的乳,白乳赐馆阁,惟蜡面不在赏赐茶品里面。据载龙团凤饼为北宋丁谓所创,到北宋仁宗时,蔡襄在建州督造团茶,又创出小龙团。小龙团制作较大龙团精美得多,欧阳修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自小团茶出,龙凤茶遂为其次。”此后,团茶的生产技术不断翻新,到宋徽宗时,漕臣郑可简在北苑又造出团茶史上的颠峰之作“龙团胜雪”。

宋代团茶的生产规模发展也很快。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初,北苑贡茶数量不多,太平兴国初年仅五十片,而到宋哲宗元符年间,达到一万八千片,到宋徽宗宣和年间,达到四万七千余片。茶场的数最也在迅速上升,宋朝初年从南唐接收的茶焙,公私合计1336家,其中官焙有32所,其中的北苑贡焙为官焙第一。宋初北苑贡焙有茶场二十五所,到了宣和年间,北苑贡焙的茶场增加到了四十六所。毫无疑问,在官营茶场增加的同时,民营茶场的生产规模也在扩大,这使得建州的团饼茶成为当时茶业的主流,建州的饮茶方式也就成为茶艺的主流。

二、饮茶方式的变革

建茶与唐代流行的饼茶最大的不同在生产工艺方面。建茶的制作工艺包括蒸茶、榨茶、研茶、过黄、烘干。茶叶采来先浸于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冲洗,然后榨去水,再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中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中压成饼,烘干。唐代在制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使茶汁流失,而宋代的团茶在制作时则要求去尽茶汁,这是宋代团茶与唐代饼茶最根本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带来了茶艺的全面的革新。

点茶法源于福建,在唐末五代时,福建的茶人就用点茶法来饮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斗茶的游戏,在点茶成为茶艺的主流以后,斗茶游戏也跟着风行全国。斗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点茶技艺的检验,斗茶的几个技术指标正是点茶茶艺的最核心的内容,因此,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据载,福建斗茶斗的是茶、水和点茶的技巧。蔡襄《茶录》说:“茶色贵白……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茶汤的青白或黄白完全由茶饼的质量决定,如果茶饼“过黄”不彻底,点出来的茶汤必然是黄白的。在论茶味时,宋人与唐人的观点一致,都认为泉水的质量关系到茶汤的质量。对于点茶技巧的判断标准,《茶录》记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法带动了茶具的变革。首先是煮水器具的变革,在唐代的煎茶当中,壶是用来盛水的,流(壶嘴)较短,而且在开始时,这个流往往是一个装饰,并不能倒出水来,因为在唐代的茶艺当中,对从壶嘴往外倒水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要求(图1-3)。到了宋代的点茶法中,壶嘴变得较长,因为长流可以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有利于点茶(图1-4)。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壶嘴的作用时说:“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汤瓶不仅是点茶用具,还是煮水用具,由于在瓶中煮水难于观察,使得煮水也成为点茶法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汤瓶的材质各异,皇室、贵族多用黄金来作汤瓶,而普通人家的汤瓶多为银、铁、瓷、石等质地。其次是茶碗的变革。唐代茶碗尚青瓷,而宋代茶碗尚黑瓷。这是与茶饼的特点相关的,唐代茶饼煮出来的茶汤色黄绿,用青瓷显得茶汤绿,较为美观,宋代点茶的茶汤色白,用黑色更能衬出茶汤的美。而且,黑瓷茶具多粗厚,既可保温,在调茶时也不易被茶匙或茶筅击碎。所以,建安人斗茶所用的粗质的黑盏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茶筅是点茶法中特有的工具,系由竹子制成,用于击拂茶汤,后来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工具。关于茶具与茶艺的关系,将在第三章《茶具之美》中作详尽的分析。

图1-3 煎茶用汤瓶

图1-4 点茶用汤瓶

三、分茶游戏的流行

游戏性是宋代点茶与唐代煎茶在精神上的最大的区别,陆羽所设计的茶道是带有宗教修炼色彩的,而宋代的点茶法充满了游戏色彩,并发展成一种专门的游戏——分茶,通过点茶时不同手法的运用,可以在茶汤的表面形成花鸟虫鱼或文字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在元朝时,蒙古贵族对精致的汉族茶文化兴趣不在,分茶游戏逐渐衰落,但在汉族知识分子中还有市场,直到明朝罢贡团茶,分茶才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分茶”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有学者认为分茶至少始于唐朝的煎茶法,这是将分茶与煎茶混为一谈了。南宋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说得很明确:“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煎茶在宋朝时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在民间仍然存在,杨万里把这两者并列比较,显然应是两种不同的茶艺形式。

普通的饮茶对于器具不会有太多的讲究,而作为茶艺的分茶对器具就十分讲究了,尤其是茶碗,强调用厚重的黑瓷。因为厚,在用金银等金属茶匙击拂茶汤时不易将碗击破,而深色的茶碗又可以衬托出茶沫的洁白。

从文献资料来看,茶的娱乐化始于五代和凝,和凝历仕梁、唐、晋、汉、周,地位显赫,他常与同僚们斗茶为乐,茶烹得味道不好者则受罚,名为“汤社”,当时南方的建茶已经作为贡茶来到北方,和凝与同僚斗茶是不是用南方的茶叶很难说。南方的点茶一开始就具有游戏色彩。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有一僧人名叫文了,“雅善烹茗,擅绝一时。武信王时来游荆南,延往紫云禅院,日试其艺。王大加欣赏,呼为汤神,奏授华定水大师。人皆目为乳妖。”这是关于分茶的早期记载。与文了和尚同时的还有一位分茶高手叫福全,宋代陶谷在《清异录》里记载了他的故事:“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共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辨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这样的分茶也叫作茶百戏。当建茶在全国流行后,分茶的游戏也在全国流行起来。

自北宋至明朝初年,分茶成了文人的清玩,其中,宋徽宗赵佶对分茶游戏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历代帝王中,赵佶是最爱茶的,他写一本关于点茶的《大观茶论》,是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高峰。他说:“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宋徽宗不仅自己精通茶艺,还常在皇宫里为大臣位烹茶。李邦彦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特召学士承旨臣李邦彦、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以示异恩也。……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烹茶’。饮毕,皆顿首谢。”分茶通常是两人以上,有时一个人也可以。陆游在临安时,壮志难伸,报国无门,闲来无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曾以分茶来打发寂寞时光。

分茶游戏也风靡于市井,由于技艺复杂,还产生了专门分茶的职业和专营分茶的饮食店。南宋的临安城里,经常可以见到提着茶瓶在街上为别人点茶的人,这些人有的在街上摆摊,有的是流动的,到书馆或酒馆里为客人点茶,甚至到住在街边的人家里去点茶。专门的茶馆更多,有花茶坊、夜茶坊等普通人消费的地方,也有蒋检阅茶肆这样的士大夫聚会的茶坊。除了在茶坊里分茶,在饮食店里也兼营分茶。宋朝的饮食店中有“分茶酒店”“川饭分茶”“素分茶”等。《梦粱录》在提到这些饮食店时绝口不提分茶,所记载者全是酒菜。分茶成了饮食店的名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分茶在宋朝的流行。

四、边茶贸易和赐茶

从中唐以后,汉族政权周围的少数民族饮茶已经成了一种民俗需要和生活需要,他们对于茶的需求日益上升,这使得边茶贸易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据《唐国史补》记载,一次唐朝使者出使吐蕃,在自己的帐中烹茶,吐蕃的赞普问他煮的是什么,他故弄玄虚地说是“涤烦疗渴”的茶,赞普一听,说我也有这些东西,并让人取来唐朝所产的一些名茶给他看。《封氏闻见记》里也记载着北方的回鹘在到长安朝见时,常带着大批名马来换茶回去。唐代的茶马贸易没有形成定制,到了宋朝,边茶贸易更是提高到了军国大计的位置上来了。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才被确定为一种政策,从此直至清朝,茶马贸易都是朝廷的重要国策。边茶贸易包括茶马贸易与榷场贸易两个方面。

宋代的茶马贸易主要是与北方的辽、金、西夏、蒙古和西方的蕃部。对周边地区,宋朝茶马贸易的政策是区别对待的。对于蕃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宋朝的盟友,贸易政策就较为宽松。宋真宗在咸平元年十一月曾发诏书,令“蕃部进卖马,请价钱外,所给马绢茶每匹二斤,老弱骡马一斤。令礼宾院每二千斤请赴院置库收管,当面给散。”茶马贸易对于中原的宋朝政权,主要目的是得到来自于北方的优良马种充作战马,蕃部拿来换茶的老弱骡马宋朝不仅收下,还给每匹茶一斤作为赏赐,优待是不言自明的。由于是敌对关系,西夏及辽朝的茶叶基本不会是通过茶马贸易获得,只有通过榷场贸易及宋朝的赔偿和赏赐。榷场贸易中,辽人常用谷物来换茶,造成本国内的粮食紧张,以致辽朝不得不下令禁止国内的粮食出境。金朝人也嗜茶成癖,朝野都喜爱饮茶,常用白银来与宋朝交易,用在买茶叶上的白银每年达72万两,引起了金朝的极度恐慌,不得不下令禁止用金银与宋朝交易,但由于参与交易者大多是朝廷的贵族,这样的禁令作用不是太大。

战争赔偿与赏赐是宋朝维持与北方强敌和平关系的手段,在这些赔偿与赏赐中,茶叶所占的比例及绝对数额逐年升高,到了宋仁宗时,这已经成为宋朝很大的负担,朝臣们对些议论纷纷,宋仁宗庆历四年,田况在奏折中提出不可以大斤茶赏赐西夏元昊,担心北边的辽人“苟闻元昊岁得茶二十余万斤,岂不动心!”进而引起边界的冲突。与此同时,欧阳修也上折子表示反对以大斤茶赏赐西夏,理由与田况的担心相近。司马光也指出:“西夏所产者不过羊马列毡毯,其国中用之不尽,其势必推其余与他国贸易,其三面皆敌人,鬻之不售,惟中国者,羊马毡毯之所输,而茶彩百货之所自来也。故其人如婴儿,而中国乳哺之。”还有大臣提出,西夏所得茶叶除一部分自己消费外,还用来与西域地区贸易。

开始于唐朝,成熟于宋朝的边茶贸易是茶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政府密切关心的着力解决的事情,它不仅是中央政府通过内地茶叶控制边区,利用边区强化内部统治的手段,客观上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