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精确制板与工艺:棉服·羽绒服
- 卜明锋
- 6695字
- 2021-03-25 12:01:59
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实训
第二章 棉服、羽绒服结构设计基础
一、服装号型及中间体参考尺寸
棉服、羽绒服的规格标示方法通常采用“号/型体型”的格式。
男上装:170/88A,其中170代表号,88代表型(胸围),A代表体型分类。
男下装:170/74A,其中170代表号,74代表型(腰围),A代表体型分类。
女上装:160/84A,其中160代表号,84代表型(胸围),A代表体型分类。
女下装:160/66A,其中160代表号,66代表型(腰围),A代表体型分类。
目前,国内男女服装号型标准分别为GB/T 1335.1—2008《服装号型 男子》、GB/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标准提供了各体型的主要部位数据,但由于是作为指导性文件,所涉及的测量部位相对较少,在实际应用中要进行数据补充与调整。本书以中国、日本等基础体型数据为依据,结合国内各品牌人台数据,并对中间体真人模特进行详细测量,制作出一组比较实用的A体型中间体各部位数据(表2-1、图2-1、图2-2),以供参考。
图2-1 男子中间体(图中无箭头的粗实线表示围度,有箭头的粗实线表示长度或宽度)
图2-2 女子中间体(图中无箭头的粗实线表示围度,有箭头的粗实线表示长度或宽度)
二、成衣尺寸测量方法
成衣尺寸是指服装制作完成后,手工测量成品各部位的尺寸。需要按照统一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一)不同测量手法的差异
由于棉服、羽绒服会蓬松泡起,采用放松测量、拉开测量两种不同手法所得的尺寸数值区别较大,差值可能达到5cm以上,所以一般在测量方法中要特别注明是放松测量还是拉开测量,以保证生产过程中成衣尺寸的控制。
把服装放平,不施加拉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测量,按此方法,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大,不太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把服装放平,在测量点施加拉力,将衣服在拉平状态下进行测量,按此方法,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小,比较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本书无特殊说明时,成衣尺寸均采用拉平测量的方法。以下为采用不同测量方法的大身截面图(图2-3):
图2-3 不同测量方法
(二)上衣测量方法(表2-2、图2-4)
表2-2 上衣测量方法
图2-4 上衣测量方法
(三)裤装测量方法(表2-3、图2-5)
表2-3 裤装测量方法
图2-5 裤装测量方法
三、成衣规格尺寸参考
目前市面上的棉服、羽绒服款式丰富多样,消费群体定位各不相同,规格尺寸也有所差异:合体型,在造型上能满足基本的活动需求,同时比较强调外观的适体度,更适用于年青群体;基本型,造型比较保守,活动性能较好,适合人群较广;而运动型或中老年款式,穿着比较舒适,可以在基本型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尺寸。
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汇总出比较适用于国内人群穿着的男女棉服、羽绒服的参考尺寸。
(一)男式棉服、羽绒服参考尺寸(表2-4)
(二)女式棉服、羽绒服参考尺寸(表2-5)
四、面布、胆布、里布纸样松量设计
(一)面布纸样松量设计
棉服、羽绒服结构相对复杂,在成衣规格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人体体型、基本活动量,还要考虑成衣厚度、泡量损耗(填充物经绗线或机缝后,形成曲面,填充物长度尺寸缩小,其缩小量为泡量损耗,如图2-6所示)等,所以纸样在围度上、长度上都要增加一定的松量。
图2-6 泡量损耗
重点考虑厚度影响。以设计女式羽绒服胸围规格为例,人体净胸围84cm,假设成品服装与人体的总间隙(含基本活动量)为3cm,根据环形内外周长差值计算方法,可计算出成衣胸围比人体净胸围大出约19cm,则成衣胸围规格需设定为103cm(图2-7)。
一般来说,棉服、羽绒服类服装以水平绗线为主,如果有纵向绗线,还需另加绗线形成的泡量(参考下方“长度松量设计”)。
图2-7 面布纸样松量设计——围度
重点考虑绗线形成的泡量损耗,羽绒服通常厚度在2~3.5cm时,每一格绗线会有0.5~0.8cm的泡量损耗。以女式羽绒服后中长规格为例,假设穿着时后中长要求58cm,绗线距离为13cm,共分5格,厚度为3cm,每一格泡量损耗为0.8cm,总共增加0.8cm×5=4cm泡量损耗,故成衣后中长规格要设定为58cm+4cm=62cm(图2-8)。
图2-8 面布纸样松量设计——长度
(二)胆布纸样松量设计
胆布纸样松量应根据绗线工艺进行设计,当胆布与面布一起绗线时,胆布纸样要在面布纸样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松量;当胆布与里布一起绗线时,则胆布纸样要在里布纸样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松量。
下面以最常见的四层结构的羽绒服(面布与胆布一起绗线)来说明。由于胆布与面布一起绗线形成填充腔体,其纸样理论上应该完全一致,但实际大批量生产时会存在不同情况。
在机缝过程中,面布、胆布之间几乎不会发生位移,故胆布纸样不用增加松量,即胆布纸样与面布纸样相同。
在机缝过程中,由于送布牙只接触下层面料,在推送过程中上下层会发生位移,易使表面布有余量、起扭、起皱,造成填充效果不饱满、尺寸偏小等质量问题,故胆布纸样要增加一定的松量,胆布纸样略大于面布纸样。常规数据可参考表2-6。
制作这类增加松量的胆布纸样主要有精确法和简易法。简易法又分为变形法、修改缝份法。
(1)精确法:在面布纸样上均匀分配展开量,再将边缘断开处连贯修顺,这样得到的纸样有所放大,可作为胆布纸样,以后大身、袖为例(图2-9)。
图2-9 胆布纸样制作——精确法
(2)变形法:将需要切展的量转化到边线上,即直接移动边线,从而增加松量,以前大身为例(图2-10)。
(3)修改缝份法:将需要切展的量直接累加到缝份上,即在面布毛板上额外增加缝份,从而增加松量,以前大身为例(图2-11)。
图2-10 胆布纸样制作——变形法
图2-11 胆布纸样制作——修改缝份法
(三)里布松量设计
常规服装的里布纸样都是略大于面布纸样,一方面考虑人在肢体活动时对服装的拉伸量,另一方面要防止里布小于面布而出现牵扯现象。棉服、羽绒服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要根据结构特点来决定里布纸样是否要增加松量。
(1)里布围度方向松量:
①面布横向绗线:里布围度方向一般不用增加松量,为了方便里布与面布缝合,可在里布袖口、下摆每个缝份处加0.2cm松量,将袖窿底上抬0.6cm,袖山底上抬1.4cm,以避开面布缝份(图2-12)。
②面布竖向绗线:一般适用于棉服,考虑到衣服穿着时里外层围度有差异,里布围度松量一般不增加,反而减小,其减少量需要根据绗线的数量、填充物的厚度而定,应注意,为方便里布与面布缝合,里布袖口、下摆每个缝份处不减小围度松量,仅需将袖窿底上抬0.6cm,袖山底上抬1.4cm,以避开面布缝份。
(2)里布纵向方向松量:
①面布横向绗线[图2-13(1)]:里布纸样衣长、袖长需要适当减短,根据实际经验,棉服里布纸样通常衣长减短(0~1)cm,袖长减短(0~0.5)cm;羽绒服里布纸样通常衣长减短(1~3)cm,袖长减短(0~1.5)cm。
②面布竖向绗线[图2-13(2)]:一般适用于棉服,由于竖向没有一格一格的泡量损耗,故里布纸样衣长、袖长不用增加松量,并因面布竖向绗线缝缩,里布长度还可以适当减短。
图2-12 里布围度松量(面布绗线)
图2-13 里布纵向松量(面布绗线)
(1)里布围度方向松量:
①里布横向绗线:填充物与里布一起绗缝,因缉线缝缩原因,里布纸样围度方向可以略增加松量,通常要根据填充物的厚度调整。例如成品厚度2cm,大身围度每片加0.3cm,袖围度加0.6cm;同时将袖窿底上抬0.6cm,袖山底上抬1.4cm,以避开面布缝份(图2-14)。
图2-14 里布围度松量(里布绗线)
②里布竖向绗线:一般适用于棉服,需根据绗线的数量、填充物的厚度,在里布围度增加相应的泡量。考虑到衣服穿着时里外层围度有差异,填充物厚度越大,泡量加放越小。
(2)里布纵向方向松量加放:
①里布横向绗线[2-15(1)]:里布纸样衣长、袖长要增加较多的松量,以羽绒服为例,假设面布后中长58cm,里布绗线共分5格,厚约3cm,每一格泡量损耗约为0.8cm,总共要增加4cm泡量损耗,故里布纸样后中长为62cm。
②里布竖向绗线[2-15(2)]:一般适用于棉服,因缉线缝缩原因,里布纸样衣长、袖长增加松量0.5~1cm即可。
图2-15
图2-15 里布纸样纵向松量(里布绗线)
五、喷胶棉、羽绒填充量设计
(一)填充量与保暖性
棉服最常用的填充物是喷胶棉,常规单位面积克重为60g/m2~300g/m2。当喷胶棉材质相同时,单位面积克重越大,喷胶棉越厚,保暖效果相对越好。
羽绒服最常用的羽绒含绒量有70%、80%、90%。单位面积充绒量相同时,使用含绒量越高的羽绒,保暖效果越好。羽绒(相同厂家、相同批次)含绒量相同时,填充量越大,保暖效果相对越好,但当填充量达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加填充量,保暖率(表示纺织材料隔热性能的指标)不再上升,基本处于恒定值。根据测试,当充绒(含绒量60%~90%)达到199g/m2时,保暖率接近恒定值,约82%(最大保暖率),所以设计充绒量通常不超过200g/m2(特殊效果时除外)。
根据实验室测试,不同含绒量可以通过调整单位面积充绒量来达到相似的保暖效果,如含绒量为70%、充绒量为166g/m2,与含绒量为90%、充绒量为133g/m2,其保暖率都为80.6%。
(二)大身与袖填充厚度差别
设计棉服、羽绒服厚度时,大身与袖的填充厚度通常不一样。以羽绒服为例来进行原理说明。
一方面,单位面积充绒量是在平面上进行计算,而实际上成衣穿着时呈圆筒状,若大身与袖单位面积充绒量相同,袖的实际厚度会大于大身;另一方面,手臂活动较多,原则上袖要略薄一点更适于活动,所以通常袖的单位面积充绒量要小于大身。其原理可用几何方法进行演算,假设条件:平面弯成圆筒状后,内部羽绒没有受到挤压,厚度自然增加(图2-16):
按几何原理计算,袖要想达到与大身相同的厚度,单位面积充绒量只需取大身的1-(2.56-2.15)/2.15≈81%;再结合袖活动的需求,一般取75%~85%比较适宜,原则上越厚型的取小值,越薄型的取大值。
图2-16 大身与袖厚度的差别
(三)单位面积填充量的设计参数
在设计棉服、羽绒服的单位面积填充量时,要根据款式特点、穿着场合、环境温度、保暖需求及制造成本来综合考虑。棉服、羽绒服单位面积填充量设计常用参数如表2-7、表2-8所示。
羽绒服实际生产中,还要根据衣片分割、面料厚薄、绗线部位及间距等来调整单位面积充绒量。例如,前大身贴口袋部位、前后肩约克可适当减少单位面积充绒量;绗线较密的拼块,要增加单位面积充绒量。
(四)羽绒服充绒量计算
棉服多采用块状喷胶棉,由于厚度均匀、克重固定,所以只需直接确定单位面积克重即可,不需计算,只有絮状类填充物(如仿羽绒蓬松棉、珍珠棉、羽绒)服装存在计算的问题。下面以羽绒服为例进行说明。
常规羽绒服的帽、领、袋嵌线、门襟、袋盖等部件一般填充喷胶棉或针棉,也无需计算充绒量。计算全件充绒量时,首先要设定大身和袖各自的单位面积充绒量,其次获取每块净纸样(不包含缝份)的面积,根据纸样面积计算出各片充绒量,计算方法如下:
全件充绒量=大身单位面积充绒量×大身净纸样面积+袖单位面积充绒量×袖净纸样面积
如因款式需要,帽、领或其他部件需充羽绒,则按设计要求达到的饱满度来设定单位面积充绒量,计算方法同上。
案例
女式基本型羽绒服,大身为七片,袖为四片。M码净纸样见图2-17。
图2-17 M码净纸样
设定大身单位面积充绒量为145g/m2,袖单位面积充绒量为大身的75%,即108.75g/m2,取整数值110g/m2。计算时,面积通常精确到1cm2,充绒数值要根据实际生产条件来决定精确度,采用自动充绒机时,通常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当采用手工充绒时,只精确到0.5g,以便于操作。
表2-9 充绒量明细(使用自动充绒机)
表2-10 充绒量明细(手工充绒)
(五)羽绒服充绒量放码计算
计算原则:要保持大身、袖各自单位面积充绒量不变,即厚度不变,按各码的实际纸样面积来计算充绒量。
案例
女式基本型羽绒服,大身为七片,袖为四片,放码后得到各码净纸样(图2-18)。
图2-18 各码净纸样
设定大身单位面积充绒量为145g/m2,袖单位面积充绒量为110g/m2,各码充绒明细为表2-11~表2-14所示。
六、重点部位——领、帽、袖结构设计
(一)领结构设计
棉服、羽绒服的领圈比一般服装大,前后横开领(领宽)、领深都要相应加大。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重要技术要点:前后横开领的差值。一般服装要求前后领圈均能比较贴合身体,通常绘图时将前横开领略小于后横开领;而棉服、羽绒服产品则不同,绘图时前横开领略大于后横开领,通常加0.5~1cm,越厚的取值越大(图2-19)。
图2-19 领圈结构设计
(1)立领:立领设计时,要考虑领与人体脖颈的空间关系。立领类似于一个圆柱形,抱合在人体的脖子上,通常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松量,一方面是厚度因素,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松量,避免脖子或咽部产生压迫感(图2-20)。
图2-20 立领与人体的空间关系
立领上口与下口的长度之差,决定了立体的造型与空间状态。在领圈相同的情况下,上口越小,越贴合脖子,反之越远离脖子(图2-21)。
图2-21 立领的变化
立领制图方法,以常规羽绒服立领为例(图2-22)。
在实际生产中,前门襟绱拉链到领上口,领角处易凸起。一般在领前中上口处劈去0.5cm左右(前领口高比后领高短0.5cm),领角略大于90°(图2-22)。
图2-22 立领制图
(2)可脱卸毛领:棉服、羽绒服做成圆翻领,再配以可脱卸毛领,常用于春秋薄款,男款较少见。领圈设计与一般服装相似,通常前横开领小于或等于后横开领,使其较贴合于人体。以下举两种类型进行说明,一种是比较平坦的款式,贴在大身肩部的效果(图2-23);另一种是比较立体的,形成领座的效果(图2-24)。
图2-23 毛领制图(不形成领座)
图2-24 毛领制图(形成领座)
(3)西装翻领:棉服、羽绒服的西装翻领设计,可参考以下制图方法(图2-25)。
(二)帽结构设计
帽的结构与人体头部相关,以下结合人体头部特征来分析帽的结构设计。
帽高(沿帽檐测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头高和装帽的位置(图2-26)。
图2-25 西装翻领制图
图2-26 帽高的确定
帽宽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头围和帽开口(图2-27)。
图2-27 帽宽的确定
(1)两片帽:是帽的基本原型,详细制图步骤如下(图2-28)。
①以帽宽、帽高作矩形。
②前领圈放置于下角A点,将前领圈两等分,按等分点的切线将前领圈上半段反转过来,得到B点位置。
③帽后中线平行移2~3cm,与过B点的水平线相交得到C点。
④将反转过来的后领圈放置于BC水平线上,后肩颈点即为D点。
⑤BD点之间的距离即可作为省量,收一个省。
⑥绘制帽后中线、帽口线。
图2-28 两片帽
(2)三片立体帽:棉服、羽绒服最常见的帽型设计为三片立体帽,结构简单,立体效果较好,符合头部立体造型。其中,帽檐有三种常见类型,制图如下(图2-29)。
图2-29 三片立体帽
(三)袖结构设计
(1)袖山高与活动性能:袖张开角度,是指袖中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此夹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袖的活动性能(图2-30)。
对于特殊的运动服装,如登山服,袖的活动性能要求更高,袖山高很小,袖山底处活动松量大,往往会出现“W”型的袖山曲线(图2-31)。
(2)袖山曲线造型:确定袖山高与袖肥后,袖山的基本结构也已确定,在此基础上,袖山曲线的走向与造型还要参考其他一些参数(图2-32)。
图2-30 袖山高与袖张开角度
图2-31 登山服袖型
图2-32 袖山曲线造型
①1/2袖山高处,水平横向宽度取1/2袖肥,再加0~1cm(袖肥越小,增加值越大)。
②后袖山下端曲线与后袖窿要匹配,通常吻合长度约5cm。
③前袖山下端曲线与前袖窿要匹配,通常吻合长度约6.5cm。
④大身袖窿绱袖时不缉明线,前后袖山弧线比袖窿弧线大1.5cm左右(根据面料密度略作调整)。大身袖窿裥明线绱袖,前后袖山弧线比袖窿弧线小1cm左右。
(3)袖肩互借:袖山顶与衣片肩部可以互借,尤其女式服装经常出现,如泡泡袖,通过减窄肩宽,加高袖山来实现(图2-33)。
图2-33 袖肩互借(泡泡袖)
(1)一片袖:棉服、羽绒服最常见的袖型为一片袖(图2-34)。
(2)两片袖:较为合体的棉服、羽绒服,也常设计成两片袖(图2-35)。
图2-34 一片袖
图2-35 两片袖
(3)三片袖:运动型棉服、羽绒服,可以采用三片立体袖,该袖型袖肘部弯曲度较大(图2-36)。
七、局部结构修正
(一)局部结构线条修正
棉服、羽绒服由于厚度较大,产生泡起现象,会导致线条发生变形,在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线条变形对结构的影响(图2-37)。
棉服、羽绒服在制图时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不顺则顺”,即边角、相拼接等部位,结构线条内凹时,成衣效果反而顺滑。如领圈、公主线处下摆、前中处下摆等要根据基本原则,修正局部结构线条,注意通常棉服可以不修正或较小修正,羽绒服则必须修正(图2-38)。
图2-36 三片袖
图2-37 线条变形现象
图2-38 局部结构线条修正
(二)公主线修正
进行公主线结构设计时,一般外弧线自然大于内弧线,如果是常规服装,可通过归拔工艺来完成,但棉服、羽绒服不适合归拔处理,故要进行修正处理,使其内、外弧线相等,另外相拼接的弧线要尽量吻合,以避免起拱不平服(图2-39)。
图2-39 公主线修正
(三)胸省处理
女式棉服、羽绒服常涉及胸省的处理,但在处理方法上与常规服装有所不同,通常要对胸省量进行多方位转移,并在转移时尽量避免产生“归拔”,具体处理如图2-40所示。
图2-40 胸省处理